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基层医院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与尿激酶(UK)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资料完整的126例STEMI静脉溶栓患者,分为UK对照组(67例)和rt—PA治疗组(59例),对溶栓再通情况和溶栓并发症进行评价,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动脉(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比较两组30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后,与UK组比较,rt—PA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56.7%%比81.4%),左心衰竭(13.4%比5.1%)、心源性休克(7.5%比3.4%)、再缺血胸痛发生率(9.0%比3.4%)明显降低(P〈0.01);皮肤穿刺部位轻度出血率升高(7.5%比27.1%,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无严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尿激酶,合并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PA正常组(〉1.3IU/ml)69例和t—PA降低组(≤1.3IU/ml)5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在发病72h内检测血浆t—PA水平,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记录为终点事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析t-PA、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①t-PA降低组患者较t-PA正常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28.9%,11.7%;P=0.007,log-rank检验);②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PA降低(OR=3.966;95%CI:1.753-13.285;P=0.039)、吸烟(OR=5.233;95%CI:1.991~16.227;P=0.035)及糖尿病(OR=4786;95%CI:1.591—16.709;P=0.033)与终点事件独立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t-PA降低可能是脑梗死发病1年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和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38例,UK组37例,r—SK组39例。分别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50mg、尿激酶150万U、链激酶150万U静脉输入。结果rt—PA组、UK组、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21%、51.35%、69.23%,三者之间疗效比较P〈0.05。3组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UK和r—SK,而r—SK的疗效优于UK。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68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均分为尿激酶组(34例)和阿替普酶组(34例)。检测24h动态心电图,分析计算窦性心率震荡[震荡初始(T0)、震荡斜率(TS)]。统计临床溶栓再通率及再通时间、胸痛症状缓解率以及终点事件。结果:与尿激酶组比较,阿替普酶组再通率(52.9%比73.5%)、胸痛症状缓解率(55.9%比82.4%)及TS[(5.50±2.11)ms/RR比(8.69±3.82)ms/RR]均显著升高,T0[(2.34±0.28)%比(0.75±0.04)%]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尿激酶溶栓再通亚组比较,阿替普酶溶栓再通亚组溶栓再通时间[(183.1±62.9)min比(120.6±54.8)min]显著减少、T0[(1.16±0.13)%比(0.32±0.06)%]显著降低,TS[(8.42±2.93)ms/RR比(12.13±4.65)ms/RR]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尿激酶明显,能有效改善窦性心率震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50rag和10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差别。方法入选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50mg组35例,100mg组43例。两组患者都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等药物,分别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和100mg。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冠状动脉开通率(根据临床判定),发病30d左室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冠状动脉开通率50mg组为77.1%(27例),100mg组为81.4%(35例);30d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8.7±7.2)%,(50.0±7.6)%;30d病死率分别为5.7%(2例),4.7%(2例),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0mg和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40例,实验组20例,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照组20例行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取股静脉血,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纤维蛋白肽A(FPA)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的t—PA含量在术后即刻均降低,术后24h实验组的较术后即刻有明显恢复(P〈0.05),且较对照组的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33.30±3.20)ng/ml,(31.01±0.89)ng/ml。PAI-1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患者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44.33±0.75)ng/ml,(47.86±2.52)ng/ml。FPA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手术前、后t—PA、PAI-1、FPA含量的变化.提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糖尿病足治疗有效,可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预防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7例),两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口服。观察两组治疗的血管再通率,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AMI、恶性心律失常、肺水肿等)的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60.3%:74.5%,P〈0.05),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0d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总量50mR及rt-PA总量100mg四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1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者随机分为4组:UK组(A组)35例、SK组(B组)32例、rt—PA总量50mg组(C组)32例和rt—PA总量100mg组(D组)33例,观察各组溶检后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30天内再次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组血管再通率最高,达81.8%。30天内病死率最低。结论应用rt-PA总量100mg静脉溶栓是治疗STEMI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对病情危重者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入CCU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镇静、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U+0.9%氯化钠溶液15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1次/12h,两组患者均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1例患者于治疗第2d牙龈少许出血,第3d白行消失。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扎格雷钠治疗。采用NIHSS及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t-PA组治疗后7 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rt-PA组90 d mRS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I患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肺栓塞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rt-PA组28例、UK组27例及对照组29例,rt-PA组采用小剂量rt-PA联合抗凝治疗,UK组采用尿激酶(UK)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及死亡情况。结果①rt-PA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与UK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5)。rt-PA组与UK组住院时间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rt-PA组与UK组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不良反应比较,UK组发生不良反应较rt-PA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组与UK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肺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AMI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尿激酶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尿激酶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22%比27.78%,P<0.05),患者溶栓时间在2h内、3~6h、7~12h的再通率分别为77.78%、60.00%、50.00%,患者溶栓时间开始越早,患者再通率越高(P=0.03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治疗后肌酸激酶[(462.4±103.5) U/L比(621.2±113.5)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5±21.3) U/L比(79.5±20.1) U/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5周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比11.11%)显著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通率高,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病率及起病时血糖、血压、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存在年龄高,血红蛋白含量低,血小板计数少,尿酸高以及既往脑卒中史多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例数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同样获益,且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尿激酶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方法接受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剔除无效和出血病例后共204例。按疗效标准分为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组(15例)和溶栓成功组(189例),用Clauss法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血浆Fg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其与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结果①溶栓前再梗死组低密度脂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再梗死组患者溶栓前血浆Fg为(6.1±0.7)g/L,成功组为(4.1±0.3)g/L;溶栓后24h,再梗死组Fg为(5.2±0.4)g/L,成功组为(3.8±0.5)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5例再梗死患者中,10例再梗死发生于溶栓后12~24h。④溶栓后,再梗死组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较小,并于溶栓后12h开始回升,24h达到最高峰,发生再梗死时的平均如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4.0g/L);成功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约12h左右达最低,此后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血浆如水平增高是尿激酶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