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R),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斜位片.明确诊断后,行介入夹闭术或介入治疗,并术后复查.结果 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30例病人33个动脉瘤和2个血管动静脉畸形.结论 CTA具有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指导手术治疗,并可以为确诊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资料。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MSCTA共发现动脉瘤41个,DSA共发现动脉瘤43个,与DSA比较,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41个,漏诊2个,其中1个破裂后明显萎陷,MSCTA诊断敏感性为95.3%.结论 MS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作为SAH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颅脑CT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责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64排颅脑CT血管造影结果,探讨64排颅脑CT血管造影责任病灶诊断符合率、出血诊断符合率、诊断价值、动脉瘤测量数据、临床结局。结果 CTA结果中真阳性56例,假阴性9例,诊断敏感度为86.15%;CTA动脉瘤诊断符合42例,诊断符合率为87.50%,动静脉畸形诊断符合9例,诊断符合率为81.81%,静脉窦血栓诊断符合5例,诊断符合率为83.33%;CTA检查中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出血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93.75%、90.91%、90.48%,出血诊断总准确率为92.31%;动脉瘤直径大小和动脉瘤口直径大小在CTA诊断与DSA/手术结果诊断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排颅脑CT血管造影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责任病灶诊断,敏感度较高,能较准确提示责任病灶病理类型、分布位置、肿瘤大小、出血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指导,改善预后,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MSCT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并分析MRA、MSCTA与DSA检查在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3例,阴性17例,包括动脉瘤59个,其中动脉瘤直径>10 mm 2个,6~10 mm 4个,4~5 mm 19个,≤3 mm 34个;MR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8例,阴性22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4例,阴性16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理想(Kappa=0.482,P<0.05),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用于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应用三维DSA造影技术进行对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实验组,此外,同时选择应用造影检查(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再次对这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对照组,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三维DSA技术进行诊断,28例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1例无造影异常表现。其中28例脑动脉瘤患者经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出35个动脉瘤。所有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应用不同造影技术诊断后,DS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93.33%)明显高于CT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0.00%)、MR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明确动脉瘤形态、结构、大小情况,制度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24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进行夹闭治疗。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手术成功率100.0%。术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1年后,动脉瘤复发率为0.0%,研究统计,13例患者经CT、MRI影像学检查后,动脉瘤完全消失。感染、发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患者死亡率为0.0%。结论三维DSA造影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具有科学、准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32例CT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6~24小时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滑动薄层块技术(STS-MIP)对血管进行重组、评判,并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2例中,CTA共检出动脉瘤17例,脑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各1例,17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CTA检出18枚,遗漏了1枚颈内动脉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4.74%(18/19).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明确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行CTA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检查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大动脉瘤3例,小动脉瘤2例,一般动脉瘤3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9例.结论:CTA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共208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并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和DSA、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08例中,动脉瘤138例159个,动静脉畸型48例,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2例。MSCTA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45%、93.75%、86.36%。结论 MSCTA是显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简单、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联合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MSCTA)、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5年1月所收治198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颈部动脉血管DSA、MS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并进一步对DSA、MSCTA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运用DS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6%、15.7%、14.1%和11.6%。MSCT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1%、14.6%、13.6%和11.6%。t=1.12,P<0.05。MSCTA与DSA检测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96.1%,假阴性率为1.01%(2/198),假阳性率为0.5%(1/198)。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方法选取DSA诊断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51例,进行CTA头部血管成像扫描,根据CTA诊断的检出率以及图像品质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和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其中达Ⅲ级18例、达Ⅳ级标准41例;CTA诊断出动脉瘤30例、动脉狭窄11例,动脉畸形6例,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病诊出率为49例(96.1%)。结论 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价值较高;通过适当控制扫描条件与参数,选择合适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后24h内均接受颅脑CT平扫、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诊断患者脑动脉狭窄、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患者出院后90d随访情况,评价CTA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5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1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2例。CTA检查显示6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0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13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总体符合率为82.14%(46/56),一致性评价Kappa=0.768(t=10.922,P<0.001)。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诊断侧支循环的灵敏度90.32%,特异度88.00%,准确率89.29%,阳性预测值90,32%,阴性预测值84.62%;预后良好患者CTA检查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狹窄/闭塞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454,0.337,P<0.05)。结论颅脑CT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其诊断的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张洪波  张梅  樊中营  杨睿  杨雁  黄海营 《安徽医学》2012,33(8):1060-106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4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4例,且在入院1周之内均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2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14和0.876,P0.05,说明2种医师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1位医师的MSCTA与DSA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49和0.858,说明2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③颈内动脉病变所占比例最高(34%),其次颈总动脉(2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可以反映病变血管分布和管壁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同期行MSCTA三维重建检查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MSCTA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瘤体形态的差异、空间关系显示差异及图像质量。结果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共有瘤体63个;MSCTA检出颅内动脉瘤者56例,瘤体共60个;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灵敏度88.74%,特异度97.06%,准确性91.67%,阳性预测值98.21%,阴性预测值82.50%,kappa值为0.825;两种检查方式在瘤体直径与瘤体宽度中的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动脉瘤钙化、瘤颈走向、载瘤动脉、周边血管关系等空间关系;DSA可显示血流方向、细小动静脉。结论MSCTA三维重建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与DSA具有良好一致性,且相对无创、经济、简便,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30例,全部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及手术结果对比,比较肿瘤检出的准确率。结果:30例患者中,术后证实脑动脉瘤33个,MSCTA检出动脉瘤31个,其中漏诊2个,与手术结果相符31个,诊断准确率为93.9%;DSA检出动脉瘤30个,其中漏诊2个,误诊1个,与手术结果相符30个,准确率为90.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诊断准确率高,无创、快速,可作为脑动脉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包括颅内动脉瘤31例、脑血管畸形15例、脑缺血性疾病4例和自发性颅内出血10例。除7例外其余患者同期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CTA结果对照。结果5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符。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1个动脉瘤。7例本行DSA的患者,其CTA结果被手术或临床证实。CTA在描绘脑血管三维结构以及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结去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和可靠的方法。它特别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中定位以及长期系列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MSCTA与多平重组(VR、MIP、MPR)图像,结合文献报道对肺动静脉畸形的各种影像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CTA影像结果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病灶可表现为位于肺门附近的肺内带圆形或分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18例较大病灶见输入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入左心房。全部病例依据直观的二维、三维重组图像得以明确诊断13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两处病灶,1例为五处病灶,1例为6处病灶,18例共30个病灶。其中位于下肺22个病灶,上肺5个病灶,中肺3个病灶。结论肺动静脉畸形的MSCTA可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貌、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对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是诊断该病理想手段,可取代有创DSA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