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d-50周,平均6.5周。Fielding—Hawkins临床分型,Ⅰ型17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1例)、Ⅱ型12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寰椎后弓缺如各1例)、Ⅲ型3例。对牵引后能复位、无神经症状、未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且不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2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6例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平均32个月。保守治疗成功26例,斜颈全部消失,冠状位上两侧块保持对称,旋转及伸屈运动恢复正常。手术治疗的6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原有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4例斜颈消失,2例斜颈未继续进展。结论 对大多数患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而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Magerl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易造成寰枢椎失稳,并可导致高位颈髓慢性压迫,逐渐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恢复寰枢椎稳定性。C1-2经关节螺钉技术(Magerl技术)由于其显著的生物力学优势及更好的术后骨性融合率而成为治疗的首选。我科自2003年5月-2005年11月,采用Magerl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失稳患者1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郭孝军  曾广军  汪元成  尹青山  文汉林  徐卫国 《骨科》2013,4(3):137-138,153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2年3月采取颅骨牵引、手法牵引及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固定,随访6.0个月~7年,平均16.4个月,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愈合,颈部活动基本正常。结论对于新鲜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可通过先牵引复位配合术中手法牵引,尽量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儿特发性寰枢椎半脱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评价X线平片、CT、MRI等检查在诊疗及康复过程的意义。方法:1991年2月~2000年3月问本院收治的286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病儿,仅作x线平片检查者212例,另74例因为各种原因还作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儿均给予颈托牵引治疗,其中16例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治疗。结果:平均住院12d,大部分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牵引1周巩固疗效。随访2~3年,11例有1~2次反复发生,及早牵引自愈。结论:分析发现195例患儿在颈托牵引治疗前后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好转关系密切,因而对该病病因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客观新线索。及早治疗见效快,颈托牵引治疗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颈椎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成像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原因使其在康复评价中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结果随访5~24个月,脱位纠正,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颈部不稳感消失,按照JOA评分法,术前平均为8.3分,术后平均为14.6分。结论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术后无需坚强的外固定,具有操作技术难度小、手术风险低、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评价X线平片、CT、MRI等检查在诊疗及康复过程的意义.方法:1991年2月~2000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286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病儿,仅作X线平片检查者212例,另74例因为各种原因还作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儿均给予颈托牵引治疗,其中16例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治疗.结果:平均住院12d,大部分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牵引1周巩固疗效.随访2~3年,11例有1~2次反复发生,及早牵引自愈.结论:分析发现195例患儿在颈托牵引治疗前后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好转关系密切,因而对该病病因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客观新线索.及早治疗见效快,颈托牵引治疗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颈椎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成像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原因使其在康复评价中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后路钛缆固定治疗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讨论小儿齿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例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儿行后路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8例患儿植骨全部融合,3例遗留颈部僵硬感,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颈后路钛缆固定操作简便安全,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为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寰枢椎脱位与不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性或潜在危害性大,外科治疗较为复杂和棘手。近些年来,随着对颅颈交界区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的出现与应用,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疗效逐步提高。本文就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原则、治疗指征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文献综述。1 病因、病理与分类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和病理性3大类。先天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最常见的原因为齿突畸形,包括齿突缺如、齿突发育不全和齿突分离3种类型。在寰枕融合或KlipperFeil综合征或颅底凹陷患者,寰枢…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APOFIX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枢椎齿突骨折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尤其是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发生率约占颈椎伤病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10%。因其解剖结构特殊,此类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常可导致急性或延迟性颈部脊髓的压迫并危及生命。我们采用 APOFIX系统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 10例,为齿突骨折患者提供了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8年3月~2007年6月收治2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确诊时间平均4.1个月.入院后予颅骨牵引,完全复位者行头颈胸石膏固定2个月.部分复位及复位后再脱位的行后路寰枢椎复位融合术.脱位无明显改善的行前路下颌下入路松解粘连后后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Ⅰ型脱位5例中4例牵引复位其中1例再脱位;1例不能复位.Ⅱ型14例中9例牵引复位,其中6例再脱位;5例不能复位.Ⅲ型4例中1例牵引复位后再脱位;3例不能复位.随访显示23例斜颈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患儿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结论 大部分陈旧性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复位融合寰枢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 对自2007-09-2013-09诊治的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36例,均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35例获得随访4~3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JOA评分(9.0±1.5)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6±0.8)分(P<0.05),末次随访为(15.8±0.6)分.术前延髓脊髓角115°~125°(119±8)°,术后延髓脊髓角126°~140°(133±8.3)°(P<0.05),末次随访延髓脊髓角未见明显改变.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术后死亡.其余X线片、CT复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复位满意,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Traumatic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out fracture of the odontoi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 A Wong  R P Mack  T K Craigmile 《Spine》1991,16(5):587-589
Four cases of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out fracture of the odontoid have now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surviving significant trauma. Experience with these cases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survival and minimal or no long-term neurologic effects. 2. Reduction of the dislocation by traction is possible and has no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but marked instability can be present. Close medical supervision and frequent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is mandatory. During reduction, the weight and angle of traction applied is changed in each phase of reduction (distraction, realignment, release). After reduction, physician-controlled, gentle flexion-extension radiographs are used to assess stability. 3. Traction should be started with light weights, care being taken to avoid overdistraction. A maximum of 15 lb traction was required for reduction in the present case. 4. Posterior surgical fusion is usually necessary because of residual instability and/or incomplete reduction, as demonstrated by postreduction supervised, gentle flexion-extension radiographs and/or CT scan. 5. There may be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who can be treated by immobilization alone if a completely stable, anatomic reduction is obtained with traction.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