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塞患者90 例,分为A组和B 组各45 例,A 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B 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B 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和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B 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 〈0.01).结论 丁苯酞可通过降低血清Hcy 和CRP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0.1g ti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21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ADL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4d后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21d后治疗组NIHSS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12年1-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00 ml BID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及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BMI、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试验组及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丁苯酞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形成素-1(ANG-1)的改变。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1例)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7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共治疗2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2周末及3周末,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均下降,但是观察组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临床效果理想,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更好地调节机体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支娜 《中外医疗》2013,(24):31+33-31,33
目的探讨丁苯酞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该院近1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200mg,3次/d;疏血通6mL加入盐水250mL静点,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6mL加入盐水250mL静点,1次/d,以14d为1个疗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每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明显提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mg/100 mL静脉注射,每日2次,14 d为1疗程。观察2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并行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系列,治疗后复查头颅CT。丁苯酞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政坤 《当代医学》2011,17(1):137-137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葛根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在3d、7d和14d各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3.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贾新州 《中外医疗》2012,31(21):5+7-5,7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基于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4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程生活能力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有一定疗效,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损害较小.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更有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口服丁苯酞治疗,每天3次,每次0.2 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进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血塞通0.4 g,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OD(40.12±8.06 MU/L)优于对照组(35.21±7.16 MU/L),MDA(1.03±0.25 nmol/L)小于对照组(2.60±0.39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5.02±4.30)%小于对照组(13.55±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88.33%(53/60)优于对照组66.66%(4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有利于预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59例,分为急诊PCI组34例和非急诊PCI组25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7d血浆NT-proBNP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即刻两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7d急诊PCI组NT-proBNP浓度显著低于非急诊PCI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减少AMI患者血浆NT-proBNP的释放,降低室壁张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凋亡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3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2组患者细胞凋亡因子Bcl-2、CytC水平,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73.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23)。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Bcl-2水平明显升高,CytC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血清 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周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脑细胞凋亡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进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及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T-proBN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而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SD、LVEDD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LVEF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结论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的联合检测对ACS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215例ACS患者测其NT-proBNP、CRP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TN-I)等水平。平均随访246 d,对NT-proBNP、CRP等生化指标与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5例患者中24例发生了主要MACE,其NT-proBNP、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NT-proBNP、CRP是预测ACS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ROX曲线显示当CRP〉3.5 mg/L、NT-proBNP〉500 pg/mL时,预测MACE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最强。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CRP对ACS患者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叶酸、VitB12干预的作用。方法:1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cy;其中脑梗死组筛选出高Hcy血症患者85例,再随机分为叶酸、VitB12治疗组43例及常规治疗组42例作对照研究,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Hcy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酸、VitB12干预后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血浆Hcy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叶酸、VitB12治疗可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胃排空的变化,并探讨血浆脑钠素(BNP)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12只心肌梗死大鼠模型AMI组和9只假手术组大鼠,用99^m-Tc-DTPA标记的面粉糊灌胃后,分别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仪下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查;50min后处死AMI组大鼠,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同时取AMI、假手术组大鼠各9只,放免法测定血浆N—proBNP。结果AMI组胃半排空时间为(23.1±4.7)min,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为(27.6±4.5)%,假手术组胃半排空时间为(16.0±4.0)min,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为(18.1±3.3)%,AMI组胃半排空时间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明显增多(P〈0.05)。AMI组心肌梗死面积为(52.1±4.1)%,与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呈正相关(r=0.620,P=0.031)。AMI组、假手术组血浆N—proBNP分别为(94.7±8.2)、(59.1±6.4)ng/L,AMI组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50min胃内核素残留率呈正相关(r=0.604,P=0.039)。结论AMI大鼠胃排空明显减慢,胃排空减慢可能与BNP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Hcy升高者不足5%,而脑卒中患者则高达30%~40%[1]。本研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年龄51~8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利钠肽( BNP)是一类多肽类神经内分泌激素,广泛表达于人体的心、脑、肺等重要组织和器官。BNP/N-末端利钠肽前体( NT-proBNP)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综述BNP/NT-proBN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实验室检测、使用价值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新知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05-108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侧支循环建立、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为78.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2周,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ng-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有利于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建立、上调血清Ang-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