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萦晅  乔良 《胃肠病学》2013,(9):513-515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较高。UC相关的异型增生分两种,即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DALM)和非腺瘤样DALM,后者因恶变风险高,常被建议结肠切除治疗。然而,非腺瘤样DALM与腺瘤样DALM在白光内镜下的表现极其相似,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内镜新技术有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存在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2000年~2005年我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接受结肠镜下治疗的患者进行复查和随访.结果 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计353例,有39例存在平坦型异型增生;在76例存在隆起性病变的患者中,21例存在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经结肠镜下电灼切除或氩离子凝固法治疗后,复查、随访至今尚无恶性病变发生.结论 结肠镜下活检和治疗是存在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0引言我院自1993一07对胃肠道术后吻合口增生性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微波点灼、高频电刀电灼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粘膜增生性病变430例,程度分为三种.轻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 .2 cTnxo.3cmxo.4cm范围内,数绳在3枚以内.轻度215例采用内镜下微波治疗.男123例,女92例,年龄12岁一65岁,平均46 .5岁.其中胃肠吻合粘膜增生病变183例,结肠吻合口粘膜增生病变犯例.中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3。mxo.4。mxo.scln范围内,数量在4一6枚之间;重度:指吻合口粘膜息肉样增生病变在0 .4 cm…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 (EPMR)、夹子缝合和特殊检查对大肠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进行特殊检查判断大肠肿瘤起源、性质、形态和浸润深度 ,根据病变大小分别行一次切除 (≤ 2cm的病变 )和多次切除 (>2cm的病变 )共 5 4个病变 ,切除创面行夹子缝合。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腺瘤 13例 ,腺瘤伴异型增生 38例(10例轻度异型增生、2 3例中度异型增生、5例重度异型增生 ) ,黏膜层癌 3例。 4 0例随访中 ,一次切除2 9例 ,半年复查 ,未见局部再发 ;分次切除 11例 ,分别在术后 1个月有 2例 ,3个月和 6个月各有 1例局部再发 ,追加治疗后未见再发。 3例黏膜层癌中 ,2例内镜治疗后转外科治疗 ,组织病理学均未发现癌残留 ;另 1例长期内镜随访 ,未见局部再发。结论 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综合检查能提高早期大肠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率 ,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规范的操作能减少肿瘤组织残留 ,强调首次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仔细观察有否残留肿瘤和定期随访复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方法 运用Olympus PCF-20型小儿肠镜诊断与治疗小儿大肠外科疾患776例。结果 共诊治大肠息肉病659例,其中幼年性大肠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653例,内镜下YAG激光摘除术或高频电凝切除治疗325例,注射止血剂后镜下摘除法治疗328例,摘除息肉391枚;诊断家庭性息肉病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2例,均在内镜下摘除息肉。诊断先天性巨结肠42例,其中短段型7例,常见型32例,长段型3例,发现合并慢性结肠炎32例,肠息肉6例,肠虫病2例。巨结肠术后随访7例,发现皱譬襞样增生物并盲袋、吻合肉芽肿、肛周脓肿并肛瘘各1例。诊断肠套叠75例,内镜下加压整复70例,失败5例。结论 大肠镜是诊断治疗小儿外科疾患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其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至2008年6例UC相关性结直肠癌,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特点,免疫组化检测组织标本中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蛋白)、β-连环蛋白、p53蛋白和Wnt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UC的癌变率为1.1%(6/534),女性多见(5/6),平均病程14.3年.临床均呈现典型的UC表现,病变常累及全结肠(5/6),均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中直肠癌4例、降结肠癌2例,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预后较差.APC蛋白、β-连环蛋白、p53蛋白和wnt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6/6、5/6和6/6.结论 临床对病变累及全结肠、病程长的UC患者,应注意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其癌变过程可能有多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10.
长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癌变风险增加,进而发展为UC相关性结直肠癌(UC-colorectal cancer,UC-CRC)。UC-CRC是长病程UC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多数UC-CRC都是由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因而识别高危人群,早期监测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上监测主要依靠内镜+病理活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用于早期UC-CRC的监测。本文就目前UC癌变监测的现状、内镜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监测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结肠炎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4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急性腹痛和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有缺血性结肠炎可能,病变转归与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及病程长短、伴随的基础疾病及有无并发症可能相关。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UC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分为老年组21例和中青年组91例,比较两组病情程度、临床表现、镜下及病理表现、病变范围和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病变以左半结肠及直肠为主;内科治疗无效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甘油三酯(TG)及凝血功能变化较中青年组明显(P<0.05)。老年组发生异型增生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较轻,病变以左半结肠及直肠为主,TG及凝血功能改变明显,癌变率高,内科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5—2016-06期间经临床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5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的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对老年人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应考虑有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病变转归与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及病程长短、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有无并发症相关。内镜检查对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明确临床特征有助于其诊断。目的:探讨UC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西京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治活动期UC患者360例,男女之比1.25:1;平均就诊年龄40.5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349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属结肠癌高危人群,结肠粘膜常有异型增生发生。结肠癌切除标本中也常发现粘膜异型增生,所以异型增生被认为是慢性结肠炎的癌前病变。为此,作者对有全结肠炎7年以上病史的170例病人作了5年多的监视随访研究,着重于异型增生的X线表现。方法:第一年所有病人作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结肠镜检查以及多部位的随意活检;第二年重复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第三年重复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第四年以后结肠镜活检和结肠双对比造影交替进行。如果发现异型增生或癌等病情,则予以严密随访、活检或作结肠切除。放射科医师回顾阅读全部病人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与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未明。目的:评估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EMR获得的结直肠肿瘤样病变标本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接受EMR治疗的直径≤2cm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纳入研究,分析EMR病理诊断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后者为高度异型增生(HGD)或腺癌的可能性略高于前者(41.5%对20.0%,P〉0.05)。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68.9%,28个(31.1%)病灶的诊断于术后发生改变.其中4个增生性病变术后均诊断为低度异型增生(LGD),14个LGD诊断为HGD,5个LGD诊断为腺癌,5个HGD诊断为腺癌。病灶形态学表现及其浸润深度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改变无关。结论: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的EMR病理诊断纠正了本组近1/3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的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具有完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1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发生率为7.76%,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电子结肠镜插至回盲部。观察各段肠管病变情况。发现病变或有息肉、肿块等行病理活检。结果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常见(86%),病例100%可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94%见点片状糜烂、溃疡,但溃疡面浅小,未见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论老年UC具有病情轻、病程短,左半结肠常见,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癌变率低等特点,其他有黏膜质脆易出血、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黏膜粗糙颗粒感和炎性息肉形成等表现。经济、安全、痛苦少的电子结肠镜应成为诊断老年性UC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出血14例占29.8%,均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无1例发生穿孔者。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5-脂氧合酶(5-LOX)蛋白及5-LOXmRNA的表达及其与UC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组织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2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32例UC患者内镜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3例 组织学分级1级19例,2级9例,3级4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 5-LOX蛋白表达与内镜分级之间存在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之间不相关(P>0.05).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中5-L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可作为UC治疗的靶位,在UC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