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蕾  张莹  关晨阳  郭辰  张明智 《护理学报》2022,29(23):75-78
目的 探讨腔内3CG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5日—10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腔内3CG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采用腔内ECG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2组肿瘤患者稳定心电图导出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原发性导管异位率、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导管尖端定位时间。结果 2组患者稳定心电图导出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原发性导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98%)高于对照组(88%)(P<0.05);观察组导管尖端定位时间(34.78±4.16)s短于对照组(49.24±6.95)s(P<0.05)。结论 腔内3CG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提高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缩短导管尖端定位时间,适宜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心电图有正常P波、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进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测量的方式(横L法),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都进行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67%,理想率为38.33%;对照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27%,理想率为45.76%,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理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可应用于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3.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动静脉导管(PICC)术时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时的刻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将2017年2月~8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前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方式置管;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后患者,在常规置管方式基础上更改纱布叠放方式、调整X线定位时的体位、腹胀患者导管深度及头端开口型耐高压导管的导丝后撤长度。比较置管方法改进前后腔内心电图P波峰值刻度与X线定位最佳位置刻度差异的发生率。结果:置管方法改进后出现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刻度差异发生率低于置管方法改进前(P 0. 05)。结论:PICC置管后首次固定应使贴膜下的纱布覆盖在以穿刺点为中心的1~2 cm范围内的导管打弯处;患者在卧位时手臂外展90°置管,当进行X线定位时,尽量保持手臂位置自然下垂;患者有腹胀疾病时置管深度应比腔内心电图峰值刻度少送1 cm;头端开口型导管利用金属导丝电极进行心电定位时,需将导丝后撤至头端导管内1 cm使PICC导管头端开口达到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技术对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116例极低体重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电定位组各58例,分别采用单一置管完成后的X线定位和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电定位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将置管操作和定位这两项操作集中在床旁一次完成,无需X线检查判断导管位置,对提高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尖端定位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通过传统TIVAP置管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使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辅助TIVAP导管尖端定位置管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置管完成后均行胸部X线片确定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手术时间、置管费用、尖端移位发生率及输液港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高于对照组,但置管费用略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访期内,两组尖端移位发生率、输液港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电图定位技术TIVAP尖端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较传统方法优,置管时间较短,置管费用略高,患者输液港留置时间和尖端移位的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早产儿科实施PICC置管的60例患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PICC置管时,对照组应用X线进行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尖端定位,比较两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早产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予以定位,可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置管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 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 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91.7%,特异度为10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有效指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1.
刘胤佃  何金爱  宋燕伶 《护理研究》2017,(12):4646-4652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 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 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3例经超声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植入手臂港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应用和护理经验.认为实行多学科协作,经术前全面评估和充分知情同意后,运用超声引导下心电图腔内定位技术为患儿进行上臂输液港植入术,术后经X线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术后严格观察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是保证手臂港顺利植入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从而为肿瘤化疗患儿构建了长期的血管通路,提高了化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改善了患儿就医体验,打造了自信社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需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并与置管后X线片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自身对照,分析其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5.7%、尖端异位率4.3%,X线片结果提示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7.4%、尖端异位率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有特征性P波预测与X线片结果符合率98.3%,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成功率高,能减少尖端异位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即时定位技术后,再到放射科做胸部X线透视,双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在体表定位方法确定导管拟到达长度后,送至放射科做X线定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置管到位率、操作时间和置管成本。结果两组的置管到位率分别为:95.25%和94.18%(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15.29±0.23)min和(26.52±0.36)min(P〈0.01);置管成本分别为(1719.37±0.61)元和(1885.37±0.42)元,(P〈0.01)。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置管的到位率高,能节约置管操作时间和置管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16.
《护理学报》2021,28(7)
目的探讨手臂内收30°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4月在我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30°为观察组。PICC置管术中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以出现正向最高P波视为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成内收于躯体侧30°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观察组105例(100%)腔内心电图P波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对照组98例(93.3%)导管尖端滑入右心房;患者手臂内收30°较外展90°,腔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平均增大6.98 mm,2组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50,P0.001);2组在出现高振幅正向P波时导管留置长度平均相差1.82 cm,2组患者导管留置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7,P0.001);观察组置管后经胸片判断,置管一次到位率为100%。结论经贵要静脉和肱静脉置入导管,术中置管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换成内收30°时导管头端向右心房方向移动。操作者依据腔内心电图进行术中导管尖端定位从而确定导管最终体内留置长度时,手臂摆放角度应为内收30°,以确保患者卧位及手臂活动变化时,导管尖端始终留置在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来我院静脉置管室置管的患者189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46例和对照组945例。观察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定位,对于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对照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直接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两组患者均在超声探查排除异位后,将导管妥善固定。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行X线摄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所需时间以及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阳性特征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异位,是一种高效、可靠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操作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P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P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下段与右心房交界处[1-2]。最常用定位方法是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检查,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如果出现异位需进行调整,部分患者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到位。但是,无法从X线上精确观察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为了提高导管的一次到位率,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指导PICC头端定位,通过观察Ⅱ导联P波振幅的变化判断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