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按传统方法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 731例纳入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l2月转运的危重患者2 05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对院内转运评估准备、途中监护及应急处理、交接3个流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失效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转运流程。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时间缩短,接收科室满意度从75%提高到98%,患者满意度从63%提高到96%。结论采用HFMEA方法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增加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转运的136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转运的148例急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转运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可有效解决转运的监护难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提示单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急诊危重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运用科室自制的转运风险提示单,转运风险提示单按颜色划分高危、中危、低危三个风险等级,不同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比较运用转运风险提示单前后的区别。结果: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转运风险提示单,严格按照风险等级管理方法转运危重患者,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加强危重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节思维管理理念在麻醉科手术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86例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转运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转运方式的基础上应用细节思维管理理念。比较2组的转运时间、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接收科室满意度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转运时间和总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接收科室各方面满意率及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麻醉科手术患者转运期间应用细节思维管理理念,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接收科室满意度和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26-2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7月行院内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153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进行;将2010年8月~2011年1月同类患者142例设为实验组,采取院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和转运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而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死亡。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转运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和转运病死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进一步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JCI标准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本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转运方法,观察组则运用JCI标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纠纷例数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运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转运可以保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用仪器放置架)联合信息管理方案(电子转运核查单、电子转运交接单、时间腕带等)进行转运的44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总时间为(15.77±4.76)min,对照组总时间为(17.1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2%,低于对照组的17.4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为9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尤其是转运准备时间,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董优清 《全科护理》2013,(34):3211-3212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在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风险中的效果.[方法]将365例神经外科住院危重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实施转运,对照组则采用神经外科常规转运,观察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院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转送科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NICU应用临床路径实施转运可降低危重病人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09例急危重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选取2015年759例急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建立院内安全转运路径,根据路径流程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人员选择、转运物品准备、家属与接收科室沟通,转运途中严密监测、加强沟通,转运后详细交接记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从而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同时也提高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管理,试验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转运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接收科室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降低转运风险,保证生命安全,提高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4月30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5月1日~7月31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进行评估病情,并转运。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4%降低到实施后的0.97%(P=0.030);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5.19%提高到实施后的94.17%(P=0.042),接受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25%提高到实施后的93.20%(P=0.008)。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客观、准确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病情,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科室间合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在病房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77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将2019年1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77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质量。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病房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转运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标准分级管理指导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临床不良事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6月至9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病人20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转运方法;2017年6月至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209例为观察组,观察组通过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标准分级管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为各级患者制定转运人员及物品管理,优化转运流程。评价实施危重病人转运方案后,两组转运平均时间、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可以降低转运时间,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