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学文献尚无高脂血症 (HLP)及其并发症的病名 ,但有其相关的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凡治消疸、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论》谓 :“人有肥 ,有膏 ,有肉”并有“膏人”、“肉人”、“脂人”之论 ,张志聪补注曰 :“中焦之气 ,蒸津液化 ,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 ,余于内则膏脂丰满。”宋·方贤指出 :“风痱者 ,身无疼痛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 ,言微有知 ,甚则不能言 ;风懿者一旦奄忽不知人事 ,痰涎上迷心窍 ,咽中窒塞 ,忽然舌强不语 ,牙关不开 ,手足拘挛。”皆为对高脂血症和脑…  相似文献   

2.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1《医经溯洄集》论中风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余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只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引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不遂;风痱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指病因,即外受风邪而言;非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风病(卒中)。而现今之中风病,在《内经》中有不同称谓。检阅《内经》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并参以历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对中风病的有关论述认为,中风病昏迷期有“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击仆”等名称;中风病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名称;而中风病言语障碍有“瘖(喑)”和既有偏枯,又有言语障碍及神志障碍之中风病中脏腑之“痱”等称谓。  相似文献   

5.
一、痹证的概念: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对痹证进行过论述。如《素问·痹论篇》,对痹的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都进行过系统的讨论。后世医家对痹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囿于各执已见,也产生了不少混乱。如东汉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将其称为“历节病”而与中风合篇,他认为中风、历节两种病都与风有关。唐·孙思邈却干脆将其列入中风项内,他在《千·金方》中说:“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与五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根据高脂血症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痰浊”、“血瘀”的范畴。中医对脂质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津液学说和膏脂学说。《灵枢·卫气失常》曰:“人有膏、有脂、有肉”。《礼记·内则》云:“脂,膏以膏之。”《说文解字注》说:“膏,肥也”;孔颖达疏: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1]。中医传统医学并无高脂血症之病名记载。但在“胸痛”、“胸痹”、“心痛”、“卒中”、“眩晕”、“痰浊”、“湿阻”及“血瘀”中有相类似的论述, 且对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认识。如《素问·通平虚实论》曰: 凡治消痹, 仆击, 偏枯痿厥, 气满发逆, 甘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其意为象消渴、卒中、半身不逆等症多是一些体质肥胖, 嗜食膏粱厚味所引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高血脂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因为脂质摄取过多即嗜食膏…  相似文献   

8.
世代纪这组同义词都表示大段时间 ,但来源不同 ,互有交叉。世 ,《说文解字》曰 :“三十年为一世。”如《论语·子路》曰 :“子曰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此“世”即三十年。古代男子三十而娶 ,娶妻后又产生一代人 ,所以把父子相继也叫做一世。《灵枢·玉版论要》曰 :“故圣人弗使己成 ,而明为良方 ,著之竹帛 ,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后世”、“十世”即后代、十代。国家的君主则以君位相承论世。《左传·宣公三年》曰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这是说据占卜周传世三十 ,享年七百 ,其…  相似文献   

9.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0.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都有详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如下。1病名中风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如“偏枯”、“薄厥”、“大厥”、“卒中”、“晕厥”等。《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祖国医学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言蹇语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本文着重从中风的内因——七情、脏腑、瘀血,痰饮,体质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中风病因的源流中风在《内经》中称为偏枯,偏风,大厥,愈厥。《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对半身不遂及左瘫右痪等病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如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身内居荣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九宫八风篇有其有之虚,而偏中于风邪,则为击扑偏枯矣。张机在他的金匮要略中说:“夫风之  相似文献   

13.
1肾虚气弱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病理基础1.1 中风病以肾虚立论的学术渊源 早在《内经》中就已认识到肾虚与中风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真元亏虚是外风侵袭的内在基础。《素问·脉解篇》指出,“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灵枢·刺节真邪》亦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以上两段经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 ,中风属危急重症 ,研究者颇多 ,见仁见智 ,或主外风 ,或主内风 ,论治必言熄风 ,殊不知中风既成多无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 ,积三十余年临床经验 ,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 ,对此新思想探讨如下。1 中风发病源于风 ,中风既成则无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历代经典中虽无与之相对应的病名 ,但现代多数中医学者均认同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痰浊的形成与脾虚失运密切相关 ,本文试就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作一理论上的探讨。1 膏脂与血脂中医古籍中虽无“血脂”之名称 ,亦无“高脂血症”之病名 ,但不乏与之相关的论述。《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内渗于骨空 ,补益脑髓 ,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论》云 :“人有脂、有膏、有肉。”并根据人的形体不同而分“脂人”、“膏人”“肉人” ,其云 …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17.
1脑血栓的病因病机古籍无脑血栓之病名,但据其有头晕目眩、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应归属于“中风”、“卒中”范畴。中风有太阳经中风与真中、类中等不同,是百病之首,诸多名家名作都将其列为首篇,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如《千金》云: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勿不知人;四曰风痹,谓痹类风。说明中脏、中腑、中血脉各不相同,病程的各阶段亦不相同。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即《素问》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是矣。”丹溪曰:“西北方气寒肃…  相似文献   

18.
风痱小议     
北京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中有风痱一条,释义为“痱”与“废”同义,指中风后出现偏瘫。①另,《实用方剂手册》一书中的地黄饮子所主治的暗痱证的“痱”指中风后出现的偏瘫。②我们在温习有关中医原著中,觉得上述释义不够准确,混淆了偏枯与痱的区别。偏枯和痱都属于中风病类。《内经》论述偏枯之症可散见不少篇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思是说“汗出偏于半身,则往往可以发展为半身不遂。”③《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疸  相似文献   

19.
徐疾和提插作为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现就管见所及 ,试述如下。1 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法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对此《内经》中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中《灵枢·小针解》曰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指出针在体内进出提插的快慢。《素问·针解》篇曰 :“徐而疾则实者 ,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 ,疾出针而徐按之。”此指出针的徐疾和扪按针眼的快慢。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论述道 :“盖徐疾二字 ,一解作缓急之意 ,一解…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