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健康产妇(健康组5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与妊娠组相比,DIC组产妇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终止和切断DIC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研究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3年收治的227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按损伤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组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227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4%、34.4%和21.2%;颅脑外伤后72小时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至2.6%、33.9%、5.7%和17.6%。在各类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7天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颅脑外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72小时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与颅脑创伤的性质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时血液PT、APTT、TT和FIB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PT,APTT,FIB逐渐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T逐渐降低,145时显著降低(P〈0.05)后逐渐升高;I/R组凝血四项各项指标逐渐升高,在I/R2h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I/R12h降到缺血前水平;除门外I/R2,I/R6与缺血前比较均显著差异(P〈0.05)。结论:SCIRI引起凝血状态显著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导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单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联合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患肢(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肿胀指标、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期间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7 d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单药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患者,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小于单药组患者,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出血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股骨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WBC、D-二聚体检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APTT及TT指标明显长于对照组,而FIB及D-D指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RBC、HB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栓塞2例,占比1.7%,深静脉栓塞4例,占比3.3%。结论凝血功能及WBC、D-D指标对股骨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其血液多呈高凝状态,适当的抗凝治疗,调节血浆内脂质代谢,减少血小板损失,从而抑制肺栓塞及深静脉栓塞,在临床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LSED)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预测意义。 方法:选择47例因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LSED患者,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1、7、14 d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术后7、14 d行彩超检查明确有无PVT;对D-二聚体水平的LSED后PVT诊断效能行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47例患者中有21例于术后发生PVT。PVT组与非PVT组患者LSE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持续升高,但PVT组术后7、14 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非PVT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PL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LSED后PVT诊断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1(P<0.05)。 结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LSED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持续较高水平(≥14 mg/L)者,发生PVT的危险性较大,应加强血栓监测及抗凝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00例RA并焦虑抑郁患者,比较各证型一般资料、焦虑抑郁评分(SAS、SDS评分)、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Pearson相关分析SAS、SD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焦虑抑郁程度分级上,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为主,中度至重度皆以肝肾亏虚证为主。(2) 4种证型中,痰瘀痹阻证PLT水平高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P <0.05);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PT高于痰瘀痹阻证(P <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痹阻证SAS、SDS评分与FDP呈正相关,与PT、APTT、TT呈负相关。寒湿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SDS评分与PLT呈正相关。痰瘀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肝肾亏...  相似文献   

11.
明确BIS及凝血功能监测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实施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的老年患者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8例年龄≥60岁、CPR后ROSC且行TTM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患者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 CPC)评分,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2例;B组为预后不良组(CPC 4~5分),16例。分析两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BIS、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 D-D)。 结果 与A组比较,T1时间点B组患者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值均显著增加,Fib、D-D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T2、T3时间点B组患者PT、APTT、TT、D-D值均显著增加,BIS、Fib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时间点PT、APTT、TT、Fib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T3时间点PT、APTT、TT、Fib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点比较,B组T2时间点PT、APTT、TT、Fib、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时间点较T2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IS值在ROSC后呈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BIS、凝血功能对CPR后ROSC并实施TTM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穴位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对照组(D组)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穴位刺激组(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刺激干预;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刺激及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干预。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于术前及术后1 d、3 d、7 d,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于入室后麻醉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三组间患者术前PT、APTT、FIB、Ddim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7 d,S组PT、APTT较T组及D组明显延长(P <0.05),且T组PT、APTT较D组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早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84例为实验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开腹组行胆囊根治术治疗,腔镜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数据采取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对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患者的PT、TT、APTT显著低于开腹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早期胆囊癌均有较理想的疗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显著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7-01间于西华县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且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3 a随访的12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72例存活患者(观察组)和52例死亡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PT、APTT可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较大,D-D、FIB水平越低,APTT、PT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玮  沈宏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2):98-10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6例重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其入院当时、入院第2天、第3天及第7天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时间(TT)的变化。并检测14例单纯头部外伤患者在入院时的APTT、PT、FIB和TT值。结果APTT在入院3天明显升高。1周后仍未达到正常(P〈0.05);PT在入院当天即升高(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FIB在入院当天即升高,第3天下降(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有3例按照DIC诊断标准诊断为DIC,结果在观察期间均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外凝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伤后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至第3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李彦贵  马泽龙  张蜀华 《中国骨伤》2013,26(11):932-934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骨折与二次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骨折手术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新西兰大免10只,5-6月龄,雌雄各半,体重2.4~2.6k,无孕。先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12周后再进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造模,分别于两次骨折术后1d、5d取静脉血测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5个指标,比较两次骨折术后同一时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1d比较,PT、AP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创伤骨折术后5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5d比较,F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病史使二次创伤骨折后血液更加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邮编063000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孕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疑仪,对128例不同孕期组及对照组进行PT、APTT、TT、m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中孕组、晚孕组、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明显缩短(P<0.01),m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和中孕组比较,APT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高(P<0.01),PT和TT变化不明显.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不同孕期孕妇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D-二聚体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伴发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接诊的147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患者的进行研究。研究组73例患者,均为消化道溃疡伴出血且输血的患者;对照组74例患者,均为消化道溃疡伴出血且未经过输血的患者。对所有以上受试者,均在24小时内检测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进行测定与对比,同时行内镜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TT、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水平能够作为判断消化性溃疡伴发出血患者出血情况的指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原位肝移植(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行OLT治疗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各37例的围手术期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除术前PT、APTT,术后第5d PLT、FIB和术后第7d 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段2组患者的PLT、PT、APTT及FIB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损害更为严重;OLT术后,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逐渐恢复正常,但并非完全同步。结论进展性慢性肝病与重症肝炎患者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显著,应注意监测及处理,但术后2组间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血小板数目和凝血指标对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和预后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胰腺炎分级标准(2013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分为轻度胰腺炎组,中度胰腺炎组,重度胰腺炎组,比较三组的PLT、PT、APTT和FIB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来分析PT、APTT和FIB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MAP组比较,MSAP组的PLT、PT、APTT三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FIB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MSAP和比较,SAP组的PLT、PT、APTT、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741,特异度为0.932,AUC为0.907,APTT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568,AUC为0.827,FIB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841,AUC为0.946。FI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特异度、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