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将CTA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并在1周之内行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CTA进行对照。结果:共检测了56例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本组CTA检测出血管壁软斑块32处,软斑块合并钙化斑块24处,单纯钙化斑块46处;血管轻度狭窄124处,中度狭窄86处,重度狭窄43处,血管闭塞9条。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的斑块、狭窄及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将低剂量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方法:120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随机抽取30例次为常规剂量组,90例患者按不同体重指数筛选入3个低剂量组.计算各组的CTDIvol、DLP值及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率.结果:各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两两间的CTDIvol、DL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间的SNR、CNR值及满足诊断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低剂量扫描颈动脉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颈动脉血管的检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分析和总结,对目前头颈部CTA低辐射剂量的技术方法、使用低对比剂浓度与用量的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65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手工和人工智能软件重建头颈部血管,比较两者间所需时间、射线剂量以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使用人工智能重建头颈部血管所需的时间和射线剂量均明显低于手工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种方法重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头颈部CTA后处理,图像满足诊断要求,不仅显著提升了重建速度,减轻医师的负担,还能有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6.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颈部256层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将84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成人(体质指数(BMI) <22.9 kg/m2)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400 mAs组)、300 mAs组和200 mAs组,每组28例,均采用Phil-ips 256层CT扫描,3组管电压均为120kV,管电流分别为400 mAs、300 mAs和200 mAs,对照分析3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3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颈总动脉(CCA)与基底动脉(BA)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 mAs组的背景噪声(N)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和300 mAs组(P<0.05),信噪比(SNR)明显降低(P<0.05).3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d)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随管电流降低而逐步降低(P<0.05).结论 头颈部256层CTA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时的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最佳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i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7月本院90例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方案(120kV,250mAs,滤波反投影重建),B组(120kV,100mAs)和C组(100kV,150mAs)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重建级别3及5),并进一步分为B1(iDose4-3)和 B2组(iDose4-5)及C1(iDose4-3)和 C2组(iDose4-5)。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在头颈部CTA图像上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C1段(ICA C1)和C4段(ICA C4)、大脑中动脉M1段(MCA M1)及椎动脉V1段(VA V1)的CT值及图像噪声(N),计算各部位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 结果:①C组5个部位的CT值均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1和C1组的CCA和VA V1的图像噪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CCA和VA V1的SNR和CN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CA C1的图像噪声为B2组及C2组低于A组,而SNR及CNR为B2组及C2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ICA C4的SNR及CNR均为B2组及C2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MCA M1的N、SNR和CNR在5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B1、B2、C1和C2组的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B2组、C2组与A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C组的辐射剂量最低,B组及C组的辐射剂量均低于A组,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i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能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且iDose4-5优于iDose4-3。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层螺旋CT硬件的不断更新,CT动脉造影(CTA)技术亦得到不断成熟,目前已用于全身多部位的成像,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CTA扫描技术仍无统一的标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如注射流率、扫描参数、血管内对比剂的剂量和浓度等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对比剂相同注射流率,对不同部位的CTA图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剂量.资料与方法 发出头颈部CT扫描参数剂量调查表到国内7家东芝64层螺旋CT用户.查阅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三大杂志有关头颈部多层螺旋CT论文并测算其剂量.结果 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头部平均毫安秒为189.4 mAs、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7 mGy;鼻窦95 mAs、22.5 mGy,眼眶为74.3 mAs、17.9 mGy,颌面部为100 mAs、22.5 mGy,颞骨144.6 mAs、44.7 mGy,颈部131.3 mAs、16.3 mGy.其他螺旋CT为头部平均毫安秒为280 mAs;鼻窦为100 mAs,眼眶200 mAs,颌面部为200 mAs,颞骨196.7 mAs,颈部220 mAs.结论 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检查条件剂量不规范、不统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脑膜瘤患者均行CTA双期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瘤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25例脑膜瘤8例位于蝶骨嵴、7例位于鞍区、4例位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矢状窦旁、2例位于额叶。血管平滑移位16例,血管狭窄或供血动脉分支增多紊乱9例。CTA可清楚显示不同部位肿瘤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CTA双期扫描,结合不同成像方式,为脑膜瘤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设置对头部减影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52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100kV和120kV管电压行头部减影CTA检查。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100kV组脑组织CT值、背景噪声、脑动脉CT值和强化对比度均明显高于120kV组(P<0.01),两组间脑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Rt=0.389,P=0.699;CNRt=0.698,P=0.488),同时两组间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及脑动脉显示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Z=-0.761,P=0.446;脑动脉显示效果Z=-1.298,P=0.194),而100kV组比120kV组辐射剂量降低约36.3%(P<0.01)。结论运用100kV低管电压设置能明显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婷  弓静  田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09-11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胃周血管及胃癌血供的显示。方法:40例进展期胃癌,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结果: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VR上能够很清晰的显示出来,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但是它在表现三维空间关系上不如VR。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血管完全或部分被肿瘤包绕时,未见明确的管腔狭窄。有6例患者肿瘤侵犯血管,管腔有破坏。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能比较好的显示胃周血管,以及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 3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显像在3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 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行64层螺旋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 结果 使用钛制动脉瘤夹者,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 结论 64层螺旋CTA可以作为采用钛制动脉瘤夹治疗患者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7.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30例非胰腺病患者行腹主动脉CT造影检查,采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血管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并计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率,应用SAS统计学软件行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对两种重组技术的血管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MIP和VR重组图像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7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67%;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IPDA)显示率分别为97%、67%;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IPDA)显示率分别为93%、63%;胰背动脉(DPA)显示率分别为93%、57%;胰横动脉(TPA)显示率分别为83%、60%;胰大动脉(PMA)显示率分别为90%、67%.应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MIP与VR对ASPDA、PSPDA、AIPDA、PIPDA、DPA、TPA、PM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全程显示双下肢动脉、静脉的方法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15例临床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肘静脉注射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后,采用CT密度跟踪技术对双下肢进行全程动、静脉期扫描,然后利用CT工作站进行多模式血管成像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动脉成像清晰,静脉成像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双下肢动、静脉正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个动脉分支闭塞8例;双侧股深动脉血管瘤1例;动、静脉瘘2例;小腿深静脉曲张1例;小隐静脉血栓1例.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动、静脉成像可靠性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是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在肝脏多期相扫描设置的优化及血管成像的综合应用技术,以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参照肝脏增强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兼顾肝动脉、门静脉成像及肝内病变检出的最佳时间段设置扫描期相.采用此期相设置对40例经B超发现肝脏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CT增强检查.将所得双期血管成像与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作出前瞻性诊断后追踪病理及临床综合资料并作比较.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后40例患者病变均能检出,且前瞻性诊断符合率达95%,双期血管成像与DSA比较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肝脏16层CT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的综合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