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维利  牛国旗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药》2018,39(4):471-47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10.20)岁。以术前髓内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 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先岭  刘维洲  钱振  瞿萍 《安徽医药》2018,39(9):1068-107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2-GRE扫描,对CMB进行分区、计数、分级。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36例)与无CMB组(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情况。结果 CMB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10;χ2=6.121,P=0.012)。两组患者血浆生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了UA,Cr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6,95% CI:1.22~17.64,P=0.010)、腔隙性脑梗死(OR=4.321,95% CI:1.19~16.75,P=0.012)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CMB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CMB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爽  刘影  吕维富 《安徽医药》2018,39(10):1176-118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或病理检查确诊的52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1~3次TACE治疗,并于TACE术前、术后4~6周行上腹部磁共振平扫及DWI检查,术后4个月行磁共振增强扫描,上述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将病例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分析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坏死、复发转移情况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鉴别稳定组和进展组的诊断效能以及ADC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52例HCC患者术前共计检出68个病灶;参照mRECIST标准,评价为稳定病例20例,进展病例32例。术前病灶以稍长T1和T2信号为主,DWI序列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TACE术后,肿瘤坏死区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DWI序列上呈等或稍低信号。进展组于T1WI和T2WI序列上信号表现多样,DWI序列上呈不均性高信号;稳定组和进展组术前肿瘤病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升高(P<0.05),其手术前后ADC的增加值高于进展组(P<0.05)。ROC分析提示:鉴别稳定组和进展组ADC的最佳截断值为1.28×10-3 mm2/s,此时曲线下面积为0.773(P<0.05)、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68.9%。结论 DWI扫描能够及时、客观的评估HCC患者化疗栓塞术后疗效,具有较高的随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T2加权成像(T2W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DWI及T2WI表现,判断其浸润深度及范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1例患者中,Ⅰ期16例(76.19%),病变在T2WI序列上信号呈不均匀增高,DWI序列呈稍高及高信号,低信号的子宫基质带完整;Ⅱ期4例(19.05%),DWI序列呈高信号,子宫基质带连续性中断;Ⅲ期1例(4.76%),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病变穿透浆膜层。1例Ⅰ期被误判为Ⅱ期。结论 DWI联合T2WI可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也利于对其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与依托咪酯乳剂在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月一2021年8月收治的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案不同分为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乳状注射液1~2 mg·kg-1,人工缓慢静推3~5 min。依托咪酯组给予依托咪酯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0.2~0.4 mg·kg-1,缓慢静推。操作中若患者躁动明显或呛咳剧烈影响进境,或气管壁出血,则追加丙泊酚30mg或依托咪酯6mg。比较两组给药前5 min (T0)、给药后-入镜即刻(T1)、入镜后3 min (T2)、入镜后10 min (T3)、撤镜即刻(T4)、术毕5 min (T5)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氧饱和度(rSO2)差异,比较两组药物平均使用量、追加药物次数、麻醉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T1、T4、T5时两组BIS均低于本组T0时,T2、T3时高于本组T1时(P<0.05);T0、T2、T4、T5时两组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丙泊酚组BIS低于依托咪酯组(P<0.05);T1、T2、T3、T4时丙泊酚组HR、MAP低于依托咪酯组(P<0.05);T0、T5时两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T4、T5时两组RR、SpO2、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药物平均使用量多于依托咪酯组,追加药物次数少于依托咪酯组(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呛咳反应发生率高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差、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医生对镇静效果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乳剂在ICU机械通气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均具有良好镇静效果,其中依托咪酯药物平均使用量较少,对HR、MAP、BIS影响较小,但追加药物频次、呛咳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用于股骨干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到2018年5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0例,采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超声定位后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阻滞股神经和0.375%罗哌卡因5 mL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观察患者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感觉及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同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及术后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T0、T1、T2、T3、T4收缩压分别为(144.67±14.81)、(141.53±14.32)、(141.67±13.88)、(142.00±12.40)、(145.00±11.65)mmHg,不同时间点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T4舒张压分别为(79.73±4.39)、(77.90±4.29)、(79.87±3.87)、(78.77±4.29)、(79.17±3.48)mmHg,不同时间点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T4心率分别为(80.00±4.98)、(78.90±3.21)、(78.33±3.92)、(79.33±3.02)、(78.07±3.38)次/分,不同时间点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平均为(6.77±0.90)min,持续时间为(339.90±65.67)min;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平均为(12.23±2.28)min,持续时间为(213.00±39.08)min。