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比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和健康女性树突细胞(DC)表面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及功能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原因。 方法 提取1例RVVC患者和1例健康女性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白念珠菌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83、CD86和CD80表达水平,分析细胞的成熟率;Western印迹法测定DC的Dectin-1、酪氨酸激酶(Syk)和CARD9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2水平。 结果 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4 h后,该RVVC患者DC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活化不明显。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 h后,RVVC患者DC表达的Dectin-1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磷酸化Syk和CARD9活化障碍。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6 h后,RVVC患者DC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升高也不明显。抗人Dectin-1抗体对RVVC患者DC的Syk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和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都没有进一步抑制作用。 结论 该RVVC患者DC的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导致DC成熟率降低,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降低,使得宿主黏膜抗念珠菌感染的天然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中性粒细胞吞噬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白念珠菌后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两者杀菌能力的差异。 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通过ROS探针(DCFH-DA)、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后,中性粒细胞内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上述2种真菌孢子的杀菌率。 结果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中性粒细胞60 min后,申克孢子丝菌组中性粒细胞内ROS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平均荧光强度159.67 ± 11.34),并显著高于白念珠菌组(112.22 ± 9.66),经LSD-t检验,P < 0.01;而作用120 ~ 180 min后,胞内ROS表达水平(120 min为89.01 ± 9.81;180 min为57.63 ± 8.46)迅速下降,显著低于白念珠菌组中ROS的同期表达水平(120 min时为110.25 ± 7.28;180 min时为109.98 ± 9.00,经LSD-t检验,120 min时P < 0.05,180 min时P <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ROS主要表达于吞噬上述真菌孢子的中性粒细胞中,并被募集到被吞噬的部分孢子表面。中性粒细胞对申克孢子丝菌180 min杀菌率(19.21% ± 3.68%)亦显著低于其对白念珠菌孢子的杀菌率(26.63% ± 4.97%),经LSD-t检验,P < 0.01。 结论 中性粒细胞吞噬上述2种真菌孢子后,胞内ROS呈明显的差异性表达。与白念珠菌相比,中性粒细胞内ROS水平的迅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杀伤效能。 【关键词】 孢子丝菌属; 念珠菌,白色; 中性白细胞; 活性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人中性粒细胞能否通过C型凝集素1受体(dectin-1)识别白念珠菌细胞壁不溶性β葡聚糖来介导体外杀伤白念珠菌的活性。 方法 100 mg/L β葡聚糖体外作用于中性粒细胞1、6、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分析dectin-1和Toll样受体2 mRNA表达水平。100 mg/L β葡聚糖体外分别刺激中性粒细胞15 min、2 h、6 h,或先用dectin-1抑制剂昆布多糖100 mg/L和50 mg/L预处理30 min后,再予100 mg/L β葡聚糖刺激2 h,微量培养板荧光分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H2O2释放水平。昆布多糖预处理的中性粒细胞与白念珠菌体外共培养后,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 β葡聚糖作用中性粒细胞1、6、24 h后,dectin-1 mRNA水平分别为2.8195 ± 0.1669、5.4859 ± 0.7244、3.6041 ± 0.5372,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1)。β葡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15 min后H2O2水平为(64.55 ± 15.67) μmol/L,2 h时为(290.34 ± 30.56) μmol/L,6 h时为(208.54 ± 26.88) μmol/L,与空白对照组(22.05 ± 3.99)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100 mg/L和50 mg/L昆布多糖预处理组分别为(80.45 ± 22.41) μmol/L和(130.42 ± 44.55) μmol/L,与β葡聚糖刺激组相比,分别降低了73%和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昆布多糖能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体外杀伤白念珠菌的活性(均P < 0.01)。 结论 Dectin-1参与人中性粒细胞分泌H2O2以及对白念珠菌杀灭活性,为过继性粒细胞转输治疗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提供初步依据。 【关键词】 念珠菌,白色; 中性白细胞; β葡聚糖类; 外源凝集素类,C型; 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及其IgA Fc受体(CD89)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及调控机制.方法 入组30例急性期HSP患儿及9例健康对照儿童,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Jacalin亲和层析分离HSP患者血清IgA后,采用聚丙烯葡聚糖凝胶纯化IgA.实时定量PCR(q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CD89 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分子CD11b的表达.分别将HSP患儿中性粒细胞、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以HSP患儿血清分离的IgA (HSP IgA)、单体IgA(mIgA)、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细胞凋亡,ELISA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HSP患儿组中性粒细胞CD89 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但蛋白表达(0.60±0.16)低于健康对照组(0.83±0.24,P=0.03).HSP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1 880.25±388.2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 109.25±364.25,P<0.01).与HSP患者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组HUVEC凋亡率(37.44%±5.49%)高于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组(17.14%±4.45%,P< 0.01).HSP IgA处理组HUVEC凋亡率明显高于mIgA处理组(均P<0.01)和空白对照组(P<0.01),且上清液中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mIgA处理组(均P<0.01)和空白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0.02).