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1990~2000年11年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应用流行病学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今后控制该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疫情和病人登记表资料及人、畜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病率1990~1996年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在济南、淄博、潍坊和滨州四个市地交界的贫困地区成片状流行,病人病情重,症状典型,儿童和老年人患病增多,全年都有发病。流行菌型为羊种3型。男女病人性别比为2.62∶1,以30~5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68.90%;发病时间集中在2~5月份,占63.27%。结论山东省布鲁氏菌病优势菌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羊1型转为90年代的羊3型;人间疫情与畜间疫情呈正相关关系;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免疫"措施不落实,是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999~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和1999~2008年年度疫情汇编。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扶风县1999~2008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1999~2008年间全县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13例,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39.02/10万,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县15个乡镇,以召公镇发病为最多(占20.05%);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人数的58.7%;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为3:1;在总发病人数中农民占84.6%,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5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7.16%。结论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应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1997~200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流行特征:全省累计发病4 412例,死亡42例;平均发病率为1.314/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0.95%.除甘孜、阿坝2州外,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雅安市(7.982/10万),乐山市(4.762/10万),宜宾市(3.761/10万),眉山市(2.867/10万),绵阳市(2.322/10万),凉山州(2.262/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开始逐渐增多,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开始下降,11~12月为最低水平.发病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为85岁,其中15~39岁组占发病数的69.73%.男性占66.70%,农民占82.2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肝不同流行特征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甲肝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90-2005年甲肝疫情资料及相关因素,比较甲肝流行年和非流行年的发病率水平和流行特征。结果在1990-1994年甲肝发病流行年,甲肝年平均发病率为59.85/10万,高发季节为秋冬季节,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15岁儿童少年发病为主;在1995-2005年甲肝发病非流行年,年平均发病率为4.26/10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0-50岁成人发病为主。结论加强甲肝疫苗的常规免疫,做好人群甲肝抗体监测及疫情监测,控制甲肝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三明市1990—2011年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资料。结果 1990—2011年三明市累计报告乙肝病例32 390例,年均发病率56.51/10万;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特征;15~44岁青壮年占报告病例数的76.9%,发病年龄逐年后移;发病率以20~24岁最高,达102.82/10万;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2.87∶1;发病以农民、工人和干部职员居前3位,共占61.6%。结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普及乙肝预防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等综合措施,是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本县的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呈散发状态。1988年8~9月间,在局部地区曾发生暴发流行。暴露人群619人,发病43人,罹患率为7.0%,发病率为2,151.1/10万,死亡1人,病死率为2.3%;病例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大队(63.8%)。患者均为青壮年:15~20岁23人占53.5%,21~25岁14人占32.6%,26岁以上6人占14.0%。最早病例于8月28日发生,此后,每日1例,9月2日起,病例增多,平均每日5例,5日达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我省流行范围广泛,发病人数多,流行菌群、疫源地分布及传染源构成均较复杂,是我省主要传染病之一[‘j,近年来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概况介绍于下。一、人间疫情监测工.流行概况:我省从1956年首次确诊钩体病后,疫区不断扩大,疫情上升,流行呈波浪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闽南沿海平原地区发生多起特大洪水型钩体病流行,以1972~1973年发病率最高,达10/10万~16/10万,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明显下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疫情又有所回升,主要是闽西、闽北山地稻田型及雨水型流行。近几年疫情趋于稳…  相似文献   

8.
