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针刺督脉穴治疗顽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针源于<黄帝内经>九针中的大针和长针,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笔者用粗针刺督脉穴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三棱针挑刺身柱穴治疗痤疮96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月振 《中国针灸》2002,22(7):35-43
本组 96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6 2例 ,女 34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38岁 ,2 0岁以下 42例 ,2 1~ 30岁 45例 ,31岁以上 9例 ;病程最短 35天 ,最长 12年。其中未婚 6 9例 ,已婚 2 7例。取穴 :身柱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 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方法 :病人俯卧位于治疗床上 ,充分暴露身柱穴皮肤 ,施术前 ,医者先在身柱穴上下、左右用手指向穴位中心处推按 ,常规消毒。若病人惧怕疼痛 ,可在穴位局部先用 1%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医者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 ,使其皮肤固定 ,右手持已消毒的三棱针 ,对准身柱穴 ,迅速将其皮肤挑破 ,使之出…  相似文献   

3.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日趋增高,而中风后期肌张力曾高患者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根据中风偏瘫肌张力增高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神经电生理学变化,将临床经验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解剖学知识相结合,提出采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方案,为临床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粗针治疗血管性痴呆ADL-R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粗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运用粗针从身柱穴沿督脉向下平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并与口服吡拉西坦组对照,并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R)评分评价。结果:与治疗前评分组内比较,粗针组在治疗30天、60天及180天回访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治疗30天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0天及180天回访时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在治疗30天、60天及180天回访时组间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粗针和吡拉西坦治疗均有效,粗针治疗优于吡拉西坦。结论:粗针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具有积极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90例住院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粗针体针组、体针组及西药组各30例,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并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评。结果:粗针体针组有效率为86.67%,体针组有效率为66.67%,西药组有效率为56.67%。粗针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P<0.05)及西药组(P<0.01)。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后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粗针体针组优于另两组(P<0.05,P<0.01)。结论: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针药结合治疗组,前者单用巴氯芬治疗,后者在服用巴氯芬的基础上结合抗痉挛针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肌张力的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肌张力分级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天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松解结合夹脊穴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针刀松解四肢部位的肌筋膜触发点,隔日1次,每次更换治疗点,4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71.7%。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Ashworth、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甜 《西部中医药》2003,16(10):5-7
为了解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近10年来文献有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体针、电针、体针配合皮肢针及体针配合头皮针等不同方面分别阐述,可见选取不同的疗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认为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优点。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报道进行综述,指出针灸、推拿、中药及物理疗法在本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建议采取量化指标和设定标准化对照,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丽慧  吴萍 《新中医》2023,55(24):139-14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 Bobath 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 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8 例。治疗过程中,2 组分别剔除 2 例,最终纳入研究各 46 例。对照组给予 Bobath 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头穴丛刺联合 Bobath 技术治疗,2 组均治疗 4 周。比较 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 91.30%,高于对照组 73.91%(P<0.05)。治疗后,2 组 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 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DASH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 组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 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Bobath 技术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洁新 《北京中医药》2012,31(5):360-362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物理康复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Ashworth分级0~4级评定的评分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将89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予火针治疗,两组所选穴位相同,疗程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高于对照组的56.1%(23/41)(P <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等级下降幅度、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优于常规体针治疗,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脑血管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所致,属于中医学“痉证”范畴。临床治疗中应积极改善瘫痪肢体的肌肉痉挛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近年来中医学者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功能状况FMA评分治疗后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都均有效,但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粗针至阳穴平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运用粗针至阳穴平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3例,并设电针治疗35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粗针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0.9%;电针组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7.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至阳穴粗针疗法与电针疗法疗效相当,可作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有效方法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尚无特效疗法。陈振虎教授认为帕金森病病机是阴阳失衡,筋脉失养,形成筋结。治疗宜解结。陈教授以岐黄针疗法治疗本病,强调守神,重视揣穴,主取四肢关节处的腧穴,主用关刺、输刺和合谷刺三种刺法,旨在理筋解结,通行气血,调燮阴阳。其临床经验对治疗帕金森病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平衡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痉针法,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Vmax、Vm和B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Vmax、Vm和BF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在疗效方面较好,且能够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陈志刚 《河南中医》2012,32(12):1679-1680
通过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针刺治疗、电针治疗、联合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针刺时捻转、提插的幅度、频率、作用时间及电针的波形、频率、作用时间也没有相关的研究,故加大此类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