结论 HS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并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且HSP IgA能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而mIgA则可能具有一定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内信号分子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105、106 CFU/ml 灭活白念珠菌及阳性刺激物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1、3、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变化。40μg/L 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用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6 h 后检测TNF-α mRNA 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24 h 后 TNF-α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白念珠菌体外作用 THP-1细胞30 min、1 h 后 p38MAPK 和磷酸化 p38MAPK 的水平。结果105 CFU/ml 白念珠菌、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组以及空白对照组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0.98,P <0.001);白念珠菌刺激1、3、6 h 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701.680,P <0.001),随培养时间延长,THP-1细胞 TNF-α mRNA 水平增高,呈时间依赖效应。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后24 h,TNF-α蛋白水平(6385.70±533.99 ng/L)较空白对照组(147.10±0.53 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06 CFU/ml 白念珠菌作用于 THP-1细胞30、60 min 后磷酸化 p38MAPK 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40μg/L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以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3.77±0.62)较未用地塞米松组(208.50±10.50)明显降低,地塞米松可阻断白念珠菌上调 TNF-α mRNA 水平。结论人 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激活信号分子 p38MAPK 并分泌 TNF-α,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细胞内信号分子NF-κB抑制蛋白(IκBα)激活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05、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IL-6 mRNA表达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白念珠菌体外作用THP-1细胞后不同时间IκBα和磷酸化IκBα的水平.结果 105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l、3、6h,IL-6 mRNA水平(2-△△α)分别为1.48±0.06、6.48±0.30、125.34±1.47,刺激3h、6h后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1、3、6h,IL-6 mRNA水平分别为2.96±0.35、8.57±1.27、588.10±2.3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6、0.001、<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24 h,IL-6蛋白水平为(924.9±30.13) ng/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作用THP-1细胞后30 min、60 min,磷酸化IκB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IκB α蛋白水平相应降低.结论 人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激活信号分子NF-κB并分泌IL-6,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焦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观察白念珠菌[感染复数(MOI) = 50,下同]体外诱导BMDM后是否发生焦亡;将BMDM分为对照组、白念珠菌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和白念珠菌酵母诱导BMDM 6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NLRP3)、白细胞介素1β (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的表达及剪切水平。用白念珠菌诱导BMDM不同时间(0、10、15、20及25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β、IL-18分泌水平。白念珠菌体外诱导野生型(WT)BMDM及 GSDMD 敲除(KO)BMDM 15 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WT、GSDMD KO BMDM对白念珠菌的吞噬率;诱导6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别检测WT、GSDMD KO BMDM的死亡率。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样品最大酶活性对照孔组、IL-1β组、白念珠菌组、IL-1β + 白念珠菌组,用IL-1β和/或白念珠菌酵母诱导BMDM后用LDH释放法分析WT及GSDMD KO BMDM死亡率。采用非配对t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白念珠菌体外诱导BMDM后细胞可出现气球样变及出泡现象,证实焦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白念珠菌组诱导BMDM 6 h后NLRP3、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 = 13.02、17.51,P = 或<0.001),而IL-18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486),且白念珠菌诱导可引起炎症小体NLRP3表达增多及Caspase-1、GSDMD剪切。白念珠菌诱导BMDM不同时间(0、10、15、20及25 h)后IL-1β的分泌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H = 12.90,P = 0.012),而IL-18的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F = 0.48,P = 0.753),且GSDMD KO组BMDM的IL-1β分泌水平低于WT BMDM组(F = 24.22,P = 0.008)。白念珠菌体外诱导15 min后,GSDMD KO BMDM[(50.3 ± 1.10)%]对白念珠菌的吞噬率低于WT BMDM[(58.53 ± 1.19)%,t = 5.09,P = 0.007];白念珠菌体外诱导6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SDMD KO组BMDM的死亡率(38.40% ± 0.50%)高于WT组BMDM(34.37% ± 0.52%),t = 4.72,P = 0.009;LDH检测同样显示GSDMD KO BMDM的死亡率(22.52% ± 0.18%)高于WT BMDM(12.48% ± 0.15%),t = 42.36,P<0.001;IL-1β预处理后予白念珠菌体外诱导的WT BMDM及GSDMD KO BMDM 的细胞死亡率均较单纯白念珠菌诱导组降低(均P<0.001)。结论 白念珠菌可诱导BMDM发生焦亡,焦亡的发生可促进IL-1β释放,并通过提高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降低巨噬细胞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究敲减角质形成细胞KRT5基因对共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含量的影响,以解释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DDD)的色素增加性皮损形成的机制。