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右肾上腺区肿块3例,左肾前方肿块1例,胰腺略下方腹主动脉旁肿块1例。肿瘤最大径9.0 cm,最小径2.7 cm,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实性部分,尤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中心部坏死区无强化。伴腰椎、骨盆、肺、肝转移瘤。结论CT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和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T对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肿瘤异位、最大径6cm、形态不规则、内部有钙化、边界不清时,恶性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表现及瘤体内是否有液化坏死、肿瘤强化程度方面,二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及有无钙化对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5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本组5例除1例位于下腔静脉内外,其余4例均位于腹部脊柱旁,CT均能准确定位,除位于下腔静脉内的1例瘤体平扫呈等密度,最小径2.8 cm,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外,其余4例最小径均>3.5 cm,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影;实性部分,尤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中心部坏死区无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行CT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物细节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5.
邓亚  罗军德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11,13(5):830-83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MR征象。结果 6例均位于肾上腺区,无位于肾上腺外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易发生坏死、囊变。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0例CT征象. 结果 嗜铬细胞瘤多是单侧发病(19/20),发生于肾上腺者16例,异位者4例.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0/17),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可见病变实质不均匀强化. 结论 CT不但能发现较小的肿瘤,还可以定位诊断,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7.
杨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7-248,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5例CT双期扫描征象。结果 CT扫描显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者22例,异位者3例,多是单侧发病(21/22)。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3/25),1例坏死严重。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CT检查。结果:瘤体呈较大(平均瘤径6.1cm)的类圆形肿块,瘤界清晰,平扫密度多不均匀,10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份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HEO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依据PHEO发病部位不同将27例PHEO分为肾上腺PHEO组(17例)和腹主动脉旁PHEO组(10例)两组。结果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平扫及增强的表现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P〉O.05)。平扫瘤体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肿块密度不均21例(77.78%),均匀6例,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有减退19例(70.37%),8例(29.63%)PHEO呈持续性强化特点,所有瘤体均可见一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表现不具差异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 24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B超手术结果进行了对照,旨在探讨 CT对该病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24例中,男11例,女13例。起源于肾上腺的肿瘤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5例。CT扫描发现嗜铬细胞瘤具有一些特点:肿块一般较大、密度多不均匀、可伴有液化、坏死、钙化或囊变,增强时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或略有强化。结果表明,CT对该病的定位率(95.8%)、定性率(87.5%)均高于B超(定位率83.3%,定性率62.5%),提示CT是目前嗜铬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CT特点并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可进一步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分析34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6例,神经纤维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及神经母细胞瘤6例,良性18例,恶性16例,扫描方法以肿瘤为中心行CT平扫,28例增强扫描,层厚10mm。结果: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腹膜后及腹膜后脏器(23/34)占67.65%,其余11例来源于腹腔脏器和腹壁,良性神经源性瘤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大多表现为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密度不均匀,有的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或相互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结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如果与大神经干走行无关,定性诊断较困难,肿瘤大小和密度不是区分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性表现,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对周围组织的侵蚀破坏才是诊断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上腺恶性肿瘤(MAT)的 CT 和 MRI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7例 MAT 的 CT、MRI 表现。CT 平扫17例,其中增强扫描14例;MRI 平扫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3例同时进行CT 和 MRI 扫描。结果肾上腺原发性恶性肿瘤8例,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癌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各1例;肾上腺转移瘤9例。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平扫表现(肿块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信号)、增强(强化程度、方式)等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部分 MAT 具有一定特征性的 CT、MRI 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7例病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10例。良性12例,恶性5例。结果: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远远超过10%,并呈轻度青少年及男性成年优势分布,恶性比率达29.4%。CT诊断正确率为86.7%,MRI诊断正确率为100%。搜索性平扫、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结论:CT、MRI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良恶性肿瘤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同时具备CT和MRI影像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包括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梯度回波反相位或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增强T1加权成像.对20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其中6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肾上腺间质肿瘤包括骨髓脂肪瘤5例,囊肿2例,脂肪瘤、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淋巴瘤、间皮瘤恶变、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各1例。骨髓脂肪瘤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有显著的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囊肿和脂肪瘤分别为均质的水和脂肪密度或信号;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为较低密度无强化肿块,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淋巴瘤、间皮瘤恶变及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骨髓脂肪瘤、囊肿、脂肪瘤表现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其它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的肿瘤无特征性,诊断均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结果:皮质腺瘤14例,大小、密度中等;皮质腺癌4例,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嗜铬细胞瘤9例,单侧瘤体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质脂肪瘤3例,低密度的脂肪显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为肺癌转移,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中等强化;肾上腺囊肿1例,凹值低而均匀,壁薄规则。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Ⅰ~Ⅱ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Ⅲ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韩丹  廖承德  赵川 《放射学实践》2002,17(6):511-513
目的:探讨鼻空、副鼻窦几种良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9例(纤维瘤5例,神经纤维瘤6例,纤维血管瘤20例,骨化纤维瘤6例及内翻乳头状瘤12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进行分析对照。CT扫描采用轴位,层厚及层距5mm,部分病例用静脉闭注强后扫描,测量增强前后肿瘤的平均CT值。结果:各种肿瘤各自不同的病理改变决定了不同的CT特征,它们在发部位,病理变大小,形态,钙化,增强等方面均有不同,结论:根据CT表现可提示诊断,但需要与该部位的其它良性肿瘤及一些早期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