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用博弈理论分析DRG支付制度对我国现行按项目付费制度下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构建并求解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博弈模型,得到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结果:在按项目付费制度设计下,医疗机构会选择过度医疗的行为策略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在DRG支付下,医疗机构会从过度医疗的行为向缩减医疗的行为转化,最终选择缩减医疗的行为策略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结论:与按项目付费比较,DRG支付制度可以从根本上纠正医疗机构的过度诊疗行为,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缩减医疗会导致医疗服务不足,医保的监督重点必须放在防范医院减少必要的诊疗项目、降低医疗质量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DRG定价原理和博弈理论分析医疗资源消耗和医保定额设置的博弈策略和结果。方法:通过DRG定价原理、医方和保方的博弈行为分析,构建并求解医疗资源消耗和医保定额设置的博弈模型,并得到重复博弈的均衡解。结果:在DRG制度下,医方医疗资源消耗和保方医保定额设置的博弈结果是,医方选择缩减医疗,保方选择下调额度。该博弈反复进行,最终的均衡结果是医方将医疗价格缩减到较低的状态,形成了医疗价格的逆向选择。结论:DRG支付制度下,要正确认识病组定额下降的必然性和医方开展正面和负面的缩减医疗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医疗行为监督、行政调整病组定价、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来防止医疗质量的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保付费制度下,DRG支付方式通过成本风险转移约束医疗服务行为并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但随着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发展,DRG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行为同时产生正向和信息不对称及监督、交易成本过高等负向效应。未来需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相容机制,敦促医生主动参与支付方式改革,以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优化DRG支付方式,发挥其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DRG与DIP都是针对短期住院的前瞻性支付方式,让医院在确定价格/预算下决定诊疗方案。很多医院刚刚开始了解DRG,现在又增加了DIP,这两种支付方式如何影响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是医保、医院、医生和患者都很关注的事情。我们尝试从两种支付方式分组和支付的差异切入,分析DRG和DIP如何影响治疗方案和药品耗材选择等医疗行为,比较两种方式对医疗服务质量、资源使用效率,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医院管理难度等绩效指标的影响,提出DRG和DIP在不同医疗机构实施的相对优势,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博弈模型分析DRG制度对医院分解收费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析分解收费的定义、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医院诊疗费用的结构,分别构建按项目付费下和DRG付费下医保对医院分解收费行为的监督博弈模型,求解得到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结果 在纳什均衡时,医院在按项目付费和在DRG付费下分解收费的概率相等,但其实质不同。因为在纳什均衡时,医保在DRG付费下的检查概率小于按项目付费下检查的概率,如果医保维持原检查概率,则医院分解收费的概率将下降。结论 DRG制度的改革,导致医院开展分解收费的动机降低,降低了医保对医院分解收费的监督压力,保方可以减少相应的行政投入,适当转移监督的重点方向。此外,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大监管覆盖范围、加快科学定价的进程也可以减少医院的分解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6.
全民医保制度下,支付方式提供了影响供方医疗服务行为的手段,成为调节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医保支付方式由后付制向预付制的改革,通过财务风险的转移调整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行为的激励,控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带来的费用上涨,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对支付方式的反应.医疗服务目标的多维性、医...  相似文献   

7.
在"医保—医院—医生"的委托代理结构中医院并非直接的执行主体,而是依靠医生完成多种任务,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医生的服务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基于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自利"韧性",本文构建了以"三重机制"为特征的医保支付激励医生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随着收入激励和成本激励功能弱化、"压力—能力"失衡条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建设实践.在推动过程中,医院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开发信息系统、落实配套监管、建立奖惩机制,将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临床管理实践,有利于在DRG付费的大背景下规范医院诊疗流程、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合理控制诊疗费用、推动医院精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DRG医保支付方式背景下,南京市某医院乳腺外科A、B两个诊疗组开展乳房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JA2组)的医疗费用差异,探讨超支结余的产生原因并总结可行性解决方案。方法:统计患者医保费用结算清单数据,分析南京市某医院A、B两个诊疗组开展JA2组的住院患者费用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病种组费用结构对医疗费用管理产生重要影响。A、B两个诊疗组JA2组住院患者的医疗总费用、DRG超支结余、耗材费、药品费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优化病种组结构,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医保费用管理意识,确保药品、耗材、检查项目合理使用,DRG医保支付方式可以有效控制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按平均定额付费"方式对医生在为糖尿病足患者诊疗时诊疗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广州市医疗机构按医保定额水平分为A、B两类,问卷调查A、B两类医疗机构共104名参与糖尿病足诊治的执业医师,研究不同医保定额水平下医疗机构医生行为的差异。结果A、B两类医院医生在为糖尿病足医保患者诊疗时不容易发生诱导需求行为;A类医院仅有14.6%的医生愿意收治医保糖尿病足患者;"按平均定额付费"对糖尿病足患者诊疗效果限制程度A类医院较强。结论"按平均定额付费"能够有效地约束医生诱导需求行为,降低医疗费用,但对糖尿病足疾病的治疗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性的医保支付方式既可以实现医保资金的成本效益,又可以使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遵循患者健康收益最大化原则。由于医生代理人职能的不完善,完全的预付费用和按费用支付都无法抑制医生的目标收入和诱导需求。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中,采取以诊疗效率相关的预付费用为基础,混合以边际成本小于边际费用及平均费用支付的支付,不仅可以弥补医生服务成本,还可以约束医生诱导需求等行为,完善医生代理人作用,使医保支付趋近中性。