30例患者均无恶心、呕吐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股骨干骨折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时间长,术后并发症极少,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VKORC1-1639 G/ACYP2C93*的基因多态性初步探讨华法林的使用剂量。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2月进行华法林用药指导相关基因检测的100例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身高、体质量等)。采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检测VKORC1-1639 G/A,CYP2C93*的基因型分布,并结合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根据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公式计算患者华法林理论剂量。结果 VKORC1-1639 G/A AA、AG、GG基因型实际频率分别为84%,15%,1%;等位基因A,G频率分别为91.5%,8.5%。CYP2C9 3* AA型、AC型、CC型实际频数分别为91%,9%,0%;等位基因A,C频率分别为95.5%,4.5%。不同VKORC1-1639 G/A、CYP2C93*基因型华法林理论用量不同,VKORC1-1639 G/A AA型并CYP2C93* AA型和VKORC1-1639 G/A AG型并CYP2C93* AA型患者华法林剂量均高于VKORC1-1639 G/A AA型并CYP2C93* AC型患者;VKORC1-1639 G/A AG型并CYP2C93* AA型患者华法林用量高于VKORC1-1639 G/A AA型并CYP2C93* AA型患者,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代谢相关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为VKORC1-1639 G/A AA及CYP2C93* AA型占多数,表明VKORC1-1639 G/A基因突变率高,CYP2C93*基因突变率较低,且两者多态性影响个体间华法林的理论剂量。  相似文献   

8.
何勇  丁颖  朱俊杰  何亮 《肿瘤药学》2022,12(3):396-399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七氟醚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五个不同时刻[术前(T0)、右美托咪定泵注10 min后(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时(T3)、气管拔管后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以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结果 T1、T2、T3、T4时刻,观察组患者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有效稳定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和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陈阳  刘卉  熊祖伦 《安徽医药》2017,38(12):1594-1596
目的 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重度抑郁症执行功能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9例重度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ECT。于治疗前(T1)、治疗结束后1周内(T2)、治疗结束1个月后(T3)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价抑郁程度,言语流畅性测试(VFT)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T1、T2、T3的H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的HDRS评分低于T1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的HDRS评分低于T1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的VF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的VFT评分低于T1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的VFT评分高于T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间VFT降低值与患者年龄成正相关(r=0.46,P<0.05),与患者的教育年限成负相关(r=-0.46,P<0.05)。结论 MECT可导致抑郁症近期执行功能损害,但可恢复。MECT所致的执行功能损害程度与年龄、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氧合指数(PaO2/FiO2)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感染性休克患者127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73例以及常规组54例,两组均按相关指南给予抗休克治疗,观察组另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参数和PaO2/FiO2变化及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7 d时两组IL-6、TNF-α以及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IL-6、TNF-α及PCT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4 h和72 h时,两组MAP、CI及PaO2/FiO2明显升高(P<0.05),EVLWI和SVRI明显降低(P<0.05),且同一时间观察组MAP和PaO2/FiO2高于常规组,EVLWI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两组MODS发生率分别为4.11%和14.81%(P<0.05),病死率分别为1.37%和7.41%(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东省肇庆地区人群华法林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复合物亚基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复合物亚基1(VKORC1)多态性分布,并比较性别和中国西双版纳傣族、北京汉族、南方汉族间差异性的分布,为临床医生精准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华法林相关基因检测的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技术对CY92C9*3VKORC1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比较患者性别间和中国西双版纳傣族、北京地区汉族、南方地区汉族间的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并对比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下的华法林使用剂量与常规剂量使用华法林治疗后2~3 d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结果 122例检测样本中,CY92C9*3基因位点AA、AC、CC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5.90%、4.10%、0,C等位基因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95%和2.05%;VKORC1基因位点GG、GA、AA基因型分别为0.82%、19.67%、79.51%,A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66%和89.34%。不同性别间CY92C9*3VKORC1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已有的数据库进行对比,肇庆地区的CY92C9*3基因型、等位基因与1000 Genomes Project (1000 GP)西双版纳傣族、北京汉族与南方汉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1000 GP北京汉族对比,VKORC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1000GP西双版纳傣族对比,VKORC1的等位基因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华法林在基因组学指导下的剂量与常规剂量治疗后INR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肇庆地区人群存在CY92C9*3VKORC1基因多态性,其中VKORC1基因可能存在地域的差异,进行华法林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华法林抗凝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静  刘晓莺 《安徽医药》2017,38(8):998-1001
