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经,属"月经不调"范畴,中医又称"经行腹痛",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变化在气血,其病机"或滞或虚",治疗上"或通或荣"。卫师辨病辨证,内服外用,以气血为立论基础,痛经临床实证居多,卫师认为"气血不通"贯穿病机始终,多因气血寒热瘀滞,治疗当以"通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痛经病用药的组方,探求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痛经"相关主题词,搜集治疗痛经病的各种有效中药复方,进行整理、汇总,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通过数据筛选功能对药物进行分类、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分析1 512例案例的中药复方,发现中药治疗痛经以补益气血为本,药物多用当归、白芍、甘草等;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并配伍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药物;药性多以辛、甘、温为主,大多归于肝、脾、心、肾经。结论:通过对1 512例病案中所用药物的分析,揭示了痛经的用药规律,发现痛经的证型主要是气血亏虚型,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肾气不足型。  相似文献   

3.
从肝肾的生理功能、特性及脏腑关联角度分析,认为原发性痛经的根本病机为肝肾功能失常,导致气血阴阳失衡,影响冲任二脉及胞宫的气血运行,表现为"不通而痛"和"不荣而痛".临床治疗从肾、肝、肝肾同源出发,将原发性痛经辨证为肾虚血瘀,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肝郁化火,肝肾精血不充、肝肾阳虚、肝郁肾虚等证型.对开拓原发性痛经治疗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介绍沈坚华主任治疗痛经经验。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胞脉,变化在冲任气血。沈氏认为痛经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血瘀阻络、阳虚寒凝、湿热下注、气血两虚,此五证常兼夹出现,治疗上当围绕主要病机,突出治疗重点,结合女性生理周期特点,全面兼顾,从整体调治,方可收效。  相似文献   

5.
痛经用药思路与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胞宫藏泻生理,认为痛经只有实证而无虚证。胞宫气血瘀滞是痛经的基本病机,寒凝胞宫是导致胞宫气血瘀滞的最常见因素,调理胞宫气血是治疗痛经的法则,温宫散寒是治疗痛经的最常用的补充方法。在上述思路指导下自拟痛经基本方、痛经补充方和痛经外治方,取得满意效果。同时对痛经治疗中特殊情况的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古今痛经方药配伍规律和组方配伍新思路,有效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建立痛经方药数据库,对用药进行整理,经过药名标准化规范后,以SPSS Statistics 22.0及Modeler 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痛经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发现痛经以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寒凝血瘀证型最为多见;最常用的是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化裁方;核心药物为当归、地黄、白芍、甘草、川芎、香附,并据此形成新方千金息痛汤;当归与地黄是治疗痛经的核心药对。结论:女子痛经与气血不畅密切相关,其治疗也紧紧围绕补益和调畅气血。新方千金息痛汤养血活血、化瘀行气,恰中痛经病机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以月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痛引腰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以"肾虚血瘀"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调和能力较弱,对于经期及经行前后气血的急骤变化不能疏通调达,致使发生痛经。本病以肾气亏虚为本,血行瘀滞为标,临证治疗以"补肾调周、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强调以补肾为治疗之本,从化瘀血入手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代名医周兰若诊治痛经医案辨析发现,周兰若辨治痛经立虚实为纲,实证痛经分寒凝血滞、肝郁气滞、瘀热互结之不同,虚证痛经分气血亏虚、血虚肝郁、肝肾不足之各异;治疗上重视因证施治,治法上崇尚以"通"为用。针对痛经实证分别采用温通、疏理、破瘀的治法,而对于虚证则采用益气生血和血、补血调肝通郁、益肾涵肝活络不同治法,并在诊治过程中因证施方运用自订验方"乙癸同源饮"。周兰若诊治痛经,辨证分明,治法明确,疗效显著,对当今临床治疗痛经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王玲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34-1036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痛经以少腹疼痛为主要表现,如张仲景所言"少腹满痛"。刘爱华教授临床辨治痛经,通过辨病、辨证、辨体质的思维,并结合辨时、辨势的多辨中医思维,巧妙运用气血与气机在痛经发生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治疗痛经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傣医结合方"柴草调经止痛汤"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根据傣医理论将痛经分为勒拢巴旧勒(气滞血瘀型痛经)、勒嘎旧勒(寒凝血滞型痛经)、勒拢软旧勒(气血不足型痛经)三型,给予服用本方,每日1剂,煎3次服,连服3个周期。结果:163例治愈122例(占74.8%);好转35例(占21.4%);未愈6例(3.6%),总有效率96.3%。其中:气滞血瘀痛经76例,有效率为97.3%;寒凝血滞痛经57例,有效率为98.2%;气血不足痛经30例,有效率为90%。结论:"柴草调经止痛汤"对各型痛经都具有显著疗效,其中气滞血瘀痛经和寒凝血滞痛经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2.
痛经发病主要是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即为"不通则痛"。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痛经患者,首先采用推拿方法进行治疗。若效果不明显,则采用针灸治疗,强刺激,如患者畏针,则采用贴敷疗法。笔者以"不通则痛"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分析推拿疗法、针刺疗法、敷贴疗法治疗本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健康,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以对痛经的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探讨,从整体上认识痛经的病因病机、临证思路,为痛经中医药治疗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关联规则提示,当归、白芍、川芎、肉桂、香附为痛经的常用药物及用药核心。LDA模型分析提示,痛经方药主要包括四个潜在主题,分为血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夹瘀四个证型。聚类分析提示痛经可分为8个聚类。从古籍文献研究结果提示补虚及活血化瘀为治疗古代治疗痛经的核心,"因瘀致痛"、"因虚致痛"为发病关键,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为治疗痛经的核心大法,用药宜补中有泄,标本兼治。古代痛经用药证治经验为现代痛经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痛经中医又称为“经行腹痛”,国医大师夏桂成创立了“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根据经后期阴长阳消,经间期重阴必阳、阴转为阳,经前期阳长阴消,行经期重阳必阴、阳转为阴的不同生理变化理论,对痛经患者进行分期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艾灸任督脉治疗痛经时,既可以温通经脉、消瘀散结,使其通畅则不痛;又可补虚扶正、补养气血,使其充盈则不痛。现将夏桂成诊治痛经的理念及方法运用于任督脉灸法治疗中,从综合调治月经周期节律的阴阳气血活动着眼,通过采用经后期、经间期任脉灸,经前期、行经期督脉灸的治疗方法,调畅气血,以改善女性阴阳失调来治疗痛经。  相似文献   

