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病人共放置支架42枚,其中椎-基底动脉结合部4枚,基底动脉37枚,未见颅内出血发生;Winspan支架24枚,APPOLO等球扩支架13枚;发生不良血管事件3例,其中手术距发病时间<2周1例,>2周2例,WINSPAN治疗1例,APPOLO治疗2例,发生时间于术后48h内2例,>48h1例。结论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分清患者的发病机制,掌握合适的治疗时机,根据病变血管的部位、长度、分支状况及血管通路选择合适的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冉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Ptagl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 在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术后ISR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我院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5例,对其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D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有65处椎基底动脉狭窄,共置入支架65枚,术中1例出现后循环急性梗死,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技术成功率98.18%(54/55),血管术前狭窄(74.24±12.90)%降至术后(2.69±5.30)%( P<0.05),术后残余狭窄≤20%。平均随访时间为(24.16±13.94)个月(3个月-4年),CDI随访25例,CTA随访23例,DSA随访7例。共12例患者13处支架(13/65,20%)出现血管直径缩短≥50%的ISR。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致ISR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 )分别为7.59,6.70。结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是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  相似文献   

7.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 回顾和分析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工作.结果 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38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置入3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7.37%;术中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术后2例手术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全部病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应用.方法 在中西药结合治疗基础上,对临床诊断分水岭脑梗死1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25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0.8 %降至10%~20%(P<0.01).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采用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和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6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2·8%降至6%(P<0·01)。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10min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术中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接触性溶栓,25min后血栓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非常差。接受正规内科治疗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仍然较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性地采用支架置入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我们回顾了有关基底动脉狭窄和支架置入治疗的文献,旨在对其适应证的选择、技术要点、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综述,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5月—2013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无症状性颈内动脉C1段狭窄患者92例的资料,其中中度狭窄49例和重度狭窄43例(支架置入31例),评估纳入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支架置入后3个月Mo C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1)重度狭窄组Mo CA评分低于中度狭窄组[(22.6±2.9)分比(27.4±2.3)分,P0.01],Mo CA评分26分的患者占83.7%(36/43),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的22.4%(1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重度狭窄组中,术前Mo CA评分支架治疗组[(22.9±3.0)分]与未置入支架组[(21.9±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支架治疗组Mo CA评分[(25.4±2.7)分]明显高于未行支架治疗组[(22.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治疗后Mo CA评分26分者的比例(48.4%,15/31)明显低于未置入支架者(83.3%,10/12,P=0.037)。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可造成认知功能减退,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1月,51例接受Gateway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37例、Enterprise支架8例、Solitaire支架5例、Neuroform支架1例)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技术成功率为100%。基底动脉病变部位的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术前的74(50~95)%下降至术后的26(0~48)%。4例(7.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缺血症状,MRI检查提示桥脑新发梗死,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引发的缺血事件。积极治疗后2例术后1个月症状缓解,2例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②51例患者中有49%的狭窄部位在基底动脉下段,33.3%在中段,17.6%在上段。基底动脉上段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缺血并发症率高于基底动脉中下段(22.2%比4.8%),但因例数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5,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但穿支动脉缺血事件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以基底动脉上段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桥脑旁正中梗死与桥脑深部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51例桥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桥脑旁正中梗死及桥脑深部梗死,对两组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基底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桥脑旁正中梗死为34例,桥脑深部梗死17例。桥脑旁正中梗死中16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47.05%),桥脑深部梗死中7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41.17%),两组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危险因素比较发现桥脑旁正中梗死合并糖尿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2%vs5.88%,P<0.05)。结论无论是桥脑旁正中梗死还是桥脑深部梗死都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糖尿病可能是桥脑旁正中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共137例.根据1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详细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他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结果转归良好组108例,转归不良组29例.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2.71±0.22)分比(7.10±0.59)分,t=6.99,P<0.01]和总胆固醇水平[(4.29±0.10)mmol/L比(4.76±0.17)mmol/L,t=2.21,P=0.03]低于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组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的患者发病比例高于转归不良组[76(70.4%)比5(17.2%),χ2=26.70,P<0.01],而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比例低于转归不良组[4(3.7%)比7(24.1%),P=0.002].二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及基底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是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OR=1.658,95%CI:1.327~2.071;P=0.000和OR=2.071,95%CI:1.159~3.701;P=0.014).结论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是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愈严重,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并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6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起病及进展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病变的分型、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狭窄病变Mori分型A型4例,B型2例.狭窄病变术前残余管腔直径(0.15±0.05)mm,狭窄程度平均(93±3)%.采用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后,狭窄病变残余管腔直径(1.03±0.21)mm,残余狭窄程度平均(50±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9、11.74,均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穿支脑梗死事件,经康复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临床随访11~2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5例,mRS评分3分1例.结论 对于伴有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应积极进行干预,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中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