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眼科中心收治的64例84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分为散光型IOL组33例42眼和球面IOL组31例42眼,散光IOL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球面IOL组采用常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陡峭轴位上一对角膜缘松解切口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3mo的视力分布、角膜散光度、球镜及柱镜指标(曲率、轴向、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散光轴向)的变化情况。

结果: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在术后第3mo复查裸眼视力,与同组术前比较视力均提高(P<0.05),术后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裸眼视力比较,散光型IOL组裸眼视力分布优于球面IOL组(Z=-2.172,P=0.030<0.05)。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球面IOL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与同组患者术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较术前均减小(P<0.05),散光轴向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值显著低于球面IOL组(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央前房深度(ACD)、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11/2019-11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和观察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1mo的BCVA(LogMAR)、眼压(IOP)、ACD、散光、视觉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1、2wk, 1mo,两组ACD较术前升高,BCVA(LogMAR)、IOP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ACD高于对照组,BCVA(LogMAR)、IOP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wk两组散光较术前升高,术后1mo观察组散光降低(P<0.05),且观察组散光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mo,观察组看电视、阅读书写及精细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vs 22%,P<0.05)。

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视力和视觉质量,降低眼压和散光,加深ACD,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邓国华  周栋  徐淑贤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20-1922
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06/2014-07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38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24眼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18例2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3,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2.573,2.782; 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2,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的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1、3.287、2.167,P均<0.05)。远视力研究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有75%的患者不需要配戴眼镜。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作用,且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视觉治疗,有良好的预测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iggyback(背驮式)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01/2013-06因超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角膜散光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行piggyback Toric IOL植入,背驮植入囊袋的两枚IOL分别为一枚正度数Acysoft IQ Toric IOL和一枚负度数折叠三片式IOL,对照组30例植入无散光矫正功能的普通折叠IOL。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IOL位置、术后残留散光及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6mo, 观察组裸眼视力从术前的3.52±0.03提高到4.78±0.01,对照组从术前的3.51±0.03上升到4.30±0.13,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12, P <0.05)。两组术前角膜散光均较高,观察组1.70~4.27(平均2.97±0.87)D,对照组1.50~4.90(平均2.92±0.97)D,术后6mo观察组残留散光明显降低到0.25~1.00(平均0.48±0.23)D,而对照组仍残留散光1.00~5.20(平均2.87±1.1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5,P<0.05)。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

结论:Piggyback Toric IOL植入术可帮助解决目前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眼无匹配Toric IOL度数的难题,有效提高其白内障术后裸眼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5.
翟名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24-1626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6/2013-06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412例456眼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8眼。观察组顺规散光患者选择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逆规散光选在颞侧作切口,斜规散光选在颞上方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无散光者选在颞上方; 对照组全部在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全部患者均采用3mm角巩膜隧道切口,距角膜缘2mm,术后切口不缝合。采用角膜曲率仪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1,3mo的平均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mo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

结论:依据患者角膜散光状态,选择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散光,并相应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6.
班景飞  李景珂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13-211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将2015-01/2019-02在本院接受超声乳化术联合IOL植入术的99例145眼白内障患者按非随机临床试验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51例75眼)、对照组(48例70眼)。两组均行超声乳化术,观察组联合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对照组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 比较两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及昼、昼眩光及夜、夜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CS); 并统计并发症及脱镜率。

结果:两组术后1wk,1、3mo时的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均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1wk,1mo时的裸眼远视力(UCDVA),术后1wk,1、3mo时的裸眼近视力(UCN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DCNV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散光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但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散光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观察组昼状态下1.5c/d频段及昼眩光状态下1.5、3、6c/d频段CS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昼状态下12c/d频段的CS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夜状态下3、18c/d频段的CS及夜眩光状态下3、6、18c/d频段的CS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脱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可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脱镜率高,但术后CS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7.
杨波  袁芳兰  孙勇  张静  许龙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28-153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5-07/2018-07收治的94例94眼白内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7例47眼,观察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较对照组短,超声能量、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7d前房闪辉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BCVA、UCVA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BCVA及UCV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无差异(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明显,能减少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减轻角膜内皮损伤,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联合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伴有角膜散光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将59例83眼术前角膜散光值≥0.75D的白内障患者分为Toric IOL组(39例53眼)和非Toric IOL组(2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Toric IOL(Toric IOL组)或非Toric IOL(非Toric IOL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Toric IOL组术眼的裸眼远视力、屈光状态、IOL轴位、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CS)、波前像差,并与非Toric IOL组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裸眼远视力:Toric IOL组术后术眼视力≥1.0的比例大于非Toric IOL组;(2)术后残余散光度:Toric IOL组术前预测的术后残余散光度与术后测得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3)人工晶状体旋转:Toric IOL组在术后3mo有22.2%的IOL发生了1°~4°的旋转,没有1例IOL旋转>5°;(4)CS:Toric IOL组患者术后不同空间频率CS均较术前提高,提高程度比非Toric IOL组术后同期相比更为明显;(5)波前像差:Toric IOL组术后彗差(C7和C8)、 球差(C12)、高阶像差均方根均较术前减小,非Toric IOL组C7和C8与RMSh较Toric IOL组高,C1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能够有效地矫正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并能改善其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陈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18-16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