15.
引起痛经原因很多,根据痛经的病理实质为气血运行不畅,胞脉受阻,经脉不通所致。笔者采用艾条灸至阴穴以温通经脉,暖宫散寒;神灯照射下腹部任脉经以消炎、消肿、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痛经原则。本法对虚寒性痛经及寒湿凝滞型,阳虚内寒型痛经,疗效比较满意,对气滞血瘀型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引起痛经原因很多,根据痛经的病理实质为气血运行不畅,胞脉受阻,经脉不通所致。笔者采用艾条灸至阴穴以温通经脉,暖宫散寒;神灯照射下腹部任脉经以消炎、消肿、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痛经原则。本法对虚寒性痛经及寒湿凝滞型,阳虚内寒型痛经,疗效比较满意,对气滞血瘀型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多年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分析多年从医的医案,整理并总结本人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特色及验案,探析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血瘀、血虚、寒凝、气滞、肝郁、湿阻或素体本虚,阻碍冲任胞脉气血运行或胞宫失养,出现经期及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故治以畅通气血、荣养胞宫为主,兼顾散寒行气、疏肝解郁、化湿祛痰、补益气血,并介绍了其用药特点。在治疗上,主张辨证论治,用药精简,标本同治。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效果明显,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承山穴治疗痛经18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经临床多见 ,原发性痛经多与子宫颈管狭窄、子宫位置异常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继发性痛经则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密切。中医认为痛经多为内伤气血、外感寒湿及情志所伤致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胞宫、胞络所致。针刺治疗痛经疗效明显 ,本观察 8a共收集针刺承山穴治疗痛经 187例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991年至 1998年我们对门诊痛经病人采用针刺承山穴治疗共 187例 ,年龄最小 13岁 ,最大 4 5岁 ;病程 0 .5~ 2 0 a;其中原发性痛经 12 7例 (平均年龄 19岁 ) ,继发性痛经 6 0例 (平均年龄 32岁 ) ,辨证以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气血虚弱…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月经期发生的以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我国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现阶段西医治疗多以改善症状为主,且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其中寒湿凝滞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其病机属"不通则痛",有医家主张"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2])。灸法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后,可产生"以温促通"的效应,促进和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从而缓解疼痛症状,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5])。但临床上对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尚不够深入。以往研究证实,艾灸可提高局部穴位的血流灌注指数,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6])。本研究观察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并运用无创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灸前后穴区血流灌注情况,比较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与健康人压痛点、三阴交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差异,探讨艾灸疗效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原发性痛经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分别用中药和中药加艾灸治疗,观察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痛经按中医辨证分型分成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4种。将103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51例用中药按4型治疗,治疗组52例用中药加艾灸按4型治疗。结果 2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经是因为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排出困难,"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引起。用2种方法按辨证分型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在治愈服药疗程及复发性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