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是卫生经济学的底层制度, 深刻影响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医院的运行模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基于医院采购环节的药品耗材品规选择和使用环节的医生合理诊疗行为腾出药品耗材费用空间, 将腾出空间的68%用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选择护理、中医、诊察类等248个成本倒挂明显的医疗服务项目, 按照约定的腾空间额度来确定调价幅度;并应用支付宝信用机制同步实施"腾空间调结构", 以解决医疗、医保博弈问题, 拓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平移补偿法"的路径, 并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产生政策叠加联动效应, 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逐渐成为新医改的焦点。DRG支付不仅是一种医保结付的方式,同时也是公立医院规范医生诊疗行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工具,其推广使用对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战。分析DRG支付的相关政策背景与时代意义、DRG支付方式改革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影响,选取某公立医院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以来的40790例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在DRG支付背景下医院运营的主要问题,为公立医院更好地落实DRG支付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后,浙江省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模式对全省二、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平均医疗负担变化的影响,为继续扩大推动DRG付费政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方法 以浙江省医院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平台提供2019—2022年浙江省二、三级医院DRG质量绩效分析报告为依据,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DRG付费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医疗负担的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在DRG付费模式下,各等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下降明显;除温州市以外的10个地区及省级医院,经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校正后的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下降明显。结论 DRG付费模式的应用,促进医疗机构主动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主动顺应DRG付费改革机制,通过调整与规范自身诊疗行为,强化临床路径等管理工具的应用,达到降低住院患者医疗负担目的,从而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医保基金存在穿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对三级医院疾病诊治难度的影响,探索医疗质量管理的最优策略。方法 构建并求解三级医院在按项目付费下和DRG支付下疾病诊治难度的博弈模型,得到均衡解,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博弈结果。结果 在按项目付费下,三级医院会将疾病诊治难度维持在一定水平。DRG支付可以促进三级医院提升疾病诊治难度,降低医疗资源消耗,提升诊治效率。结论 按项目付费已不能适用于现代医保基金的管理要求,三级医院在按DRG支付后会逐渐提升疾病诊治难度,但需要辩证看待医疗资源消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医院实施DRG后对经济运营、医疗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影响,为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策略建议。方法:以南京市DRG点数法付费为例,从医院DRG病组、中医DRG病组和科室病组3个层面与全市进行横向比较,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本等维度与医院去年同期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院实施点数法付费后,存在中医病种组数覆盖面相对不足,中医特色明显科室DRG亏损相对明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显著等问题。结论:医院能够快速适应DRG点数法付费改革,在总体运行情况较好的情况下,仍然要加强对中医医保政策和中医病种入组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推行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统筹协调“绩效考核与医保支付”等措施,实现在DRG点数法付费下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DRG支付方式试点改革,对医院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带来重大的冲击和挑战,如收治病种结构、治疗方式及医疗质量等等.在DRG支付试点下,医院结合现行的医保政策,通过完善电子病历平台、规范临床路径及规范诊疗行为等措施来优化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及效率和控制成本,引导医务人员因病施治,切实有效减轻参保人员经济负担,保障医保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衢州市DRG支付改革的成效和治理经验,为各地推进DRG支付改革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分析衢州市DRG支付改革做法和成效。结果:实行DRG支付改革后,衢州市医疗费用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医保基金“扭亏为盈”;倒逼医疗机构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病床周转率大幅提高,参保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和个人自付比例大幅下降。结论:衢州市通过科学制定医保基金核算方法、尊重医疗逻辑调整DRG点数、重视医保基金监管、完善医保信息系统,DRG支付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未来应继续提升病案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区域间DRG支付改革,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DRG付费模式下的绩效考核将推动建立基于价值的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绩效分配体系,为其改善收入结构和优化病种结构提供有效的调节手段。文章以样本医院为例,通过探索绩效分配理念和方法,构建了基于RBRVS的DRG付费模式下积分效能绩效分配体系,该体系引导了临床科室兼顾效率与效益的诊疗行为,促进了临床诊疗与科室运营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的同时提高临床科室绩效。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式主要用于医保费用支付、医疗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根据试点结果可知,DRG支付方式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梳理医保、医管双视角下按DRG付费方式的内涵,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DRG分别与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的关系,探究医保、医管两套DRG如何在医保支付和医院管理中的优势和效应发挥最大化,以期促进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