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析穴位按摩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遵循病人自愿原则,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住院病人270例,根据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B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训练,试验A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治疗,试验B组在试验A组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观察3组病人患侧肢体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肿胀、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B组病人患侧下肢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肿胀、下肢DVT发生例数均低于试验A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B组病人患侧下肢股静脉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高于试验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以有效预防偏瘫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气压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10 d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压治疗组患者经气压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气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4.
【】 目的 评价采用双下肢气压泵治疗和常规护理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与采用单一常规护理方式对预防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差别。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每2小时给予患者翻身拍背,卧床期间抬高患肢20-30°,正确摆放双下肢功能位;康复师每日采用电疗,协助按摩患者双下肢及被动活动各关节。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应用气压治疗泵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压力为40mmhg,时间为30min。分别在住院第1日、第7日、第14日评估两组患者的双下肢状况,采用自制评分表评分,分为6个症状,每个症状按严重程度给予0、1、2分,总分为0-12分。具体如下:皮温升高(无、温热、烫);皮肤变化(无、红、青紫或苍白);肿胀(无、轻中度、重度);疼痛(无、轻中度、重度);浅静脉扩张(无、局限、弥漫);发热(无、37.5-38℃、38℃以上),出现以上任一症状者需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进一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17±7.5岁,实验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87±3.5岁。住院第1日对照组患者得分为2.23±1.98;实验组1.8±1.70;两组患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第7日对照组患者得分为2.33±1.78;实验组1.47±1.48;两组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第14日对照组患者得分为2.80±2.07;实验组1.40±1.45;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日内对照组患者出现症状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8人,发生率为26.67%;实验组为2人,发生率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采用气压泵治疗与常规护理相结合的方式能更有效地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3例。除对症治疗外,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发病后10 d,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积极预防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按摸球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原发病对症治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试验B组在试验A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比3组疗效、治疗前后上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测评]、上肢运动功能[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结果3组治疗前FMA、ADL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B组总有效率、FM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及试验A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试验A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可缓解患者上肢疼痛及水肿,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气压治疗仪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予传统常规护理;治疗组53例,除传统常规护理外加用气压治疗仪.观察对两组患者下肢神经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 治疗组53例中仅2例(3.77%)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52例中有10例(19.2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顾巧华  陈张洁 《全科护理》2012,10(13):1166-1167
[目的]总结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对112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评估机制,采取保护静脉、鼓励病人主动锻炼、空气压力波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结果]3例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全髋置换(THA)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0%~60%[1]。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被公认为是THA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全髋置换术后尤其重要[2]。我科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对98例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采取了气压配合下肢关节康复器(CPM机)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以来收治的5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应用针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61.5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2.97±1.24)分,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3.68±1.39)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肢体压迫系统对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的60例脑卒中后合并偏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相同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肢体压迫系统治疗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治疗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肢体压迫系统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肢体压迫系统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合并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各45例。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2%,参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4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静脉血栓形成危险评分、肢体肿胀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何氏定向透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何氏定向透药膏)和对照组(乳核散结片)各23例,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何氏定向透药疗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行气止痛功能,能促进乳腺肿块的消散,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在预防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恢复期、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方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血液流变学变化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药熏蒸可有效预防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晶 《当代护士》2014,(4):143-144
总结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在临床应用及效果。主要内容有:采用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对2012年2月份手术的1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及时评估、及时给予皮肤护理和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个体化预防方案,160例患者中只有一名患者出现了下肢静脉栓塞。认为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钱思兰  谢姝 《护士进修杂志》2022,(21):2010-2012
目的 探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月我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预防ICU-AW,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半个月和1个月四肢肌力(MRC)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MBI)。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MRC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半个月和1个月,观察组MRC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四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预后,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 脑卒中患者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其高死亡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何减少脑卒中后病人的死亡率及致死率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卒中后大约有10%患者死于肺栓塞,肺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且卒中患者因活动减少或长期卧床等因素,血液回流速度缓慢,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故需要对其进行预防和康复护理以减少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死率。本文主要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拴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我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使用气泵治疗对DVT的预防效果,以及一些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在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预防下,我科脑卒中患者60例中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 在综合的护理基础上采取气泵预防,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好发于下肢。凡是能引起静脉内膜损伤、血流滞缓,血液粘稠度增高的病变和因素,均可引起此病。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其预防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