目的 探讨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1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症组80例以及重症组90例,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同龄健康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儿童细胞免疫(免疫表型及炎性因子)以及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 重症组患儿CD3+ T细胞数量为(59.41±6.08)%、CD3+CD4+T细胞数量为(17.44±4.20)%,CD3+CD8+T细胞数量为(26.25±4.58)%;均低于轻症组[分别为(66.33±7.52)%、(20.01±3.86)%、(39.66±4.93%]及对照组[(73.58±7.94)%、(23.75±3.11)%、(51.32±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CD19+ B细胞数量为(19.24±8.05)%,高于轻症组(14.68±6.71)%及对照组(12.03±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CD4+/CD8+以及CD16+CD56+ NK细胞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IL-6、IL-10以及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高于轻症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临床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开展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淑静  黄冬梅  王立  谢雯 《药学研究》2023,42(11):870-874,880
目的 基于能量代谢探究白藜芦醇对H2O2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0、5、1 μmol•L-1的白藜芦醇(Res)处理SH-SY5Y细胞24 h后,加入1.2 mmol•L-1的H2O2,继续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糖代谢相关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以及葡萄糖消耗量、AT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体1(GLUT-1)表达。结果 1.2 mmol•L-1的H2O2造成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与H2O2氧化损伤组相比,20、10、5 μmol•L-1白藜芦醇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PFK、PK、SDH活力及ATP含量、葡萄糖消耗量显著升高,HK活力和细胞外LDH活力明显降低(P<0.01);GLUT-1表达量显著升高,HIF-1α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20、10、5 μmol•L-1的白藜芦醇调控GLUT-1和HIF-1α蛋白表达,提高细胞糖代谢酶活力,增加产能,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PET/CT不同阈值勾画方法及MRI/CT融合图像勾画方法示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差异,探讨PET/CT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GTV)最佳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组。在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获得GTVMRI/CT,在PET/CT融合图像上以SUV值为2.5自动勾画得到GTVPET2.5,以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40%,以5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50%。线性回归分析各体积之间相关性。结果 GTVMRI/CT,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3.50±15.44) cm3,(30.72±17.72) cm3,(23.41±15.08) cm3,(19.12±13.26) cm3。GTVPET2.5大于GTVPET40%和GTVMRI/CTP<0.05),GTVPET40%大于GTVPET50%P<0.05),GTVPET50%小于GTVMRI/CTP<0.05),GTVPET40%与GTVMR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VMRI/CT与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密切相关(r=0.978、0.991、0.990,P<0.05)。结论 采用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肿瘤靶区是临床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给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16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n=58)和舒芬太尼组(n=58),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使用均相同,术毕给予PCIA,地佐辛组药物为0.8 mg/kg地佐辛和6 mg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舒芬太尼组药物为舒芬太尼2.5 μg/kg和托烷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PCIA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累积消耗量,计算有效按压率;分别于术后6h (T2)、12 h (T3)、24 h (T4)和48 h (T5)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于术前(T0)、T1、T3、T4和T5时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佐辛组患者术后48 h内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累积消耗量分别为(5.1±2.2)次和(60.6±11.2) mL,低于舒芬太尼组(7.2±2.6)次和(88.8±9.1) mL (P<0.05);地佐辛组患者T2~5时安静时VAS评分[(2.1±0.9)、(1.9±0.6)、(2.0±0.5)、(1.7±0.4)分]和活动时VAS评分[(2.6±1.1)、(2.2±0.8)、(2.3±0.7)、(1.9±0.8)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与舒芬太尼组相比,地佐辛组患者T3~5时CD3+细胞[(57.8±9.2)%、(62.3±7.8)%、(66.3±9.5)%]均升高,T3时CD4+[(27.8 ±6.8)%]升高,T3~4时CD4+/CD8+比值[(1.15±0.62)、(1.24±0.52)]和NK细胞[(20.2±6.9)%、(21.3±4.9)%]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患者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2.4%,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的39.7%(P<0.05)。