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其所致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ADR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ADR,主要发生在1~3岁儿童,原发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55.32%)。47例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其中12例患儿存在超剂量给药,9例有合并用药。47例ADR多发生于30 min内,累及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常见临床表现为紫绀和皮疹。主要ADR类型为一般,预后良好。结论:为减少ADR发生,临床应合理应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减少药物联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临床反应,及时发现ADR并对症处理,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53例注射用炎琥宁ADR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炎琥宁所致53例ADR病例中男性29例(54.72%),女性23例(43.40%),<10a年龄组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50.94%,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注射用炎琥宁所致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7):2359-236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输液区患儿静脉滴注给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运用静脉滴注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门诊输液区发生并上报的137例儿童静脉滴注给药致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ADR报告中,原患疾病全部为感染性疾病;男性、女性患儿报告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4~6岁组报告的例数最多(占45.99%);ADR多发于1 d内的后12个h;春季是儿童ADR的高发季节(占45.25%);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75.50%);患儿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占90.51%);有22例新的一般的ADR报告。结论:临床在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与成人的差异产生的药物作用的独特性,并跟踪患儿用药反应,切实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我院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并通过检索2000—2011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综合文献报道及我院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反应共18例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方法及剂量、不良反应(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及转归等情况。骨瓜提取物所致的ADR中,大部分(72.22%)在用药后30 min发生,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全部病例症状均缓解。结论: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变化,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炎见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以来我院上报的炎见宁ADR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我院炎见宁ADR发生率为0.87%;男性患者发生率稍高于女性患者;50.00%的ADR发生于大于61岁年龄段患者;71.43%的ADR发生于合并用药患者;66.67%的ADR发生于用药4 d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72%);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包括2例过敏性休克,1例药物性肝炎)。结论:炎见宁的ADR时有发生且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变化,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儿童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4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年龄、用法用量、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97.73%,97.73%的ADR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44例不良反应中有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均发生在用药后10 min内。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应加强合理用药,避免无适应证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减少药物联用;严格规范药物贮藏;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4,(34):3233-3235
目的:探讨医院抗肿瘤药导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肿瘤药。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15例抗肿瘤药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38.60%);发生ADR最多患者的原发疾病为乳腺癌(占24.19%),其次为肺癌(占15.81%)和肠癌(占15.35%);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中以铂类为主(占36.55%),其次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占22.34%);最易引发ADR的抗肿瘤药为注射用顺铂(占14.21%);涉及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占95.81%);ADR多发生在用药后1 d以内(占44.65%);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5.58%),其次为血液造血系统(占28.84%);多数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占58.14%)或者好转(占40.93%)。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肿瘤药ADR的监测,加强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抗肿瘤药物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不良反应56例相关因素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特点.方法: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室收集的56例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盐酸头孢替安ADR以皮肤系统损害(51.79%)及消化系统(26.79%)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21.42%)且好发于儿童和老年患者.结论:规范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以减少或控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发生的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ADR进行监测,分析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联合用药以及转归等。结果:发生的95例ADR以65岁以上患者为主(占69.47%),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用药7 d内的占84.21%;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说明书要求、发生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器官-系统以循环系统(31.36%)、呼吸系统(23.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2%)、神经系统(7.10%)较为多见;有2例ADR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严重ADR 9例;除1例转归不详外,其他患者均转归良好。结论:使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密切监测ADR,尤其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关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等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促进医院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378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在378例儿童ADR中,男性患儿255例(67.46%),女性患儿123例(32.54%);1~3岁年龄组患儿ADR发生率最高(27.5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共331例(87.57%);注射用无菌粉末是最主要剂型,有236例(62.43%);引发ADR最多的药品品种是抗感染药(50.26%),而抗感染药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3.6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6.35%),主要表现是皮疹、斑丘疹等过敏样反应;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痊愈或者好转(分别占64.29%和34.66%)。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用药中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方法、速度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10年间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其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规避用药风险.方法:检索2010—2020年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涉及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上报120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一般的ADR 118例(包括新的、一...  相似文献   

12.
陈艳  宋惠珠  洪远 《中国药事》2017,31(10):1224-1228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ADR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无锡市人民医院上报的瑞舒伐他汀钙所致肝损害ADR 9例进行分析。结果:在瑞舒伐他汀钙引起的ADR中,女性2例,男性7例,所发生的ADR均为肝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其中有1例同时发生横纹肌溶解。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瑞舒伐他汀钙应用的监测,特别是用药期间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CK)的监测,正确进行用药安全评估,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肝病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促进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方法收集本院肝病医院中2008年ADR报告71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药品种类及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居首位;所致ADR的药物大多为静脉注射;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经过相应的治疗均好转或治愈。结论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和提高ADR的报告水平,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梅莉 《中国药房》2013,(48):4531-453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使用参麦注射液的4896例住院病例中发生ADR/AD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96例患者中发生63例ADR/ADE,发生率为1.29%;首次用药即出现ADR/ADE的有39例(61.9%),且大部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ADR/ADE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无联合用药与联合用药的ADR/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UADE病例中有4例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输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超过1h的ADR/ADE发生率显著高于放置1h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注意把握药物适应证和配制时间等,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统计2010-2011年我院上报的482例ADR,对患者情况、药品种类、药物成分、药物辅料、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品种共有146种,其中抗感染药34种(23.29%),居引发ADR的品种数的首位;紫杉醇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引发ADR的数量分别位居前3位;ADR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关注药物的分子量和注射剂所用辅料,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以确保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54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有关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54例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1~50岁之间。发生时间多为用药时,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静脉炎等,存在3例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21例存在合并用药情况。均无超剂量给药现象。结论使用奥硝唑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多种药物序贯输注时,应科学安排药物输注顺序,单独给药,从而避免潜在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12月收集的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0.2%(177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1.5%(155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伍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2.3%(132例)。结论: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ADR),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2012—2013年在本院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出现的46例ADR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ADR主要与年龄、联合用药有关,临床表现以皮肤变态反应或静脉炎症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偶见过敏性休克、肝损害等严重ADR。结论应加强该药品ADR监测,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