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渗性昏迷是内科急症之一,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可达40%。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样来势凶险,预后较差。其中由颅内动脉瘤出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约40%。由脑血管畸形引起的病死率也达到10%-25%。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同时合并发生,其病死率更高。我们经过积极抢救,获得成功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卒中发生位置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经CT确诊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其中自发出血性卒中134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及QTc间期延长发生率,并对104例患者的自发出血性卒中异常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了统计,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心电图中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脑干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致心电图异常,脑叶出血心电图异常率最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致QTc间期延长,与脑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合并心电图异常。结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易合并脑心综合征,应加强心电图监测及看护。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并发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新颜  李岩 《山东医药》2004,44(11):21-21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达40%,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2000~2001年.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5.
既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研究提示动脉痉挛和再出血是蛛网膜上腔出血后30天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这些研究几乎都没有包括大多数濒死的病人和在来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的病人。因此只有了解所有定义明确的病人后才能准确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与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选择1988年辛辛那提130万人口中发生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规定了出血的诊断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测量方法、神经功能的判定及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所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 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旱行DSA检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6例,对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发现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和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有关,临床上应注意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密切.雌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降低动脉瘤破裂发生率.雌激素还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明确雌激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响和机制,可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及其导致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个成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在体动物模型,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等复杂多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防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相关患者亦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指南。而PCI治疗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治疗1例PCI治疗后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定。方法对61例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同期未采用该治疗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能缓解患者头痛的剧烈程度,缩短头痛、发热、颈强直等的持续时间,减少脑积水,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的发生率。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确切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状态及影像学资料,对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脑血管痉挛(OR 4.028,95%CI 1.532~10.591)、脑积水(OR 18.564,95%CI 1.518~22.698)、血浆渗透压升高(OR 1.072,95%CI 1.003~1.145)和高血糖(OR 1.064,95%CI 1.009~1.085)。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升高(OR 0.917,95%CI 0.086~0.977)。而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和凝血状态参数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无相关性。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加重、合并脑积水、血浆渗透压增高及入院时明显高糖血症,均能高度预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而适当增加平均动脉压,可以减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周云燕  覃焕勇 《内科》2008,3(1):34-3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131例和死亡组39例,对死亡原因作比较分析。结果 死于内科并发症17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再出血18例,继发脑动脉痉挛4例。部分患者同时有2种并发症。结论 内科并发症、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继发脑动脉痉挛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术同时口服或鼻饲中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再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于颅内恶性及血管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罕见,除垂体腺瘤外,其大多数预后不佳。文献中有报导侧脑室脑膜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听神经瘤患者之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报告2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褒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获治疗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吸烟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选择3441例(2418例来自北美,1023例来自欧洲)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3组:目前吸烟者、以往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前两类占90%。北美2418例中,60%为目前吸烟者,...  相似文献   

19.
TCD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CD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动脉血管痉挛,为确定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速进行TCD监测分析,并与7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流速度明显增高,以大脑中动脉增高为主,出血后3天-7天TCD频率每日增加0.5kHZ左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当蛛网膜下腔出血TCD显示脑血流速显著增高时,提示脑血管痉挛发生,当Vm达到160cm/s应推迟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癫痫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癫痫发生率,发作类型,发生时间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AH伴癫痫的发生率为12.7%;均为强直一阵挛发作;病死率为90%,死亡原因主要为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