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研究IBD患者使用硫唑嘌呤(AZA)或6-巯嘌呤(6-MP)后淋巴瘤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系统评价的方式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文共纳入9篇文献,共111 713例IB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后患淋巴瘤的风险比未使用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增高了1.46倍(95% CI1.04 ~2.05,P<0.05),经Begg秩检验和Egger's回归分析检验显示文献稳定性较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 IBD患者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淋巴瘤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致今未明,因此缺乏特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隆病(CD)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但二者在近期疗效与防止复发方面则有区别,一般在UC优于CD.本病应以内科治疗为主,手术仅适用于UC有中毒性巨结肠经积  相似文献   

3.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复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涉及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异常免疫反应、肠上皮细胞和血管系统提供的重要屏障的破坏,并且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药物治疗及手术切除等传统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近年干细胞因其生物学特性开辟了治疗IBD的新型方法。本文就传统方式治疗IBD的不足进行概括,并对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安全性、有效性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5.
迄今,关于硫唑嘌呤(免疫抑制药之一)治疗炎症性肠病药效及其预后预测指标均无相关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 2 20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622例随机吸用了硫唑嘌呤,后者中克罗恩病272例,溃疡性结肠炎346例,未定性结肠炎4例。人均用药634d,人均随访达2 518d。尔后观察分析药物疗效及预后相关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IL-12/IL-23拮抗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6月的相关文献,并对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Week和AGA Abstracts(2016-2018年)的会议记录进行回顾,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相关研究指标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活动性IBD患者4181例,包括试验组2837例,安慰剂组13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02,95%CI:1.94~4.76,P<0.00001);临床反应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7,95%CI:1.37~1.81,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91~1.02,P=0.16)。结论IL-12/IL-23拮抗剂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活动性IBD,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8.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隆典 《胃肠病学》2005,10(1):53-56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据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MP)、环孢霉素(S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亦无反应,如何处理难治性IBD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10.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酶(TACE)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可以将TNF-α前体(proTNF-α)加工为TNF-α。虽然有大量蛋白激酶可以加工处理proTNF-α,但TACE是最有效的。目前已证实TNF-α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的慢性损伤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广泛参与致炎作用的TNF-α分子成为许多免疫新药的靶标,而对TACE的抑制也是阻断TNF-α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该文就TACE的生物学特性及TACE抑制剂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第十二届世界消化病学会议于 2 0 0 2年 2月在泰国曼谷召开 ,这是继 1998年第十一届世界消化病学术会议(奥地利维也纳 )之后的又一次“奥林匹克式”的国际盛会 ,百余个国家的万余名医师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内容广泛 ,涉及到多方面的新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曾相继及时报道了 1994年第十届及 1998年第十一届世界消化病学术大会的部分专题内容 ,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本期我们又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消化科医师整理了第十二届世界消化病学会大会上所涉及的近 4年来国际上在消化疾病某些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疾病,病因未明,与肠道免疫机制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IBD有增多趋势,对IB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发现分子和细胞介质在肠道免疫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出现了环孢菌素、粘膜保护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和白细胞去除术等新方法。本文就IBD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克隆病(Crohn病)共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均可见于儿童及成年人,以20~40岁为多见.IBD的起病多缓渐、隐匿、病史常数月或数年,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亦有持续活动而不缓解者.少数急性起病。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炎症性肠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营养状况常急剧恶化。炎症性肠病引起营养不良的机制包括食物摄入减少、饮食限制、营养吸收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黏膜剥脱和出血所致肠道丢失增加、发热和炎症所致营养需求增加以及药物和营养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重视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二者患病率最高者均在200人/105左右.国内近年报道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二者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其中尤以UC为多,是主要的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变得复杂而棘手,因此,受到同行普遍重视.有研究指出,初诊时的UC大约有50%最终证实为感染性结肠炎(IC),而CD与肠结核相互误诊率有的高达70%,对此不可掉以轻心.传统的治疗对UC和CD的缓解率分别为80%和70%左右.在维持缓解方面,有报道指出即使最佳的维持治疗方案也仅能使复发率降低50%左右.国人维持治疗意识差、药物种类有限,短期治疗后停药更易导致疾病复发.UC与CD最终分别有1/3与2/3的病例需要手术,使疾病致残率高,生活质量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应对IBD的诊断与治疗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既往的若干年中 ,对炎症性肠病 (IBD)的治疗 ,一直局限于柳氮磺胺吡啶 (SASP)或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GCS)。近年来 ,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使IBD疗效有了较大提高。最新进展不仅包括新合成的化合物和药物的新释放方式 ,还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即生物疗法 ,包括采用嵌合体性并已人体化的单克隆抗体、重组细胞因子、重组免疫黏附、寡肽性受体协同剂和拮抗剂以及反义寡核苷酸。这些制剂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临床的特殊作用和广泛用途 ,极大地丰富了IBD的治疗。可以预见 ,细胞和基因方法、DNA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直…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各种生长因子(GF)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GF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是当前IB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此文就GF治疗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BD)的传统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因其疗效不高、副作用较大而患者常不能耐受。近代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6-MP、MTX、环孢素等使很多IBD病人,特别是顽固性病例取得持久的临床缓解,但仍有毒性大、选择性差且有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及肿瘤等不足之处,故仍不尽理想。 随着对IBD的深入研究,已较充分了解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分子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其药物治疗有重大进展,传统的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属常用的第一线药物,但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有更多的制剂问世。新型生物治疗新的问世,如TNF-α单抗、重组IL-10等应用于临床,使不少顽固性克罗恩病(CD)疗效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硫唑嘌呤(AZA)治疗炎症性肠病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发生时间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09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8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37例,克罗恩病48例.结果 37例(43.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43次,其中48%(20/43)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