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承滢  林乔龄  李民 《医学信息》2010,23(6):1767-1769
长期以来对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中关节软骨的改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软骨下骨的改变研究相对较少,而软骨下骨的改变是OA进程中所必需的病理变化.近年研究发现软骨下骨改变在OA发病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软骨下骨硬化或软化不仅是OA发生的结果,而且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OA治疗既应关注软骨变化,又要预防软骨下骨退变.该文从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骨重塑、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就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病变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基因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软骨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患者软骨组织设为OA组和7例膝关节正常软骨组织设为对照组。分别提取两组软骨组织RNA和总蛋白,通过RT-PCR检测各组COX-2mRNA转录水平以及COX-2基因表达蛋白Westernblot分析。结果 RT-PCR结果显示OA组出现大小约700bp条带,对照组扩增条带不明显;Western blot分析结果OA组COX-2基因表达蛋白明显,两组间灰度比有显著差异(〈0.05)。结论 COX-2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损害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酶的反馈作用等复杂的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理过程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目的:总结细胞因子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至2012年)和PubMed 数据库(2000至2012年)收录的细胞因子与骨性关节炎相关论文报告。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细胞因子与骨性关节炎相关文献69篇。细胞因子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骨性关节炎软骨降解、滑膜炎症及软骨下骨的吸收,部分细胞因子也有抑制骨性关节炎病变发展的作用。与分解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合成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关节组织中发现的影响细胞功能的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但细胞因子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软骨损伤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之一。由于软骨无血管、神经、淋巴组织,营养成分主要来自膝关节的滑液,这些组织学的特点使得软骨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极为有限。创伤性的软骨损伤和早期的骨性关节炎(OA)会引起患者关节的疼痛和肿胀,若损伤不予处理则会加速关节的退变,引起更严重的功能障碍。软骨损伤以及后续的关节退变给患者  相似文献   

5.
张续  郑洁  赵莉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107-112+117
骨性关节炎(OA)的研究方式正从单纯的由软骨磨损引起的机械性疾病向生物力学、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复杂生物学方向发展。在评估免疫和炎症细胞的作用时,T细胞在OA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总结了T细胞及其亚群在OA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为通过调节T细胞反应防治OA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锡  李苗  白希壮 《解剖科学进展》2013,19(1):20-22,2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MEKK7)基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的表达与活性变化,探讨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性关节炎(OA)及非关节炎病人膝关节滑膜中TAK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并利用磷酸化抗体比较其活性差异,以验证TAK1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TAK1 mRNA和蛋白在RA病人膝关节滑膜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A和行膝关节镜探查术未见异常的病人,其TAK1酶活性亦高于OA和行膝关节镜探查术未见异常的病人。结论 TAK1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正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名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最终导致软骨原有结构破坏并伴随滑膜增生及炎症和软骨周围骨质增生的慢性疾病。雌激素是人体中常见激素,参与了人体很多重要生理过程。众所周知,OA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与年龄和性别关系密切~([1,2])。OA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5~64岁的人群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研究显示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密切相关,但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滑膜病变是否相关,仍少见报道。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标本与下肢外伤患者作对照,根据综合评分法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程度骨性关节炎组膝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的差异,同时比较标本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组织中骨桥蛋白阳性呈黄色、棕黄色、棕褐色表达,病变程度越重,颜色表达越深。骨性关节炎组滑膜中骨桥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骨性关节炎病情加重,骨桥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呈正相关(ρ=0.663,P < 0.01)。但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桥蛋白可能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同轴相位衬度成像对软组织具有高衬度和高分辨率的特性。利用该成像技术,通过纹理特征参数提取进行定量分析,可为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可行性的依据。方法研究样本来自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膝关节软骨。样本分为正常组与早期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组,每组18例膝关节软骨组织。利用同轴相衬成像(in-line phase contrast imaging,IL-PCI)技术,观察两组软骨组织的纹理差异,并运用行程长度矩阵与分形维数方法提取纹理特征参数长行程加重(long run emphasis,LRE)、短行程加重(short run emphasis,SRE)、程分数(run percentage,RP)、灰度级的非均匀性(gray level non-uniformity,GLN)、行程长度的非均匀性(run length non-uniformity,RLN)以及分形维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上述参数,量化分析正常与病变软骨组织纹理差异。结果利用IL-PCI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到正常与早期OA软骨中微结构的变化。通过纹理参数提取比较两组的软骨纹理特征,结果表明正常组的LRE明显高于早期OA组(P<0.01),而早期OA组的GLN、RLN远高于正常组(P<0.01),正常组的分形维数小于早期OA组(P<0.01)。结论同轴相衬技术可为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以软骨退变,骨质增生进而影响到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关节疼痛,负重后加重以及后期致关节变形的慢性疾病。 目的:实验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膝关节影像学参数,再先后导入各种软件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模拟膝关节下蹲动作,并收集下蹲过程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膝软骨表面的应力数据,并将两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表面应力特征。 方法: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通过影像学CT,MRI检查获得数据,将得到的数据通过Mimics软件、Simpleware软件分析后建立模型,通过模型获得膝关节软骨应力相关数据,最后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总结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的应力特点。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从站立到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应力一般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中间外侧应力应力高于正常人体组(P < 0.05),而其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靠近远端应力及前后侧应力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成功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骨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膝关节的运动特征,通过模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提供膝部组织定量的生物力学数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leptin)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6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leptin水平,分析其与BWI、性别、膝OA的关系。结果 膝OA组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leptin水平与BMI、性别有关。leptin水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女性leptin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 血清leptin水平与膝OA的发病相关,且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周期性张应力(cyclic tensile strain,CTS)对兔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力学载荷在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行一侧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CLT)制作OA动物模型,术后10周消化分离兔膝软骨细胞体外培养,非手术侧软骨细胞为正常组, OA细胞随机分为低应力组、高应力组以及对照组,分别加载0.1 Hz、1.0 Hz、0 Hz的周期性张应力。