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阴经充蕴 ,存亡关键《灵枢·本神篇》云 :“五脏六腑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说明阴经为五脏所共藏 ;而“肝藏血 ,脾藏营 ,心藏脉 ,肺藏气 ,肾藏精”又道出五脏所藏阴精的个别特异性。仲景重视阴阳协调认为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非阴盛格阳阳为寒邪所陷 ,则阳盛阴衰、阳为热邪所阻 ,二气必不相接交通故此。 111条太阳中风火劫发汗“两阳相熏灼”后 ,或“阴虚小便难”或“阴阳俱虚竭 ,身体则枯燥” ,强调“小便利者” ,阴液虽伤 ,但未尽亡 ,“其人可治”。2 血濡脏腑 ,营养诸经《灵…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猝心痛”范畴,中医治法颇多,近年运用活血化瘀法治此病者占主导地位,其他治法鲜被运用。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本虚标实”,其本虚为心气虚,多兼阴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而生瘀血痰浊,此时虽有心血瘀阻之症,用活血化瘀法暂可缓解,但往往不久病情又发作,故活血化瘀只是治标之法,仅可在短时间内运用,而补益气阴方为治本之道。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过用久用活血化瘀,易伤人正气而耗阴血,且阴阳互根,心气虚久,未有不致心阴亏耗者。冠心病患者多有气阴两…  相似文献   

3.
恶露不绝勿忘祛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后恶露持续二十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 ,称“恶露不绝”。笔者根据临床多年观察 ,认为产后恶露不绝终属瘀阻胞宫这一标急证。总以祛瘀为要 ,确能事半功倍。恶露不绝之因有虚有实 ,何以演成瘀阻胞宫 ?现浅述如下。   1 气阴不足 ,因虚致瘀 ,遏瘀胞宫 产后阴虚津少 ,血液干涸而瘀滞 ;血精亏损 ,精不化气 ,气随之而虚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气虚无力运血 ,血行缓慢 ,滞而成瘀 ,遏瘀胞宫 ,损伤冲任 ,冲任失养 ,血失统摄 ,则恶露不净。   2 阴虚火炽 ,炼血成瘀 ,瘀蕴胞中 《医林改错》云 :“血受烧炼 ,其血必凝”。产后阴血亏损 ,阴…  相似文献   

4.
试析失眠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失眠一症,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又有升降失常、心肾失交,而致经络失通、心神失养,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阴虚阴时,阴不敛阳,阳亢而发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之壅塞。在心脾血虚的基础上,始肝郁化火,致心肝火旺,后耗伤阴血,见心肾不交,呈现血虚到火热,火热再到阴虚这一演变主线。至于治疗,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调和营卫,即《灵枢.邪客》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则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日久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运血无力,阴虚血行艰涩,血液运行不畅而瘀阻血脉,发为胸痹、中风;瘀阻肌肤,发为血痹;瘀阻水道,发为水肿;瘀阻目巢,发为视瞻昏渺;  相似文献   

6.
周端治疗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端教授认为冠心病(胸痹)的主要病机为胸阳痹阻,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等,标实为血瘀、痰浊、阴寒等,最终致胸阳痹阻,发为胸痹。而气阴两虚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血瘀则贯穿本病始终。治疗用药有以下特点:①辨证论治,病证结合;②活血化瘀,贯穿始终;③温通心阳,宣痹止痛;④宣利气机,助心行血。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机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百万 《陕西中医》2002,23(6):527-529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 (无症状期 )为阴虚 ,中期为气阴两虚 ,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 ,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 ,则脾虚而散精功能失常 ,全身组织失去濡养 ,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 ,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 ,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 ,热伤气耗津 ,津血同源 ,气虚帅血无力。阴虚及阳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不畅 ,血瘀乃生 ,以致并发症丛生 ,故病难复。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绞痛属瘀血阻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心脉瘀阻 ,血运不畅则导致心失所养 ,常可合并发生心悸怔忡等证。其治当以活血化瘀为法。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所创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方 ,专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其方治与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相吻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晓星教授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为多见 ;标实主要为血瘀、气滞 ,其次是痰浊。不论是血瘀、气滞、痰浊 ,还是阴虚、气虚 ,该病主要病机仍为心脉痹阻。张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常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收到良好疗…  相似文献   