一起麻疹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0年 9月 2 3日至 2 0 0 0年 11月19日 ,荥阳市豫龙镇赵家垌村发生了麻疹爆发流行 ,该村位于荥阳市城区东南部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该村有 130 0多人口 ,0~ 15岁儿童 12 5人 ,此次麻疹爆发流行历时 47天 ,共发病5 2人 ,集中在 5 - 6岁儿童 ,发病率 8.0 5 / 10万 ,罹患率 41.60 %。1 流行病学调查1.1 时间分布 该村麻疹爆发流行集中在 10月中旬、下旬及 11月上旬共 41例 ,占病例总数的 78.85 %。1.2 年龄、性别分布 本次爆发流行发病最小年龄为 1.3岁 ,最大年龄为 15岁 ,7岁以下儿童为 38人 ,占发病总数的 73.0 8% ,8岁至 15…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龙泉驿区历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及易感人群,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在龙泉驿的流行,调整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龙泉驿区1999-2009年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龙泉驿区1999-2009年累计确诊麻疹病例169例,年平均发病率2.92/10万,无死亡病例,3~7月龄是麻疹高发季节;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60.36%,以散居儿童及学生为主;近年来麻疹发病年龄趋势向0~1岁和15岁以上人群组发展,2个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人数的44.98%;病例中流动人口占44.37%、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清楚占68.64%。结论龙泉驿区麻疹发病年龄分布已逐步呈现"双向移位"现象。强化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而实现控制麻疹疫情暴发的重要策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控制乃至消灭麻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赣榆县麻疹暴发流行的流行特征,对疫情控制措施做出科学评价。[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病学方法对麻疹暴发疫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病人lgM抗体,对8月龄至15岁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结果]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13日共报告麻疹病例278例,罹患率达24.9/10万,2009年1~2月为发病高峰,全县18个镇均有发现,分布广泛,呈现散发和局部暴发,﹤8月龄婴儿发病占20.14%为最高,满8个月龄以上人群病例中无免疫史占70.39%,免疫史不详者占7.82%,全县启动麻疹强化免疫应急机制,应种人数203071人,实种200793人,接种率为98.88%,未发现异常反应者,2009年4月13~10月未再发生麻疹病例。[结论]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同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同时建议,加强基层卫生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训,加强镇卫生院防保所及村卫生室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恙虫病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立克次体感染。肥城市从有疫情资料记载以来未发生过恙虫病 ,本期暴发在疫情史上尚属首次。 2 0 0 0年 9月上旬肥城市安庄镇赵颜子村发生首例患者 ,相继朱颜子、蔡颜子、红庙村陆续出现大批患者 ,形成局部暴发点 ,疫情延续近 2个月 ,10月底疫情终止 ,共累计发病 65例 ,死亡 2例。1 流行特征1 1 从地理位置看 ,4个村均位于涝凹、沼泽区 ,地处古河道沿地 ,发病分布情况见表 1。表 1 发病地区分布发病地 (村 )总人口数发病人数发病率 / %赵颜子 82 3 2 1 2 55朱颜子 40 91 2 2 93红庙 1 0 4 1 2 3 2 2 1蔡颜子 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正阳县陡沟镇一起水痘暴发的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措施尽快扑灭疫情。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次水痘暴发流行共发生124例水痘病人,罹患率14.3%;流行高峰在11月15日~19日,发病109例,占87.9%;病例以7岁~10岁学生为多,共93例,占75%。主要在一、二、三、四年级发病,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5%;124例病人均未注射过水痘疫苗。结论免疫空白和疫情报告不及时是该次流行的原因。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广泛开展预防接种是控制水痘疫情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 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余姚市水痘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控制水痘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余姚市2010—2016年水痘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水痘发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10—2016年余姚市共报告水痘病例7 007例,报告发病率为99.1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共报告水痘病例4 249例(60.64%);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有水痘病例报告,丈亭镇报告发病率最高(194.99/10万);65岁各年龄组均有水痘病例报告,5~9岁组发病率最高(873.97/10万)。836例15岁水痘突破病例中,水痘疫苗接种年限≥3年者占81.58%。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7起,均发生在小学,涉及患者157例,罹患率为0.48%~6.23%。结论小学生是水痘发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学校晨检、消毒和预防接种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5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0.08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7.15%(156/179)。年龄分布以15~60岁为主,占86.59%(155/179),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25∶1(124/55)。病例主要分布在旌德县(57例)、歙县(52例)及黄山区(15例)。2005-2009年共检测出177株毒株,其中黄疸出血群占93.22%(165/177)。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64%(122/2 162),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03%(83/122),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4.55%(1 779/2 104),带菌率为8.94%(159/1 779)。结论安徽省钩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钩体病流行血清群正在改变,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佛山市南海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开展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南海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2 208例,年发病率为83.54/10万,死亡1例。疫情持续183 d,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9―10月,共发病2 095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4.88%;疫情波及全区7个镇(街)的250个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989例)、大沥镇(669例)和里水镇(335例),3个镇(街)发病数占全区总发病数的90.35%(1 195/2 208)。男性1 026例,发病率为71.12/10万,女性1 182例,发病率为98.47/10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1)。病例年龄以20~49岁为主,共1 222例,占病例总数的55.34%;发病率则以≥70岁年龄组最高,为241.60/10万。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占17.30%)、商业服务(占16.62%)、工人(占11.91%)、离退休人员(占11.59%)和农民(占11.46%)为主。结论 2014年南海区登革热疫情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散发与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