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大体观察、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组织学:肿瘤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并见大片出血、坏死.假乳头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假乳头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大小较一致,胞浆嗜酸或空泡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可见核沟,有轻度异形性,核分裂相1~2 个/HP,可见核固缩.并有脾或腹膜受累.免疫组化:抗胰蛋白(α-1-AT)、抗糜蛋白(α-1-AACT)、神经元特异丙烯醇(NSE)、波形蛋白(VIM)阳性,胰酶等阴性,Ki-67 20%~25%阳性.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一样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结果也无特殊.但坏死更显著,有轻度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有周围组织侵犯,有低度恶性.掌握以上要点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伴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肝穿刺标本诊断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组织学:肿瘤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假乳头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假乳头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较一致,胞质嗜酸或空泡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可见核沟,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α1-AT、α1-ACT、CD56、Syn、CD10β-catenin和cyclin D1(+),hepatocyte和E-cadherin(-)。结论肝穿刺标本可以诊断少见的转移性SPT,免疫组化检测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8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大体观察、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SPTP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38.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或无症状.肿块位于胰尾4例,胰头和胰体各2例.肿块大小3cm×3 cm×2.7 cm~12 cm×11 cm×10 cm.8例均有包膜,切面见囊实性区混合.组织学:肿瘤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假乳头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抗胰蛋白(α-1-AT)、抗糜蛋白(α-1-A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阳性,胰酶等阴性.结论 SPTP好发于年青女性,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α-1-AT、α-1-AACT、VIM阳性,胰酶(-)、Insulin阴性.掌握以上要点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临床随访信息评价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中10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24.7岁(8~50岁)。肿瘤囊实性,镜下1例可见侵犯包膜及神经,1例侵及十二指肠,5例侵及周围胰腺组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11例SPTP中11例vimentin、ACT( ),10例CD10( )、NSE( ),9例Syn( )、AAT( ),8例AE1/AE3、CD56( ),8例S-100、EMA( ),4例ChrA( ),6例PR( ),ER均为(-)。结论SPTP为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组织学具有特征性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源性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研究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胰腺囊实性肿瘤进行临 床分析、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EnVishionF 二步法标记,测定α-1AT、VIM、SYN、NSE、CK、CHA、Insulin、SMA 的 表达。结果:6例 CSTP 患者,年龄14~21岁,平均17. 5岁。女性5例,男性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肿块位于胰尾部 4例,胰头和胰体各1例。肿瘤10cm×9cm×9cm~7cm×5cm×5cm 大小有纤维包膜与胰腺分隔,呈实性及囊性变区。组织学:肿 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细胞间界限清楚,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肿瘤组织广泛出血坏死,可见明显乳头样结构。免疫组 化:α-1AT、VIM 6例阳性,SYN、NSE 3例阳性,CK、CHA 2例阳性,Insulin、SMA 阴性。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发生于年 轻人,多见于女性,男性非常少见,组织学显示实性和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形成假乳头结构为其特征性改变, 这种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肿瘤属于潜在恶性~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对其中4例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多数有包膜.病变呈囊实混合或呈实性肿块.少数病例可见较粗大钙化.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头多见.4例造影病例于动脉相肿物边缘均可见包膜样环状等增强.其中3例动脉相肿瘤内部呈不均匀低增强伴无增强区,静脉相造影剂消退呈明显低增强;1例动脉相肿瘤内部无明显增强,病理示肿瘤组织绝大部分坏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其特征性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杰  钟定荣  崔全才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25-328,i000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2例SPTP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2~44个月。结果12例SPTP占同期胰腺肿瘤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年龄29岁;仅6例有临床症状;其中6例大体呈囊实性,6例呈实性;7例有肉眼可见的完整包膜。镜下11例肿瘤见纤维性包膜;肿瘤由形态相对一致的中等大小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可见核沟;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片状、假乳头状,伴发囊性变,并可见灶性及成片的出血坏死,另见多种其他结构,包括嗜酸性小球、瘤细胞黄瘤样变、间质黏液样变、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的胆固醇性针样结晶,部分有浸润周围胰腺的现象。瘤细胞vimentin、AAT弥漫( ),部分病例Syn、CD56、CD10、AE1/AE3、PR局部( ),CgA均(-);嗜酸性小球PAS( ),且可抗淀粉酶消化;12例术后随访2~44个月,所有患者均术后无瘤生存,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年轻女性,具有多种组织学结构、细胞形态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该肿瘤发展缓慢,生存时间长,但少数可复发、转移,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腺囊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组织学(HE法)、免疫组化(SP法)。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细胞较一致,间质中大量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放射状乳头样生长组成。瘤细胞退变、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常见。免疫组化:4例均表达a-1-抗胰蛋白酶,2例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1例表达肌动蛋白(Actin),1例肿瘤细胞巢中可见嗜铬粒素A(CsA)阳性的细胞簇。2例孕激素受体(PR)和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细胞角蛋白(CK20、CK7)、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突触素(Syn)均阴性。结论:(1)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良性临床病程和较高手术治愈率的一个独特临床病理尖体;(2)胰腺囊实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表现为导管、腺泡和内分泌细胞以及血管瘤样分化,肿瘤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SPT进行大体、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瘤体积较大,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性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Vim、AAT、AACT及PR阳性;EMA、Actin、S-100、ER阴性;1例Syn、NSE阳性;另1例Syn、NSE阴性。结论:SPT是胰腺少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组织起源有争议,可能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SPTP中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10 ~ 57岁,中位年龄23岁.肿瘤切面均为囊实性,肿瘤直径4.5~13.2 cm;光镜下其主要特征为肿瘤由被覆数层上皮细胞的假乳头和囊腔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α-AT、CD10、catenin-β和cyclinD1均(+),13例PR(+),1例ER(+),5例p53(+),5例NSE(+),2例CgA(+),1例CKpan(+);E-cadherin和EMA均(-);Ki-67阳性率均<10%.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9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诊断依据其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胰腺囊实性肿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邓元  张学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85-87,T025
