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B组口服氯吡格雷,C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21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药物单用,3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后各组间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及以及治疗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检测3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C组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B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5)。3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PV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并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可增加患者抗血小板受益,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血栓弹力图观察我院老年患者服用血小板后抑制率情况。方法检测我院住院和门诊48例老年人血栓弹力图测得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并将病人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对照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6.6±21.2%,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49.3±23.8%,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91.8±12.8%和54.2±22.7%,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稍差,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栓弹力图评价血小板ADP受体抑制率对血凝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血小板ADP受体抑制率对血凝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ADP受体抑制率和ADP通道的R时间、K时间、α角、MA值和TMA。结果 80例患者ADP受体抑制率为66.4±24.6%,R时间为0.7±0.4 m in,α角为54.8°±13.7,°MA值为27.1±15.0 mm,TMA为15.9±7.8 m in,K时间为6.2±4.6 m in(n=51)。ADP受体抑制率对R时间无影响(P〉0.05);随抑制率增高,α角缩小,MA值降低,TMA缩短,K时间延长并且无K时间病例增多(P〈0.05)。各年龄段之间、男女患者之间ADP受体抑制率比较均无差别(P〉0.05)。结论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不利于血凝块形成,随抑制率增高,血凝块形成减慢、强度变小;抑制率大小与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的36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资料,并根据介入治疗术后24h磁共振检查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术后24h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测定血栓形成的最大振幅MA_(AA)和MA_(ADP)。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均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A_(AA)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的MA_(ADP)平均值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能够及时有效检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根据血小板功能测试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个体化治疗,可能降低术后血管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高危因素,为其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8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年龄≥80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223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包括临床疾病情况、用药情况、体格检查、全血细胞分析、生化指标、血栓弹力图。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计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将患者分为CR组(n=84)和对照组(n=139),分析高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C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23例患者中,CR发生率为37.7%,CR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t=3.533,P=0.001),而高血压患病率(χ2=6.581,P=0.006)、多重用药比例(χ2=3.332,P=0.048)、体重指数(BMI)(t=-2.181,P=0.030)、总胆固醇(t=-2.264,P=0.025)、甘油三酯(Z=-2.937,P=0.00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2.347,P...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观察三七皂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栓疗效。方法?将5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试验组口服三七通舒胶囊和拜阿司匹林,观察2组对TEG和花生四烯酸诱导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的影响。结果?2组间对照显示试验组在提高R值、K值及Angle角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结论?三七皂苷联合阿司匹林在抗栓方面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并比较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狭窄度超过7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支架组67例,药物组79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临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情况被前瞻性记录并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接受治疗后30 d内支架组4例(6.0%,4/67)发生卒中,包括2例(3.0%,2/67)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3例(3.8%,3/79)出现缺血性卒中包括1例(1.3%,1/79)致残性卒中,支架组30 d内卒中及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略高于药物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所有患者随访(20.8±9.2)个月,30 d后随访期间,支架组共4例(6.2%,4/65)发生治疗侧缺血性卒中,4例均为非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共7例(9.0%,7/78)出现治疗侧缺血性卒中,6例(7.7%,6/78)为致残性卒中.两组随访期间总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支架组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 =0.032).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较单纯药物治疗稍差,两种治疗手段对卒中预防的总体效果无明显差别,但支架成形术对远期致死致残性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
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治疗的82 例ACI 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使用依
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2 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
后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 和NSE 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6% VS 87.80%)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48 及72 h 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①不同时间点的NIHSS 评分有差别(F =13.246,P =0.000);②两组间的
NIHSS 评分有差别(F =22.331,P =0.000),联合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低;③两组NIHSS 评分变化趋势
有差别(F =16.371,P =0.000)。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NSE 水平变化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依达拉奉基础上,联合运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 的效果更佳,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效控制机
体的炎症反应,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脏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8 年3 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就诊的11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导睡眠仪评估患者OSA 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心房增大。结果 70 例(61.9%)脑梗死患者患有OSA(呼吸紊乱指数≥ 5 次/h),其中67.1% 为男性。与无OSA 患者比较,OSA 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增加,左心房增大(P <0.05)。有、无OSA 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OSA 发病率高,且OSA 与心脏靶器官损害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3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联合组(使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n=39)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n=34),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总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2例作为ACI组,另取该院同期接受CTA检查发现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ACI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MCA狭窄程度、斑块类型特征,并按照ACI患者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上述指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检出软斑块104个(42.80%)、混合斑块81个(33.33%)、纤维斑块34个(13.99%)、钙化斑块24个(9.88%),对照组检出软斑块54个(24.88%)、混合斑块32个(14.75%)、纤维斑块71个(32.72%)、钙化斑块60个(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I组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43个(44.79%)、混合斑块40个(41.67%)、纤维斑块8个(8.33%)、钙化斑块5个(5.21%),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61个(41.50%)、混合斑块41个(27.89%)、纤维斑块26个(17.69%)、钙化斑块19个(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结论 ACI患者的MCA主要以混合型斑块、软斑块及中、重度狭窄为主,并且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发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动态脑电图的变化,为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参
考。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
栓标准的98 例重症脑梗死患者,监测患者动态脑电图溶栓前后脑电波的变化。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溶
栓前后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用Excel 建立数据库,应用单变量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判断重症脑梗死
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脑电图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重症脑梗死患者年龄≥ 65 岁[Ol ^
R=2.958(95% CI :1.347,
6.495)]、发病至就诊时间>3.5 h[Ol ^
R=3.643(95% CI :0.563,5.267)] 脑电图检查阳性[Ol ^
R=4.079(95%
CI :1.588,10.477)]、头颅影像学检查阳性[Ol ^
R=3.021(95% CI :1.554,5.870)] 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组前年龄>65 岁、溶栓后脑电图波形异常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是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
立危险因素。将动态脑电图监测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于预测重症
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microRNA(miR-126)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
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2015 年11 月—2017 年11 月莱芜市人
民医院发病7 d 内就诊的1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CI 组110 例(稳定斑块患者74 例,不稳定斑块患
者36 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NACI)患者40 例,同时选择同期40 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
愿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 组血清miR-126 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血
管平滑肌细胞系HA-VSMC,分别转染miR-126 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和miR-126 抑制物、抑制物阴性
对照。采用qRT-PCR 检测miR-126 的表达;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 迁移实验检测细胞
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的表达。结果 ACI 组患者血清miR-
126 表达水平较NACI 组和对照组降低(P <0.05),且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iR-126 表达水平低于稳定斑块
患者(P <0.05)。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6 模拟物组细胞miR-126 表达水平升高(P <0.05),细
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下降(P <0.05),MMP-13 表达升高(P <0.05);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
126 抑制物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提高(P <0.05),MMP-13 表达降低(P <0.05)。结论 ACI 患者血清
miR-126 表达降低,并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
调MMP-13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及第15天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并监测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天,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 <0.05)。治疗组于治疗后第8及第15天比较同期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胆红素的变化,探讨胆红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收集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资料,计算梗死面积,进行NIH-SS评分,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的水平,计算出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即胆红素比值,统计分析上述各因素、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与胆红素比值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无明显差异,ACI组胆红素比值平均值为0.327±0.063。以胆红素比值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红素比值与饮酒史、冠心病史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他危险因素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将胆红素比值分为0.20~0.29,0.30~0.34,0.35~0.51三亚组,结果显示0.20~0.29,0.30~0.34两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而0.35~0.51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但胆红素比值的变化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符合条件的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均给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评估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4d、90d的功能状态,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后90d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d及90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90d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轻型性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近期预后,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