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简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和诊治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对IBD进行肠道微生态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者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文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特征是反复发生肠道溃疡,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I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检测方法以及微生态制剂(MEA)对IBD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9.
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生物制剂逐渐改变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管理及治疗策略,部分患者对其原发无应答或继发失效,基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未十分明确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3种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1-2]。目前IB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环境、免疫及肠道菌群相关⑴。人体肠道中定植着大量的菌群、真菌、病毒,它们的失调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⑶,并且IBD的菌群失调持续存在,已经达到黏膜缓解的患者,肠道菌群依旧与健康人不同,处于失调状态⑷。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和环境等因素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肠道菌群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应引起重视。近年来,饮食对肠道菌群及IBD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食品乳化剂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饮食中食品乳化剂对肠道菌群及IBD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尽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中定植的大量微生物在肠道疾病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是共识。既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细菌导致肠道炎症,而忽略了肠道中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对IBD的影响;并且饮食因素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IBD症状上的重要作用也被很多研究者所忽略。近年来,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整体的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方法也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态重建在IBD治疗中的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由免疫、遗传、环境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由于它存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后期病变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早期准确诊断IBD是一个难点,目前诊断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但是患者缺乏依从性.肠道菌群在IBD中的特征性变化提示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在IBD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肠外表现等中的特征性变化,并建立肠道菌群诊断模型,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该模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将综述肠道菌群对IBD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人体肠道功能稳态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BD中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  相似文献   

15.
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介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等方法,为探索治疗诸多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17.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通过3条代谢途径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在调控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IB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密切相关,色氨酸可能是IBD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枢纽。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的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标。该文就肠道菌群与色氨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变化、色氨酸代谢对IBD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韩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1634-1638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茵群失调,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益生菌能改变肠道菌群比例、转化某些肠内物质、提高肠上皮的屏障功能、防止肠细菌易位以及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减轻炎症.本文对益生菌以上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肠道平滑肌动力改变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IB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肠道运动的异常和神经递质的失衡在IBD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运动功能变化.因此,恢复神经递质的失衡并重建肠道动力平衡的策略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