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对应自然界四季: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夏天炎热,昼长夜短,气候干燥,根据中医说法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脏腑为"心"。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心跳加快,加重心的负担,诱发疾病。因此,夏季养生一大关键就是养"心"。但中医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内经》,强调中医学的顺时养生思想。几千年来,在这一本义的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又有所发挥,从顺时养生角度,逐渐推广到临床辨证和用药大法中,从而形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众多理论学说,丰富了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应该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辨证地应用该原则以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相似文献   

3.
<正>据有关史料记载,慈禧很懂得养生,她常通过按摩穴位进行养生保健,护肤美容。每当慈禧出现不适时,都会按摩眼窝、腰窝、腋窝等"养生窝",常常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学中也有相关养生方法,中老年人不妨借鉴宫廷按摩"养生窝"的方法,来达到强身健体延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分析四季养生之夏季养生,认为夏季养生应从夏季季节特点、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膳等方面进行养生保健,以达到未病先防,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依据"春夏养阳"原则,采取夏季养心,长夏养脾胃,夏季饮食调养,冬病夏治等干预措施,并选取穴位敷帖等干预手段可达到治未病之防病、治病的目的。在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寒冷季节易发病等疾病。穴位可选择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膻中、天枢、足三里等。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相似文献   

5.
正"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独具治疗和预防作用的中医膏方~([1]),对体虚者和慢性疾病患者有滋补、养生、防病治病、美容养颜等作用。中医学认为冬季膏方滋补与调和气血、补虚扶弱、疏通经络、抗衰延年、平衡阴阳有密切关系,如《黄帝内经》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欢迎。本文就膏方的组成、加工及养生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凯丽  周丽 《西部医学》2017,48(4):51-52
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开始,也是阳气生发,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时期。中医认为,养生要讲究顺应天时、地利,不同季节遵循不同养生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养生重点是,要注意养护身体阳气,饮食上少酸多甘以养护脾胃。春季又是传染病流行、旧病易复发季节,因此要注意预防疾病。为此,春季养生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三字经":调情志,慎起居,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失眠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常见及多发的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病机多从"阳热亢盛,阴血亏虚,神失其用"而立论,认为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亏,阴阳失衡~([1]),鲜有从阳虚论治者。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阴虚型失眠法当滋阴降火,对阳虚型失眠则当扶阳、护阳、潜阳。但就目前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孙智勇 《开卷有益》2022,(10):60-61
<正>大自然是神奇的,人置身自然,也随自然变化而改变,养生的要义在于调节自身来适应四季的变化,达到养生防病、增寿延年的目的。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机能都会有所减退,中医认为,秋主收,宜养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燥极易伤肺,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阴的关键是要防燥护阴。秋季养生应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疾患。  相似文献   

11.
冬病夏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15-1416
<正>冬病夏治,即人体冬季易发、多发、即发、复发等相关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从而使冬季特发的疾病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1]。本文从冬病夏治的概念及哲理、冬病夏治的理论渊源、冬病夏治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中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崇奉“中和”之道,创建中和医派,倡导治疗目的是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因此要重视自然、社会、气候、食物、水源、情志、劳逸、阴阳、气血津液代谢与人体的关系。将中和观视为中医学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和养生观的核心与精髓:认为身体健康有中和;身体疾病为失中和;主张治疗疾病求中和;养生保健顺中和。  相似文献   

13.
<正>头痛(一)头痛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临床颇为常见,可以出现在西医学的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的疾病中。它既可作为主症出现,也可以作为兼症而见于其他疾病中。本文所介绍的主要是内科疾病所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的头痛、神经官能症、部分颅内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所致的头痛等。这些疾病的头痛,在临床治疗中,均可以参考本文所介的中医辨治方法进行。中医学对头痛这一症状的发生,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是"清阳之府"。因为人体的12条经脉中,属于阳的手三阳  相似文献   

14.
持"柴胡劫肝阴"论者认为,柴胡升散动阳,有劫耗阴液之弊,温热病阴虚水亏尤忌;否"柴胡劫肝阴"论者认为,柴胡本无温燥之性,具解热、疏郁之功;还有学者认为,南北柴胡不同导致其功用认识不同,及柴胡非指单药而为柴胡汤剂等。柴胡临床使用,需注意不同功效取效剂量有异,适当炮制和配伍等方法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综合古今研究认为: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是代表人体自身、人体与其所在环境间矛盾与统一关系的符号。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医学的阴阳对立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生命,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诊察疾病、辨识病证,探求养生方法论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期,天地气交,阳长阴消达到顶点,人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自然界阳热之势调补身体。该文从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精神舒畅、劳作有度、房事和合等方面,结合夏季的特点,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探讨中医夏季养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逢人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该民间养生谚语中讲到了"淡泊宁静"是"留春术"。中医学认为,"神"是身体健康与生命的根本,"神"若散,则身体就会受到影响,而"淡泊宁静"正是"守神""养神"的一种方法。淡泊宁静的思想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学养生专家们认为,精神上的波动容易劳心劳神,导致健康受损,只  相似文献   

18.
<正>夏季来临,大街上光脚穿凉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可医学专家却提醒年轻人切勿着急秀美脚,老话"寒从脚起"并不是空穴来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程飞医生说,"寒头暖足"是历代医家养生所遵循的准则。头为阳,足为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皆冲于头,所以头最怕热;而双足紧贴地表,为诸阴之会,百脉皆远离足,所以足最怕冷,最易受寒邪侵袭。从  相似文献   

19.
<正>处暑过后,秋天姗姗走来。根据气候划分,平均气温在10~22℃时为秋季,我国很少有在立秋节气就进入秋季地区。因夏季漫长,立秋后高温天气习惯上称之为"秋老虎",所以不少年份就有"立秋处暑上蒸下煮"感觉。立秋后,气候从"湿"向"燥"逐渐转化,秋初常常湿邪燥邪合并伤人,故而可导致人体一些疾病发生或旧病复发,应引起关注。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最多的名词。干燥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医学中“五味”的概念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五味与神的产生,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摄生有极密切关系。它不仅存在于食物、药物中,而且存在于人体内,构成人体生命的内环境,维持五脏正常活动。它的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疾病的产生。通过药物五味的调整,可以治疗疾病。通过食物五味能够调摄养生。着重强调了五味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