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盲的有效治疗方式,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角膜无血管、无淋巴管,被称为免疫赦免器官,因此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移植术,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然是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主要是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炎症部位的定向移动,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可以通过调节和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来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据此,文章对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中Treg的来源、作用机制以及治疗等多方面做简单综述,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冬虫夏草提取物FTY720增强Treg的有效性,以期为后续针对性开展临床应用转化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存在着许多不良反应.细胞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在诱导、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能直接参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形成.近年来,树突状细胞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除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诱发免疫反应外,不成熟或表达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树突状细胞还可诱导免疫耐受.体内外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基质细胞,可通过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诱导抗炎效应和/或免疫耐受状态,有效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而作为继Tregs之后的又一热点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能由多种途径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生,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的活动,甚至能诱导Tregs的产生,在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上4种细胞的免疫特点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着多方面作用,其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通过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发现,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通过减少树突状细胞数量、抑制树突状细胞提供双信号的能力以及通过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等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方法,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对于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PBS或自体Idc尾静脉注射7 d后,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中CD4 CD28 及CD4 CTLA4 T细胞的表达.PBS或自体Idc尾静脉注射7 d后进行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临床观察两组植片的存活时间.结果 Idc注射后,脾脏中CD4 CD28 T细胞的比例下降(P<0.01),而CD4 CTLA 4 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P<0.01).Idc经尾静脉注射后明显延长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片的存活时间(P<0.01).结论 Idc可诱导CD80/CD86-CTLA-4抑制型共刺激信号替代CD80/CD86-CD28信号通路,从而阻断协同刺激信号的传递及T细胞的活化,对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与角膜移植有密切关系的免疫赦免及前房相关免疫偏离中均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本文就眼内,特别是角膜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来源、功能及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基于细胞因子或其受体的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顾扬顺 《眼科新进展》1997,17(4):252-253,254
尽管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高居其它组织器官移植术成功率之首,术后排斥反应仍然是角膜(特别是血管化的高危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郎罕细胞(Langerhanscell,LC)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的研究引人注目,现综述如下。1角膜LC的特点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除免疫活性细胞起。核心作用外,尚需另一些免疫细胞协助,即辅佐细胞(accessorycell,AC)。AC的主要作用之一是递呈抗原,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LC即为APC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1)作为免疫反应中的刺激细胞,在混合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 以60只SD大鼠为受体,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碱烧伤建立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mDC组、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mDC)组,每组20只;对照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PBS液0.1 mL;i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imDC 1×106个;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mDC1×106个.术后每天裂隙灯观察各组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并评分;于术后3d、7d、14 d每组随机处死4只大鼠,取角膜植片行HE染色,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转录因子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结果 im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9.6±1.1)d,较对照组的(9.5±0.9)d和mDC组的(7.0±1.6)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术后3d、7d、14 d imDC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2.21±0.76、2.31±0.68、2.24±0.18)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1±0.12、1.47±0.25、1.68±0.09)和mDC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3±0.14、1.58±0.41、1.4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应用体外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可以抑制大鼠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而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是其降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穿透角膜移植发生排斥反应后再行角膜移植广州南方医院魏湛云,张淑红,林瑞杰本文介绍我院93年收治的4例穿透性角移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后再移植病例,并对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例1男24岁左眼氨水烧伤两年,遗留角膜白斑。左眼视力0.08,角膜呈灰白色,全层角...  相似文献   

9.
卢建民  宋秀君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90-1093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可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会诱导机体免疫耐受。最近研究表明,角膜中央区内的树突状细胞完全处于未成熟状态,而角膜周边区内的树突状细胞则大多处于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角膜内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眼库业的发展 ,角膜移植手术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移植手术之一。人类角膜移植具有非常高的存活率。在无血管植床进行角膜移植的 2 a存活率可高达 90 %以上。然而 ,在血管化植床进行的角膜移植 ,其成功率较低。事实上 ,这些“高危”患者的移植排斥率与其他器官移植 (如肾脏、心脏和肝脏 )的排斥率相差无几。因此 ,对于整体角膜移植而言 ,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1 ] 。本文旨在就最近有关正位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性评析。1 正位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排斥机制在动物实验中 ,某些正位同种异体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e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辅助型T细胞偏移在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imDC来源于小骨骨髓,受体选择SD大鼠48只,供体选择Wistar大鼠30只,采取碱烧伤的方式建立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将受体SD大鼠分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ere dendritic cell,mDC)组、imDC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16只.mDC组和imDC组:术前7d将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mDC或imDC经尾静脉注射,且细胞悬浮于0.1 mL的体外培养液中;对照组:术前7d将0.1 mL体外培养液经尾静脉注射.术后每天对大鼠角膜植皮进行裂隙灯检查,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皮存活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分别于术后3d、7d、14 d每组各将入组的4只大鼠处死并取角膜植皮组织进行HE染色,对各组大鼠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的Scurfin蛋白表达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结果 im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8.67±2.46)d,均较mDC组(6.78 ±0.56)d、对照组(9.28±1.24)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imDC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为(4.54±1.02)分,低于mDC组(8.67 ±2.11)分、对照组(14.87±3.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DC组术后3d、7d、14 d Scurfi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74、2.35±0.83、2.28±0.76,均高于mDC组(1.42±0.17、1.56±0.42、1.48±0.12)及对照组(1.39±0.21、1.42±0.26、1.69±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DC可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而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进而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王丽超  周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413-1416