9.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扩张咯血为内科急症之一,一般发病急骤,病因复杂。《济生方·吐衄》指出“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气血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丹溪心法》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认为出血由于阳盛阴虚之故。咯血之症,咳或不咳,血自肺系而来,从口中而出,其病机多由气火上逆,经曰:“而血动之由,唯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阳络损伤而血随之上溢所致。气属阳而易动,血属阴宜静。若妄动则为病,“气有余便生大”火性上炎而灼伤肺络迫血妄行是血不循经而上溢,则咯血由此而作。 咯血症之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别。外因因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犯,均易伤津动血。内因多伴为七情过极,五志化火,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火升则血溢。然而亦有气阴两虚,气不摄血者,临床诊断治疗则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泽生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六十余年,对噎膈的诊治很有研究,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病因病理张老认为噎膈的病理变化主要在气、痰、瘀、虚四个字。盖拂郁伤肝则气滞,忧思伤脾则气结,津液不布,聚而生痰,痰气交阻,血行不畅,积而为瘀,阻于食道而成噎膈;另一方面,张老提出:“向日好饮,胃中必有蓄瘀。”多食辛辣刺激之品,或嗜酒过度,胃肠积热,炼津为痰,痰热内蓄,津伤血燥,瘀血停着可成噎膈。日久气血虚衰,多表现为虚证或本虚标实证。据古籍记载,噎膈多由热灼阴伤,津亏火旺所致。张老认为,亦有素体阳虚,浊阴凝聚,通降失司者;亦有火灼阴伤,阴虚及阳者,可  相似文献   

12.
1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现状 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遵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相似文献   

13.
对胸痹虚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威  赵英强 《吉林中医药》2011,(10):934-935
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治则应遵循以补为主,治法选择相应的益气、养阴、温阳、补血,临床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如《内经》认为胸痹虚证与气血亏虚有关。张仲景把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即本虚标实之证。《诸病源候论》阐述胸痹虚证的病机主要是胸阳不振、气血虚弱、心失所养。孙思邈在继承张仲景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胸痹病证的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不但注意了阳虚,同时亦在治疗上又分为阴虚、血虚、气阴两虚及兼有郁热等几个方面。任应秋认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病变,亦首先是在于阳气方面的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治疗上提出"补法",以益气法治疗胸痹虚证。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搏谓之崩。”高士宗日:“若阳加于阴,阴气内虚,不与阳和,阳气搏击,阳气搏于内,则阴虚阳盛,故谓之崩。崩,血下坠也。”盖阴阳二气是相对平衡的,阴虚可以致阳亢;阴虚是本,阳亢是标,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博,故  相似文献   

15.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中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风险因素,其中,冠心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疾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而刘燕池教授对冠心病的发病和诊治有独到见解,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丹溪“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为指导,临证以滋阴法为根本大法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具体思路为分补不同脏腑之阴,通过养阴血、清相火,兼通痰瘀之阻,进而使阴阳调和,胸痹得解。因此,该文就刘燕池教授运用滋阴法治疗冠心病进行了多角度探讨:首先阐述了阴虚易成的机理;其次,从阴虚角度深入分析了胸痹的病程,指出阴虚所致的胸痹分为3个阶段:阴虚火热内生,火热内生炼津为痰,阴虚痰凝血瘀;同时,以脏腑划分层次,阐述了治疗胸痹滋阴药物的选用;最后通过验案举隅对刘燕池教授临证诊治冠心病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从滋阴法角度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证治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有时可累及心包和心内膜 ,其病情轻重不一 ,可迁延日久 ,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该病在中医属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将其治疗总结为七法 ,效果明显。兹陈管见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1 益气养阴复脉适用于气阴两虚 ,血行不畅型。患者素体阴虚或嗜酒吸烟 ,煎灼阴津 ;或由于胸痹、积劳日久等耗气伤阴。《灵枢·本神篇》曰 :“阴虚则无气”。诊见心悸、心慌气短 ,胸闷不适或时见胸部隐隐作痛 ,身疲乏力 ,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 ,稍劳则甚 ,口燥咽干 ;舌红…  相似文献   

17.
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对脏腑阴虚的治疗,极少单纯使用养阴药组方,每在养阴之品中配用补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甘草等.笔者认为,养阴配用补气并非气阴双亏证的气阴双补.盖因人体阴液有赖气之化生资助,且人体之气依靠阴液的滋养,阴虚易致气亏.<灵枢·本神篇>曰:"是故五脏六腑之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笔者特将有关方药归纳为以下六法.  相似文献   

18.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是“阳微阴弦”四字,当细玩味。全文分三层论述,层层深入。1、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寸脉微,或浮取微)为不及,主胸阳(心、肺之阳)不足;阴弦(尺脉弦,或沉取弦)为太过,主阴邪(痰浊、水饮、寒邪)盛。2、阳微是病之本质。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身之血脉;肺朝百脉,宗气贯心脉、行营血。心、肺阳气充足,鼓血畅达,环流不息,阴邪何能乘之?邪之所凑,其气必  相似文献   

19.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20.
胸痹属本虚标实证,且本虚为胸痹发病的基础,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对胸痹的本虚证进行深入认识和正确治疗,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景凤导师认为虚证虽有气、血、阴、阳之分,但以气阴两虚为主,运用自拟方益气养阴,化瘀通络,对气阴两虚型胸痹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