结论 与舒芬太尼相比,地佐辛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可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匡燕  肖广莉  沈伯雄 《安徽医药》2016,37(11):1355-135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臂丛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前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B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C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同时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10 min后(T1)、20 min后(T2)、30 min后(T3)、60 min后(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 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3、5.849,P=0.007、0.004)。与给药前(T0)HR、MAP和OAA/S评分相比,A组仅T1时显著降低,C组T1~T4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各个时刻均保持平稳(P均>0.05);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A组患者T1时刻低于B组,C组患者T1~T4时刻均低于B组,且T2~T4时刻低于A组(P均<0.05);3组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因心率减慢而给予阿托品治疗的例数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2)。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辅助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患儿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配122例CVA患儿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和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OH)D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肺功能指标中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肺活量及呼气峰流速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CD4+及CD4+/CD8+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CD8+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25(OH)D3、IL-10水平升高(P<0.05),MMP-9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均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维生素D3联合常规疗法可明显改善CVA患儿咳嗽等症状,提高肺功能,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改善气道高反应及气道炎性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UPLC-MS/MS建立快速检测大鼠血浆中阿帕替尼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药动学研究。方法 大鼠血浆样本用乙腈沉淀蛋白,液质联用技术检测浓度,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0℃,内标为氯唑沙宗;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化源(ESI),负离子监测模式,检测离子对阿帕替尼为m/z 396.2→210.0和m/z 396.2→158.0,氯唑沙宗m/z 168.0→132.0。结果 阿帕替尼和内标氯唑沙宗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7 min和1.40 min,线性范围为10~2 000 ng·mL-1r2=0.993),检测限为1 ng·mL-1,准确度为90.65%~111.50%,基质效应为89.14%~104.65%,平均回收率>8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0%。常温下放置24 h、冻融2次和-80℃冻存30 d的RSD均<10%。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单次灌胃阿帕替尼76.5 mg·kg-1,AUC(0-t)为(6 114.41±645.99)ng·mL-1·h,CLz/F为(12.21±1.08)L·h-1·kg-1,Vz/F为(75.70±38)L·kg-1,T1/2为(4.23±1.94)h,Tmax为(2±0.71)h,Cmax为(1 377.7±284.54)μg·L-1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可靠,适用于大鼠血浆中阿帕替尼的浓度检测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江涛  肇丽梅 《安徽医药》2017,38(10):1259-126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视椎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6例HIE患儿,根据病情分为轻度(n=58)、中度(n=46)、重度(n=32),同期,选取正常新生儿45例作为对照组,HIE患儿分别于出生后第24小时(T0)、48小时(T1)、72小时(T2)和7天(T3)时,对照组于T0时,检测血清中NSE和VILIP-1水平,HIE患儿和对照组均于T0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 HIE患儿T0时血清NSE和VILIP-1水平分别为(28.82±6.34)、(0.91±0.26)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13.94±2.82)、(0.38±0.15)μg/L,NBNA评分为(33.83±2.25)分,低于对照组的(38.24±2.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IE患儿T0时血清NSE水平与VILIP-1水平呈正相关(r=0.612,P<0.05),血清NSE和VILIP-1水平均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r=-0.481、-0.440,P<0.05);与轻度相比,中度和重度患儿T0~3时血清NSE和VILIP-1水平均升高,且重度均高于中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E患儿血清NSE和VILIP-1水平升高,动态监测血清NSE和VILIP-1水平对HIE早期诊断、病情判定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韦玮  王春峰 《安徽医药》2016,37(11):1384-1387
目的 观察前臂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D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15 min予以右美托咪定0.7 μg/kg微量泵静注,0.4 μg/(kg·h)维持,N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静卧15 min,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穿刺前(T1)、穿刺时(T2)、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分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麻醉操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术后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N组(P<0.05),HR慢于N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N组(P<0.05);D组患者麻醉操作及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低于N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N组(P<0.05)。结论 在前臂骨科麻醉及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时的不适感,切皮时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维持麻醉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