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析血瘀肝郁湿阻也是消渴病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中的“消渴”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2型糖尿病(T2DM)。传统理论对消渴病的认识多遵从三消燥热学说。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笔者认为消渴病经典的“阴虚燥热”病机学说已不能全面地概括当今临床实际的病证特点。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T2DM患者并无明显的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燥热征象。尤其形体消瘦的特点已不复存在,而大多表现为体重增加,形体肥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们现在诊断的T2DM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医的血糖等指标检测,并且容易早期发现T2DM,而大多数新发现的T2DM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而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出的“阴虚燥热”型消渴病可能大部分为T2DM中晚期或是1型糖尿病。另一方面,阴虚燥热学说的形成于一千多年前,当时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过境迁也必然导致疾病的演化和表现发生变化,当今疾病谱与古代相比相差甚远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当代医家对T2DM病机的认识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了气阴两虚论、阴阳两虚论、脾虚论、肾虚论、痰湿论、瘀血论等。这些病机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3.
浅谈温阳法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红军  曹清慧  高桂君 《河北中医》2010,32(12):1811-1812
<正>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消渴的基本病机[1],治疗多采取滋阴清热之法。然而阳虚所致消渴亦不少见,古今文献对此也有相关的论述。1历代医家对阳虚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云"消渴者,原发其动,此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与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改善,以及老龄化营养调节不当,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 000多万人,约占全球糖尿病总数20%,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总人数超过750万人。那么糖尿病和高血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万病求源,中医诊病重视病机的诊断。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将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耗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消渴”,病因病机可分3期论治,Ⅰ期消渴前期,病机特点是“阴虚”;Ⅱ期消渴病期,病机特点是“阴虚化热”,即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加重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以"三多一少"为其主要表现,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呈现多元化,从肺胃肾肝皆有论治。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代谢中枢,脾胃功能失调,则机体转输功能异常而出现水液及精微的代谢紊乱状态,文章立足中医理论,结合消渴病常见症状,从脾胃角度论治消渴。  相似文献   

6.
从脾虚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陕西中医》2004,25(11):1052-1054
老年糖尿病多属于 2型糖尿病 ,在中医属“消渴病”范畴。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病机 ,历来偏重于“阴虚燥热”,且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位 ,故有上、中、下三消。近世从临床及理论研究发现“气阴两虚”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 ,而且瘀血伴随着糖尿病的始终 ,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及发展中渐受到重视 ,笔者在诊治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脾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病机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 ,因而在临床提倡从脾虚辨治老年糖尿病 ,收到较好疗效 ,试述如下。1 历代关于脾虚致消渴的论述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其治疗大法为清热滋阴润燥。本人在跟师侍诊及总结前人经验文件中,切身感到消渴病的病机除了阴虚燥热外,尚有痰热互阻,脾胃气虚之病机及患者存在。因此,本文着重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阐述温胆汤在2型糖尿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周仲瑛治疗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丽红  王敬卿 《中医杂志》2003,44(12):900-901
糖尿病因其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一般认为,本病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辨证一般从三多症状分上、中、下三消,分肺、胃、肾重点进行治疗,临床一般常选用消渴方、玉女煎及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治疗。然而,导师周仲瑛教授对本病有独特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l 从“三热”论治糖尿病糖尿病虽以三多为主症,但周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发现三多症状或同时存在,或又伴见其它症状;有些患者又无明显三多症状。传统归纳的阴虚燥热不能全面反映病机。周老师根据糖尿病患者常多出现的症状,如咽燥、口干、欲饮,口苦、口中粘腻,大便干结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振杰  林国清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40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长期以来阴虚燥热病机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了“二阳结谓之消”,从而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机制。后世对论治消渴,有从脾论,有从心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不离阴虚致燥论。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提高,大量早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消渴病从肝论治早在《内经》中即有认识,其后又有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研究深入,消渴病从肝论治得到了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阴虚燥热,主要以养阴清热法治疗。但临床上也可见到一部分消渴的病机为脾肺气虚,古代医家对此早有论述,且主张以燥热之药治疗。此类消渴症虽属少见,但亦应引起临床重视,故予论述如下。《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相似文献   