方法:对21例26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及残余散光; 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 术后残留散光0.55±0.33D,与术前总散光2.05±0.57D相比明显下降(t=13.574,P<0.05); 与术前预留散光0.47±0.19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05)。术后3mo角膜散光-1.89±0.53D,与术前角膜散光2.01±0.58D相比无差异(t=1.908,P>0.05); 所有26眼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均<20°,平均旋转为(3.65±2.86)度。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手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散光,术后IOL旋转稳定性良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同一时期38例41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观察组)和117例127眼非糖尿病单纯老年白内障患者(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术后最佳视力>0.4者共32眼(78.0%),对照组共110眼(86.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角膜水肿发生率和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发生率分别为31.7%和1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为14.6%,对照组为11.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安全可行,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14-05/2015-05期间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58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9例36眼;对照组植入散光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29例36眼。术后随访1、6mo,观察术后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残余散光、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结果:两组术后1、6mo UCDVA、BCNVA、BCDVA 以及残余散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mo 的 UCNVA 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mo 两组对比敏感度在高空间频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疗效确切,与散光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均可改善患眼视力,且采用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12.
王晓莉  张然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19-2321
目的:比较多焦点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最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IOL植入术;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DVA),裸眼近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3mo时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BCN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最佳矫正近视力(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UCDVA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1,3mo,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BCNVA无显著差异。结论:多焦点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IOL适用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非球面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比较,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远近视力、剩余散光、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方法:选取2014-02/2016-06在我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46例48眼,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crySof IQ ReSTOR Toric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试验组;AcrySof IQ 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剩余散光和术后患者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6mo的剩余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视近视远脱镜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近附加和散光矫正,可为患者提高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脱镜率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是白内障术后患者尤其是散光伴有明显视近阅读需求患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90例(1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1.8mm微切口组(Ⅰ组)和3.2mm常规切口组(Ⅱ组)。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随访远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Ⅰ组比Ⅱ组视力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Ⅱ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时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引起的术源性散光小,能在术后及早的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更好的满足患者改善视觉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 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 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治疗麻风病白内障患者中应用的优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0-01/2013-01在广州麻风村筛查需要行白内障手术的麻风病患者共72例72眼。按随机分组的方法,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36眼,对照组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36眼。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散光; 随访时间为术后1d,1wk,1mo,1、2a。

结果:术后1mo观察组视力的恢复较对照组快,矫正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a内的各随访时间点观察组的角膜散光均较对照组小(P<0.05);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麻风患者白内障安全、有效,且术后视力恢复较快、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吴琼  王从毅  李妍  唐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86-158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AT LISA Toric 909MP(909M)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和AT TORBI 709M(709M)散光矫正型单焦点IOL术后视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方法:选取2017-12/2018-12在本院行超声乳化IOL植入术合并散光大于1.0D的白内障患者40例56眼,根据患者自愿植入单焦点散光或多焦点散光IOL分为2组,909M组23例35眼,709M组17例21眼,术后随访3mo,观察术后两组视力恢复情况、离焦曲线、残余散光度数、晶状体旋转度、术后视觉质量分析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离焦曲线显示909M组在0D和-2.5D时有两个视力峰值,在-1D有一个低的峰值。709M组仅在0D有视力峰值。909M组脱镜率为91%(21/23),709M组的脱镜率仅为18%(3/17)。

结论:多焦点和单焦点IOL对于白内障合并散光有良好的矫正效果,旋转稳定性良好,且多焦点IOL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远近视力以及可以接受的中视力,提高了患者的脱镜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