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 例,其中颈外径路12 例,经口径路2 例,联合径路2 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16 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 例,良性肿瘤12 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的15例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梗阻感、打鼾及发声含糊等,但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显示咽旁隙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均无面颈部皮肤切口瘢痕,无一例出现术区感染、出血、声嘶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咽旁隙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内镜系统的辅助,该术式有效的解决了视野暴露小、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存在盲目性等弊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及美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腮入路及其拓展术式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4月行经颈腮入路手术治疗的29例咽旁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颈腮入路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肿瘤,1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离断再复位切除侵犯颅底咽旁隙巨大复发性多形性腺瘤,2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部分切除暴露咽旁隙切除侵犯颅底的多形性腺瘤,22例颈腮入路将下颌骨前上牵拉暴露颅底咽旁隙并切除该部位肿瘤,2例颈腮入路结合内镜辅助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神经来源肿瘤。结果本组29例患者皆成功手术,其中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27例;27例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25例,复发神经来源肿瘤2例。25例多形性腺瘤病例中3例为复发多形性腺瘤;本组病例均无出血、张口受限等不良并发症。复发良性肿瘤病例中2例行术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1个月皆拔除气管套管。2例颅底咽旁隙复发恶性肿瘤中手术后最短存活时间为1年7个月,最长3年。结论颈腮入路不仅适应于大部分咽旁隙肿瘤的切除,而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和累及颅底的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实现有效切除肿瘤和保证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手术水平,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手术途径进行治疗。手术入路有下列4种:口内径路4例,颈侧径路46例,颈腮腺径路6例, 颞下窝径路2例。观察58例咽旁隙肿瘤的术后肿瘤病理类型,探讨分析58例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详细记录随访1、3、5年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1例术前行CT检查,其中2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8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有21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1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有8例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病理诊断结果发现:良性肿瘤患者44例(75.86%),恶性肿瘤14例(24.14%)。病理类型中以神经鞘瘤的比例最高。58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类型有术后感染、术腔积血、迷走神经损伤声带麻痹、舌咽神经麻痹、涎腺瘘、周围性面瘫以及Horner综合征。行口内径路和颈腮腺径路手术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口内径路局部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5年随访无因肿瘤死亡病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6例,失访1例,受访者1、3、5年死亡率分别为14.29%(2/14),28.57%(4/14),42.86%(6/14)。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很重要,需外科治疗的病例手术径路非常关键。颈侧径路治疗咽旁隙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是一种最常用而安全的手术入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残留或复发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2例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5例单纯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7例因有鼻咽癌原发灶残留或者复发同时行鼻咽-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共13侧)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声嘶、进食呛咳及颈内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口内切口感染,1例患者切口部分缝线松脱,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至2018年4月,中位随访23个月(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咽旁隙内再发转移灶。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行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隙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地切除转移灶,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I~II 66例(91.7%),HB-III~IV 6例(8.3%)。结论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4例N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Ⅰ期患者,3例为Ⅱ期患者,4例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刀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双极电凝辅助止血.结果 4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60、80、110、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250、320、280 ml,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无并发症发生,肿瘤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手术治疗Ⅰ期及Ⅱ期NA患者,具有出血量少、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总结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及失访的患者共筛选到72例,其中男3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6.06±1.72)岁;女36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3.67±4.8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经口径路27例,颈侧径路45例。术后随访2~13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8个月。统计分析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结果 72例患者术后病理为良性肿瘤63例,其中上皮源性肿瘤29例,神经源性肿瘤30例,其他组织来源良性肿瘤4例;4例复发,其中2例神经鞘瘤,2例多形性腺瘤,余59例恢复良好;恶性肿瘤9例,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3例复发。尽管良性咽旁隙肿瘤经口内镜手术存在囊内分块切除的情况,但相比整块切除的患者并未增加复发风险(P=0.381)。结论 咽旁隙肿瘤位置深在,临床结构复杂,良性肿瘤预后可,恶性肿瘤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根据术前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径路至关重要。手术以颈侧开放径路为主要方式,内镜辅助径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肿物长径较大时在包膜完整的情况下作囊内分块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经唇龈沟径路囊肿切除、鼻侧切开径路囊肿切除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等。近年来我科对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妊娠期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市仁和医院诊治的5例鼻腔妊娠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鼻内镜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鼻腔妊娠期血管瘤,术中出血1~100 ml,平均出血20 ml,术后观察疗效。结果5例均治愈,术后无出血及并发症,血管瘤均一次性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鼻腔妊娠期血管瘤如果反复出血或出现并发症,宜尽早手术治疗。鼻内镜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鼻腔妊娠期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及微创等优点,是治疗鼻腔妊娠期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内镜及等离子辅助下经口切除咽旁间隙肿瘤(PPS)的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收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患者56例,经口(EATA)24例,颈侧(EA)32例。统计比较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 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经口组分为咽后壁入路12例,咽侧壁入路7例,软腭入路5例。术后病理良性54例(96.4%),恶性2例(3.6%)。经口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颈侧组。术后颈侧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经口组中有3例出现并发症(P=0.489)。平均随访(46.04±27.88)个月,仅经口组1例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经口入路,能提供与颈侧入路相当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如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无颈部瘢痕等方面,但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术式,需要更加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径路选择,探讨不同手术径路的优缺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三种手术路径分别为颈侧径路45例、口内径路20例、颈-腮径路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结果 67例中良性肿瘤共59例(88.1%),恶性肿瘤8例(11.9%);24例(35.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颈侧径路20例(29.9%),口内径路3例(4.5%),颈-腮径路1例(1.5%),其中7例(10.4%)随访后好转。复发患者7例(10.4%),颈侧径路4例(6.0%),口内径路3例(4.5%)。结论 咽旁间隙解剖毗邻复杂,病理类型繁多,肿瘤以良性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大小及解剖关系决定手术径路。颈侧径路仍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方法,但在肿瘤最大直径<6 cm并位于动脉内侧的良性肿瘤患者中,可考虑口内径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例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咽侧壁膨隆,1例为头痛,3例为咽喉异物感半年。结果6例均完整切除,且无面瘫、声嘶、吞咽困难、伸舌偏斜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仅有1例术后出现腮区肿痛,加压抗感染后改善。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1例术后2年复发,病理为腮腺混合瘤恶变。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可以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是安全、微创的能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手术入路,但对腮腺恶性肿瘤仍建议开放式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经口内镜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术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43岁。肿瘤位于茎突前间隙者13例,位于茎突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口内径路摘除咽旁间隙肿瘤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咽旁间隙肿瘤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均在内镜下经口径路摘除。结果 肿瘤摘除完整,出血20~6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5 d内出院。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 CT和MRI可较好地反映肿瘤所在位置、大小、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和肿瘤的可能起源,为术前评估及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提供重要的依据。内镜下经口径路能完整切除位于颈动脉鞘内侧的良性肿瘤,且有颈部无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不适用于包绕颈动脉鞘内结构、位于颈动脉后方及后外侧的肿瘤。  相似文献   

16.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 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