11.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燥热"贯穿消渴病发展始终,燥热日久化生火热、湿热、痰热、瘀热毒邪,诸邪蕴结,毒邪内陷脏腑,加重消渴病情,形成复杂的病机变化,导致变证百出,如水肿、痈疽、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等病证,顽固难愈。历代诸多医家,在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文章从"燥热化毒"的角度来分析消渴病病因病机特点,为临床防治消渴及其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by acupun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ly elevated blood sugar because the pancreas does not release adequate insulin and/or the insulin does not work fully. In TCM, DM results from weak constitution and yin deficiency and dryness heat,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ies of“Xiaoke“ and “Xiaodan“.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并认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针对此病机,通常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治疗消渴病,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结合《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理论,可以看出此认识忽视了阴阳互根互生的特性,过于强调消渴病"阴虚"的一面,没看到"阴虚"实为"阳不生阴,阳不化阴"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消渴丸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评价消渴丸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304例,口服消渴丸,对照组101例,口服格列本脲片。结果:消渴丸治疗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疗效,显效率为45.07%,有效率为48.68%,与格列本脲片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片相当,对糖尿病受试者气阻两虚症状的改善优于格列本脲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慢性并发症情况,探讨新诊断T2DM的中医证型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内分泌科的门诊及住院新诊断T2DM患者,采集其临床及中医辨证分型资料,按照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被纳入的188例新诊断T2DM患者中,有111例存在至少1种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59.04%。在有慢性并发症组中,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最高,达61.3%。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H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分泌指数对数值(lnHOMA-β)低下、血流变学异常均为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诊断T2DM的中医证型仍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虚证证候比例显著高于实证,气虚证候频率大于阴虚证候,实热证候频率不足20%,两组的虚证证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证证候中痰湿证(χ2=17.257)和血瘀证(χ2=10.235)的P值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呈正相关(r=0.102、0.1070、.118,P<0.05),与痰湿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66,P<0.0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气虚证呈正相关(r=0.113,P<0.05),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6,P<0.01)。结论:新诊断T2DM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知晓率低。"糖毒性"和"脂毒性"可能是加速慢性并发症形成的重要原因,防治应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DM慢性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瘀"贯穿T2DM及其并发症始终。"气阴两虚,痰浊瘀血闭阻脉络"可能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地黄用于消渴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从地黄在消渴方剂中的出现频率和现代药理学研究验证地黄在消渴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筛选的文献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地黄在消渴病药方中的应用情况,不同证型消渴病中地黄炮制品的应用及应用差异,总结地黄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活性成分研究及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结果:共得到含有地黄的消渴方剂41首,其中生地黄占18首,熟地黄占23首。且所收集的方剂多出自《太平圣惠方》。在不同证候的消渴病方剂中,以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型的治疗方剂中地黄的应用频率较高。对于地黄的不同炮制品,在阴虚燥热、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方剂中,生地黄的应用较熟地黄多,而在肝肾阴虚、气虚血瘀和阴阳两虚型消渴病中,熟地黄的应用较生地黄多。现代药理学文献分析得到地黄中所含有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的梓醇、地黄多糖及寡糖类。结论:古代经典药方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均表明,地黄治疗消渴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30例服用消渴丸,对照组30例服用格列本脲,疗程均为32周.观察两组气阴两虚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糖(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脂联素(APN)、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BC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消渴丸组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心烦、大便干燥等症状均改善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t=0.500,P=0.001)、2 h PG(t=-1.700,P=0.023)、HbAIc(t=-1.100,P=0.003)、APN(t=-0.700,P=0.026)、IRI(t=2.200,P=0.013)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APN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片(t=1.918,P=0.002),IRI则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1.590,P=-0.036).结论 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可明显改善气阴两虚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降低血糖、促进脂联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辨证及三型辨证的客观性与实用性。方法:经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53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信息,经计算机分型。结果:509例(95.6%)取得分型者中:阴虚证286例(56.2%),气虚证233例(45.8%),阳虚证180例(35.4%),热盛证179例(35.2%),湿痰证159例(31.2%),湿热证80例(15.7%),血瘀证350例(68.8%)。复证394例(77.4%)、单证115例(22.6%)。具体证型54种。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其兼证共222例(43.6%)。单纯虚证62例,复合虚证10例,单纯实证53例,血瘀证43例,复合实证28例;虚实夹杂证356例(69.9%)。在三大并发症组中气阴两虚型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证型复杂,三型辨证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