方法 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获得KRT5基因杂合突变的HaCaT细胞,将转染非靶向单向导RNA:Cas9蛋白复合物的HaCaT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与人原代黑素细胞HEMn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细胞中细胞角蛋白及黑素小体表达;差异胰酶消化获得不同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检测细胞内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1例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素细胞特异性前黑素小体蛋白17(Pmel17)的表达改变。结果 Sanger测序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基因第1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发生杂合突变(c.1delA),对照组HaCaT细胞KRT5基因未发生突变。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蛋白表达水平(0.60 ± 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0,t = 32.38,P = 0.001)。HEMn细胞与实验组HaCa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mel17标记的黑素小体较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增多,且细胞内黑素含量增加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8,P = 0.025)。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组织中Pmel17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皮肤增加。结论 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建立共培养细胞模型,验证了其对共培养黑素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初级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例结节病和肺结核的患者CARD15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外周血DNA,PCR扩增CARD15基因所有编码区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测序,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比对,寻找致病性突变位点。结果 患者皮疹及组织病理表现均符合结节病,但伴有明确的指间关节屈曲挛缩和虹膜睫状体炎。基因检测发现其CARD15/NOD2基因4号外显子发生c.1000C > T杂合突变(p.R334W),父母及102例健康对照的相应外显子测序均未发现该突变。该突变位点在既往研究中的其他早发型结节病及Blau综合征患者中曾被报道过。结论 患者为CARD15/NOD2基因p.R334W突变所致的早发型结节病,基因诊断是明确早发结节病病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变化,评估IL-18对NK细胞活性的调控。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7例斑秃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NK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水平。使用重组人IL-18刺激PBMC,建立PBMC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NK细胞中CD107a表达细胞比例和CD16表达细胞荧光强度,评估NK细胞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 斑秃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8.12% ± 3.14%)低于对照组(10.78% ± 4.08%,t = 3.33,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46.08% ± 15.21%)高于对照组(32.14% ± 10.45%,t = 4.22,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28.81% ± 8.65%)与对照组(27.09% ± 7.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8,P = 0.383)。斑秃组血浆IL-18水平(112.0 ± 23.72 pg/ml)高于对照组(99.34 ± 15.15 pg/ml,t = 2.48,P = 0.015)。斑秃组NK细胞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D107a细胞比例(9.53% ± 1.70%、5.15% ± 1.35%、6.50% ± 1.64%)均高于对照组(5.00% ± 1.17%、4.40% ± 1.09%、5.13% ± 1.36%,均P < 0.05)。P815-Ab细胞刺激后,斑秃组CD16阳性NK细胞荧光强度(151.10% ± 59.30%)低于对照组(221.90% ± 93.56%,t = 4.31,P < 0.001)。IL-18刺激后,与721.221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高于未刺激组(14.47% ± 2.67%、9.93% ± 1.94%,t = 6.00,P < 0.001);与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与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斑秃患者IL-18通过增加自然杀伤毒性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与皮损组织中miR-155、Th17细胞、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及效应性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37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miR-155、RORγt及IL-17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L-17的含量;并以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做对照。检测5例重度AD患者皮损与皮损周围组织中miR-155、RORγt及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为对照。 结果 AD患者PBMC中miR-155、RORγt及IL-17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5.78 ± 1.78比1.82 ± 0.46,6.08 ± 1.04比1.64 ± 0.52,7.09 ± 1.75比1.71 ± 0.46,均P <0.01);AD患者PBMC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血浆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1.78 ± 0.52)%比(0.47 ± 0.15)%,(32.51 ± 6.15) pg/ml比(11.80 ± 2.24) pg/ml,均P < 0.01。AD患者皮损、皮损周围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miR-155、RORγt及IL-17 mRNA表达水平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皮损 > 皮损周围组织 > 正常皮肤组织,F值分别为41.803、17.040和37.064,均P < 0.01。AD患者PBMC中miR-155 mRNA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Th17细胞比例、RORγt mRNA表达水平、IL-17 mRNA表达水平及IL-17血浆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426、0.402、0.410、0.408,均P < 0.05;皮损及皮损周围组织中miR-155 mRNA表达水平与RORγt、IL-17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8和0.435,均P < 0.05。 