加载应力24 h、1周和2周后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各组p38 MAPK及其磷酸化产物表达水平。结果: 在各时点各组p38 MAPK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加载CTS前,正常组与OA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加载CTS 1周后,高应力组与低应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CTS 2周后,低应力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p38 MAPK磷酸化产物在对照组和OA+高应力组持续表达,而OA+低应力组在24 h、1周、2周3个时点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力学载荷可影响p38 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程度,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发生与应力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衰老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它们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且与衰老有关的骨和软骨的变化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软骨磨损过程,它的发生包括整个关节各组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力学变化,特别是软骨和软骨下骨之间生化和力学的相互作用。衰老促成OA的发生和发展,但并不是直接导致OA的原因。与衰老相关的变化为OA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关节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如异常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影响,从而促进OA发展。因此,了解衰老影响关节组织的基本机制可能会为减缓或预防OA发展提供新的靶点。从衰老过程中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力学传导作用和血管新生机制3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循环学杂志》2017,(2):67-70
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炎、软骨下骨改变及骨赘形成为病变基础的疾病。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了OA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参与软骨钙化层重构;血清VEGF水平与关节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对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渐进性的关节损伤为主要特征,并最终导致患者关节疼痛甚至残疾,极大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CT:利用精确准直的X射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 背景:软骨下骨的改变在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由于动物与人存在差异,因而直接在人体关节内获得相关数据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通过CT技术评价非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板及软骨下骨超微结构的区别,来探讨软骨下骨在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影像科就诊患者中,收集3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组)及30例非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非膝骨性关节炎组)的CT扫描数据,使用MIMICS软件比较2组胫骨平台内外侧软骨下骨板以及软骨下骨小梁超微结构。试验于2016-06-10经郑州市骨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为2016医院伦审第004号。 结果与结论:①与非膝骨性关节炎组相比,膝骨性关节炎组软骨下骨板在外侧部位和内侧部位骨密度都明显增加,孔隙率则出现显著的下降,而软骨下骨板厚度内侧部分较非膝骨性关节炎组显著增厚;②膝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小梁同样存在明显变化,表现为膝骨性关节炎组内外侧软骨下骨骨小梁厚度较非膝骨性关节炎组均明显增加,同时内侧松质骨分离度也较非膝骨性关节炎组低;膝骨性关节炎组结构模型指数和连接密度值低于非膝骨性关节炎组;③结果表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软骨下骨板及软骨下骨松质骨的改变主要在于超微结构稳态的破坏,这一改变可能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病原因之一。 ORCID: 0000-0002-9805-3084(白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膝骨性关节炎内侧半月板径向移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关其病理变化多集中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等,而关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病理变化还未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由于膝关节半月板在传导负载,提高关节接触面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各种不同原因所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可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及临近部位的软骨增生,所以膝半月板功能缺陷是罹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之一。有关半月板损伤、切除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等方面的研究颇多,而关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研究资料尚少,其与膝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背景:透骨消痛胶囊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验方,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参与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滑膜增生,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探讨透骨消痛胶囊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木瓜蛋白酶注射关节腔复制大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正常滑膜细胞与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将所培养滑膜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透骨消痛胶囊组,前2组细胞用空白血清培养,透骨消炎胶囊用含药血清培养;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作用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72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细胞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透骨消痛胶囊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制是有效抑制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提高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的表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膝关节滑膜的炎性改变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的:对近15年有关膝骨关节炎中滑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并对国内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进行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CNKI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以“骨关节炎”、“滑膜炎”、“发病机制”为关键词检索2000至2015年的文献,收集膝骨关节炎中滑膜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文献。共检索文献3 446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36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滑膜炎可能是骨关节炎的超早期表现,滑膜炎的发展可能影响骨关节炎的进展。在骨关节炎的形成过程中,滑膜的自身炎性反应及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蛋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但直到今天,在分子水平还不能对滑膜炎症的发病途径进行公认的描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性关节炎(O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中C-C模式趋化因子配体5(CCL5)表达水平差异,以及其作为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潜在鉴别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临床RA与OA患者外周血样本,以健康人做对照,提取PMBC中mRNA,利用Q-PCR方法检测CCL5表达水平。比较RA、OA患者PMBC中CCL5表达差异,并对比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在RA与O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ROC曲线明确CCL5表达水平对RA与OA的区分情况,对CCL5表达水平与RA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收集RA与OA患者外周血样本各30例,RA患者PMBC中CCL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A患者(P<0.05),其在RA与OA鉴别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均高于RF,ROC曲线表明,CCL5表达水平可以有效区分RA与OA患者(AUC=0.823),RA患者CCL5表达水平与TJC(关节压痛指数)、SJC(肿胀关节指数)、DAS28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75、0.79。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荟萃分析,阐明羟氯喹(HCQ)对骨性关节炎(OA)的影响。方法:以"羟氯喹"、"骨性关节炎"为关键词检索各数据库,纳入RCT研究,比较OA患者中的使用HCQ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评估的疼痛和功能量表等结果进行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RCT研究,共纳入528例OA患者,随访时间3~24个月,结果分析,149例治疗组应用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可视化功能量表指数[ SMD=0.10,95% CI(-0.69,0.89), I2=0.85];106例治疗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 SMD=0.02,95% CI(-2.69,2.73), I2=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羟氯喹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止痛效果各研究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