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髂骨钻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与传统后入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髂嵴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由X线测量符合高髂嵴特征并经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髂骨钻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并发症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并发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髂骨钻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以较好地实现椎间盘减压及神经根松解,短期内的临床疗效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当,其术中出血量更少,是一种理想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其中腋型突出12例,肩型突出8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腋下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摘除髓核组织;对肩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肩部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进行手术。所用患者术后3个月均复查腰椎MRI检测突出间盘摘除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6个月时Mac Nab腰椎功能评分及骶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3月复查MRI显示突出物消失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3个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比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16例,良4例。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骶1神经根支配区的触痛觉以及肌力恢复较明显(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中行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划分为甲组(75例)与乙组(75例),甲组接受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乙组接受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统计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组间对比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乙组显著优于甲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VAS评分情况(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VAS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方式进行治疗,可缩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且可缓解疼痛感,在临床中是一种值得推广与借鉴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就诊的89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n=43)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n=46)。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catalogue score, VAS)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3天、2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或下肢痛进行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经皮椎间孔镜组均低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且术后3天、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0.70%与84.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早期疗效差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评价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②方法应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术前患者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中单间隙突出25例,多间隙突出11例,C型臂定位后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③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24小时后均可下地活动,疼痛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肌力减弱,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④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9~11月共收治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VAS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及神经根损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_5S_1髓核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将67例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n=32)和椎板开窗组(n=35)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进行观察记录;术后患者随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记录其切口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 Nab标准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VAS评分、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椎板开窗组(P<0.01);术后疗效及腰椎功能恢复在ODI评分和Mac Nab标准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恢复明显(P<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_5S_1髓核摘除术的疗效优于椎板开窗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endoscopic discectomy,PIED)治疗髓核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PIED手术治疗髓核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11例,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通过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腰腿痛改善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腰椎MRI对比评价髓核摘除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1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腰痛VAS(7.00±1.00)分,术后1 d疼痛明显缓解,VAS(0.55±0.52)分,术后1年VAS(0.36±0.50)分;术前平均ODI为(58.55±6.07)%,术后1 d(4.54±2.25)%,术后1年为(1.09±1.04)%;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总体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后症状均基本缓解,恢复了正常工作与生活,优良率达到100%;术后游离的髓核均被完全摘除,无复发椎间盘突出者。结论:PIED能有效治疗髓核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标准的PIED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日兴  李应德  兰宇 《海南医学》2016,(7):1096-1098
目的 观察经椎小关节内侧缘入路靶点穿刺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9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经椎小关节内侧缘入路靶点穿刺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经Kambin三角区穿刺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分别于术前(T0)、术后7 d(T1)、术后1个月(T2)、术后3个月(T3)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奥斯维斯失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和腰痛功能障碍程度,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7 d的有效率为83.78%(31/37),对照组为78.13%(25/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3时,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明显较T0时降低,而T1时,观察组患者VAS、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小关节内侧缘入路靶点穿刺和经Kambin三角区穿刺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均安全有效,但前者早期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腰痛功能障碍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椎间孔镜下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20例,在椎间孔镜辅助下,分别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路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结果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手术6例患者、侧后方椎间孔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2例实施手术,1例后方椎板间入路不成功即刻改为侧后路,1例侧后路手术后3天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行开放手术。结论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和侧后方椎间孔两种入路,适应证各有不同,需要仔细地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年6月~2017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时、3个月时、1年时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时临床疗效:优192例,良32例,可28例,差4例,优良率为87.5%(224/256)。所有患者均无椎间隙感染、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间孔入路组(21例)和椎板间入路组(22例)。按照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判断临床效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3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椎间孔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1、3、6个月腰背部、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2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腿部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椎间孔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3例,差0例,椎板间入路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相比之下,椎间孔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禁忌更少,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VAS评分由术前(7.8±0.4)降到术后1d时(2.5±0.3),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效25例,良效16例,可效4例,优良率91.1%(41/45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1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经患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MP-3表达水平、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检查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能有效缓解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疼痛,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与X线检查次数,能有效降低MMP-3表达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预后疗效。 椎间盘移位;椎间孔切开术;基质金属蛋白酶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LDH患者40例,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入院时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69±1.25)、(8.58±1.4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28 ±0.46)和(1.41-±0.32)分,术后随访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作为治疗LDH的微创方法,且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PLI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PLI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行PEID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及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3、6、24个月腰痛VAS、ODI评分均降低,而JOA评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对应的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开放手术治疗L5-S1 PLID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对机体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