结论 AD患者miR-155、Th17细胞及其效应性细胞因子高表达可能与A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2在玫瑰糠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2的水平。 结果 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5 ± 1.36、2.89 ± 0.91和1.91 ± 0.60,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3.6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3.84,P < 0.05)。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2水平分别为(36.87 ± 10.63)、(21.44 ± 7.33)和(13.22 ± 4.26) ng/L,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5.0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4.49,P < 0.05)。血清IL-22水平与玫瑰糠疹病程呈正相关(r = 0.883,P < 0.05)。结论 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circ-PTPN22的翻译能力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2019年5月10日至2019年9月30日分别于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和体检中心收集6例SLE女性患者和9例健康女性对照全血样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3例SLE和3例健康对照PBMC采用磁珠分选为T、B、NK细胞。通过circRNADb网站预测出circ-PTPN22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及蛋白序列,制备针对circ-PTPN22剪接位点处特异氨基酸序列的兔抗circ-PTPN22pro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法检测健康对照和SLE患者PBMC以及T、B、NK细胞亚群中circ-PTPN22pro的表达。将circ-PTPN22-FLAG、circ-PTPN22-NC-FLAG、circ-PTPN22-shRNA-FLAG、circ-PTPN22-shRNA-NC-FLAG重组慢病毒分别转染培养的Jurkat细胞,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细胞对照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Jurkat细胞中circ-PTPN22pro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irc-PTPN22对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ircRNAD数据库预测显示,circ-PTPN22具有翻译能力,且Western印迹显示circ-PTPN22pro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转染48 h后,circ-PTPN22-FLAG组circ-PTPN22pro表达明显高于circ-PTPN22-NC-FLAG组和细胞对照组。转染24、48、72 h,circ-PTPN22组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22.20% ± 8.92%、31.10% ± 5.88%、53.20% ± 10.25%)均低于circ-PTPN22-NC组(30.90% ± 11.00%、51.23% ± 10.70%、69.67% ± 9.00%;F = 284.881,P = 0.003);circ-PTPN22-shRNA组IL-2表达(35.57% ± 8.79%、78.10% ± 10.08%、88.63% ± 3.89%)均高于circ-PTPN22-shRNA-NC组(26.73% ± 4.92%、41.03% ± 10.45%、41.33% ± 4.96%;F = 293.818,P = 0.003)。转染48、72、96 h后,circ-PTPN22组、circ-PTPN22-shRNA组细胞凋亡率均分别高于circ-PTPN22-NC组(F = 81.287,P = 0.012)、circ-PTPN22-shRNA-NC组(F = 111.813,P = 0.009)。SLE组PBMC中circ-PTPN22pro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几乎不表达。SLE组T、B细胞中circ-PTPN22pro表达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 =3.047、4.806,P < 0.05),两组NK细胞中circ-PTPN22pro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82,P > 0.05)。结论 circ-PTPN22可翻译circ-PTPN22pro蛋白,具有抑制Jurkat细胞活化功能,SLE患者PBMC中circ-PTPN22pro表达低于健康对照,提示其与SLE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探索白念珠菌F1Fo?ATP合酶α亚基编码基因(ATP1)通过清除细胞内活性氧以逃逸巨噬细胞杀伤的生理作用。方法 以白念珠菌ATP1缺失株及其亲本株为研究对象,接种平板培养后计算菌落数评估其体外细胞活性,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后计算肾脏组织形成菌落数评估体内细胞活性。将培养过夜的白念珠菌菌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接种平板,计算菌落数,测定菌的存活率,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巨噬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以过氧化氢建立模拟巨噬细胞内氧化应激模型,过氧化氢作用白念珠菌后,通过计算菌落数比较各菌株细胞活性,采用DCFH?DA染色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氧化氢酶1(CAT1)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4(SOD4)基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5(SOD5)基因mRNA水平。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Student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体外,亲本株组和ATP1缺失组菌落数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多,24 h后ATP1缺失组菌落数仅为亲本株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1.84,P < 0.001)。在小鼠体内,亲本株组肾脏组织形成菌落数随时间逐渐增多,但是ATP1缺失组逐渐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8.27,P = 0.001)。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体外白念珠菌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ATP1缺失组白念珠菌存活率(62.67 ± 3.51)%比亲本株组(82.33 ± 2.52)%显著降低(t = 7.88,P = 0.001),与ATP1缺失组共培养的巨噬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百分比(27.80 ± 3.54)%比与亲本株组共培养的巨噬细胞(87.78 ± 0.17)%显著降低(t = 33.89,P < 0.001)。在模仿的巨噬细胞内氧化应激模型中,ATP1缺失组细胞活性比亲本株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 440.65,P < 0.001)。在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以及模仿的巨噬细胞内氧化应激模型中,ATP1缺失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均比亲本株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ATP1缺失组CAT1、SOD4、SOD5 mRNA水平均比亲本株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ATP1缺失可能分别通过下调氧化应激和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表达,使白念珠菌抵抗氧化应激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明显减弱,最终不能逃逸巨噬细胞杀灭而被宿主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