目的 了解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特点,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组织学(HE、PAS法)和免疫组化(SP法)。结果 8例患者7例为女性,年龄19—44岁,平均29.1岁,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10cm,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区混合组成。组织学上,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瘤细胞退变、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常见。免疫组化:8例α1—AT( ),5例vimentin( ),3例NSE( ),2例CK( ),2例CgA( );CEA、actin、S—100、Syn均为(-)。结论 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良性临床病程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70例胰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结果①70例胰腺肿瘤中患者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53.3岁;女性40例(57.1%),男性30例(43.9%);肿瘤位于胰头42例(60.0%),胰体10例(14.3%),胰尾18例(25.7%)。②70例胰腺肿瘤中30例导管腺癌(42.9%),17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4.3%),12例粘液性囊性肿瘤(17.1%),3例浆液性囊腺瘤(4.3%);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5.7%);2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2.9%),1例胰腺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1.4%);1例继发性黑色素瘤(1.4%)。③47例(67.1%)患者有腹胀、腹痛、上腹不适症状,41例(58.5%)有黄疸。④胰腺恶性肿瘤病理分期:病理分期I期27例,II期25例,III期5例,IV期2例。⑤在1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男性患者1例,占5.8%,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预后随访3-36个月,均无转移及复发。⑥在12例粘液性囊性肿瘤中,男性患者4例。结论 70例胰腺肿瘤中导管腺癌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粘液性囊性肿瘤占第3位,其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以年轻女性为主,也可发生于男性,随访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粘液性囊性肿瘤,发生于男性患者并不罕见。发现1例胰腺原发性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属罕见病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团,形态规则,境界清晰,包膜完整,肿块位于胰头和胰颈部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主胰管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2例胰头部肿块内部可见少许静脉血流信号.病理示本组胰腺肿块为囊实性混合成分,但比例不同,可见假乳头结构.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能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岁。多数为无症状偶然发现,以胰体尾部居多。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5例(29. 4%)(伴相关浸润性癌1例,伴高级别异型增生1例,伴低级别异型增生3例),实性-假乳头瘤4例(23. 5%),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2例(11. 8%),浆液性囊腺瘤2例(11. 8%),假性囊肿2例(11. 8%),伴囊性变的导管腺癌及淋巴上皮囊肿各1例(5. 9%)。结论胰腺囊性病变多数为良性,掌握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判断预后及推动胰腺囊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胰腺SP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11~41岁,平均27.6岁;肿瘤直径平均11.8cm(4.5~13cm)。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结构,常伴有出血,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免疫组化3例Vim、NSE均阳性,2例a-ACT、Syn阳性,2例CK灶性阳性;CgA、S-100、EMA均阴性。结论:SPT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约5%~15%的SFT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黄勇  李宏伟  时利萍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0):1108-1108
患者,女,15岁,主因间断性上腹部不适伴后背部放散3个月入院治疗。在外院CT提示胰腺肿瘤,考虑恶性可能性大。B超发现在左季肋部、胰尾部可见实性呈圆形或分叶肿块,边界光滑、壁薄,有略强回声团块。剖腹探查:可见胰尾部肿物,大小约7cm×7cm×10cm,与脾脏粘连紧密,未累及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巨检:暗红色肿物1个,10cm×7cm×7.5cm,包膜完整,切面呈囊实性。镜检:肿瘤组织呈实性和假乳头状排列,在实性和乳头状结构中,实性区富于血管网,瘤细胞环绕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或假乳头结构,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排列,其轴心可见透明、黏液变性。瘤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5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腺尾部,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所有病例胰管、胆管均未见扩张。增强后肿块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无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CT表现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Wolffian管来源的女性附件肿瘤(FATW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恶性FATWO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8岁,B超发现左卵巢实性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大部分呈密集拥挤的小管状,部分为管状裂隙、条索状及筛状结构,瘤细胞均匀一致,核分裂象少见;少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生长,局部乳头密集、融合成片,瘤细胞异型明显,核空泡状,核分裂象约15个/10HPF,伴较多坏死;肿瘤局灶侵及输卵管外膜。免疫组化:vimentin、CD99(+),CK7、CKpan、EMA、p16部分(+);Ki-67阳性指数50%;ER、PR、inhibin-α、WT-1均(-)。结论FATWO是一种来源于中肾管残留的罕见肿瘤,恶性者更为少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胰母细胞瘤CT检查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母细胞瘤的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胰腺母细胞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胰腺体尾部偏后方,肿瘤有包膜、边缘清晰,主要由等密度实性成分构成,增强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散在囊变坏死不强化,肿瘤侵犯脾静脉。组织学可见肿瘤由上皮细胞构成,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CK、CgA和Syn均为阳性。结论胰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腺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成人罕见,在影像学诊断中应与胰腺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