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角膜移植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免疫抑制剂在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许多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为了提高角膜移植成功率,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剂型、用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方面都做了卓著的研究; 同时在基因工程方面也有可观的进步。本文就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术后各组分别取10只大鼠判断四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作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14 d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A组和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6.00±0.97)d,远高于C组(10.00±1.55)d(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 4±0.005 6)明显高于A组(0.037 7±0.002 3)、B组(0.068 4±0.004 4)和D组(0.044 5±0.004 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RT-PCR结果提示,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 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均为P<0.05)。结论 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elA基因修饰供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穿透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6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对照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PBS 1 mL)、m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mDC 1 mL,共5×106个细胞)、im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imDC 1 mL,共5×106个细胞)及RelA-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RelA修饰的DC 1 mL,共5×106个细胞).术后每天观察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并记录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14 d每组随机处死5只受体大鼠取其角膜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RelA-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6.2±2.3)d,较对照组(11.4±1.3)d、mDC组(9.3±1.3)d及imDC组(19.4±2.6)d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DC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mDC组(均为P<O.05);与mDC组比较,对照组植片的存活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植片组织病理学(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mDC组角膜植片明显增厚、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imDC组角膜植片呈不同程度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轻度紊乱,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RelA-DC组角膜植片轻度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几乎没有单核细胞浸润.结论 静脉输注RelA基因修饰的DC能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麦洁英  唐先玲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68-2171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实验研究.实验组以BALB/c(H-2~d)小鼠为受体、C3H/He(H-2~k)小鼠为供体,建立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模型48只;对照组的受体与供体均为BALB/c,建立小鼠同基因角膜移植模型48只.观察术后植片的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时间;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3 d、7 d,4周及8周各时间点角膜植片中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术后3 d、7 d、4周及8周各时间点受体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Treg及CD103~+CD8~+Treg的表达变化;同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4、γ干扰素(IFN-γ)及II-1β的表达变化.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发生时间为7 d至4周,平均存活时间为(14.79±1.02)d,对照组术后植片保持透明,观察期(8周)内未发生排斥反应,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34,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分别为(3.36±0.29)%、(4.09±0.44)%、(5.44±0.35)%、(5.73±0.53)%,显著高于实验组的(2.50±0.39)%、(3.24±0.25)%、(4.20±0.45)%、(4.1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8、2.898、3.780、4.892,均P<0.05),两组脾脏中CD4~+CD25~+Treg的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外周血内CD8+CD103+Treg的表达分别为(2.20±0.33)%、(2.79±0.57)%、(4.55±1.03)%、(4.31±0.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3±0.12)%、(1.10±0.19)%、(1.43±0.14)%、(2.1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3、4,876、5.196、19.960,均P<0,05),两组脾脏中CD8~+CD103~+Treg的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内IL-10与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3、3.141、3.012、2.869与2.340、6.681、8.839、8.574.P=0.011、0.012、0.013、0.019与0.053、0.000、0.000、0.000);实验组术后血清内IFN-γ与IL-1β含量上调,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除术后4周、8周的IL-1β,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8、3.265、4.402、5.539与3.630、5.796、1.728、0.660,P=0.006、0.011、0.002、0.000与0.005、0.000、0.115、0.524).房水中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变与血清中变化相似.结论 小鼠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CD4~+CD25~+Treg表达下调并伴随血清与房水中IL-10、IL-4表达下调,而CD8~+CD103~+Treg的表达上调伴随IFN-γ、IL-1β的含量增加,可能参与了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E Young  W J Stark 《Ophthalmology》1985,92(2):223-227
Human serum samples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leucocytes (PBML) were collected from ten corne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over a two-year period at interval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during and after episodes of immunologic (rejection) reaction. Serum was monito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odies to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and PBML were stained with a panel of monoclonal reagents specific for T cell and for monocyte populations using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Patients who demonstrated an elevation in the Leu 2a+ (suppressor/cytotoxic) T cell population following an immunologic reaction ultimately accepted their grafts, whereas patients whose Leu 2a+ population was unaffected developed irreversible graft clouding. Additionally, a direc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levated levels of lymphocytotoxic antibodies and helper T cells was noted in some patients during immunologic reactions. Neither DR-positive nor monocyte population changes demonstrated any consistent correlation with rejection episodes or final graft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影响异体角膜缘/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成败的关键是术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在参阅有关文献后,本文对术后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表现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角膜移植大鼠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双眼角膜作为供体角膜植片,24只Lewis大鼠右眼作为受体植床制作大鼠异体角膜移植动物模型,24只Lewi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MSC(5×106mL-1)1mL,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术后4d开始裂隙灯观察。术后10d处死大鼠,应用RT-PCR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结果术后10d治疗组临床评分为(4.00±0.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7±1.37)分(P<0.05)。治疗组大鼠脾脏中CD4+ CD25+ Foxp3+ Treg的比例为(6.25±0.35)%,较对照组(5.45±0.38)%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脾脏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5.65±0.45,与对照组的2.13±0.74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可能通过上调CD4+ CD25+ Foxp3+ Treg参与诱导前房相关免疫偏离,有效预防并治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