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教授访沪及学术交流会,于2011年9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学楼报告厅隆重召开。麻省总医院骨肿瘤科主任Francis J.Hornicek在会上作了儿童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的治疗——3例回顾的专题报告。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曾炳芳教授的委托,并征得Hornicek教授的同意,现将这次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便与骨科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2.
骶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骶骨脊索瘤的手术风险和效果.方法 回顾15例骶骨脊索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式、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术前术后作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49个月,术后5年内死亡共5例,另有1例术后2 h死亡.术后3年复发6例.术后发生膀胱功能异常4例,无直肠损伤病例.13例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 全身状况较好的原... 相似文献
3.
由于脊柱局部解剖复杂,早期无典型症状,在诊断时往往已到晚期,手术治疗常存在较大的难度和危险。其外科治疗的关键和肢体肿瘤一样是彻底完整切除,以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现将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治疗的117例脊柱肿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附10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的原因.方法对107例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人行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进行观察.结果107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近期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时间越长,出现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及腰部疼痛等神经症状.结论局部坚强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原有脊柱退变,是造成加速退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脊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1]。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头颈部最常见。脊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肿瘤,主要位于硬膜内髓外间室,大部分发生在马尾[2、3]。我中心近期收治3例脊柱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泛手术切除和外科重建在治疗韧带样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20例行广泛手术切除和外科重建的韧带样瘤病人。腹壁韧带样瘤12例,腹壁外韧带样瘤8例;女16例,男4例,中位年龄30(12~47)岁。结果:20例中,除1例姑息性切除、1例因切缘较近直接缝合修复外,其余18例均接受外科广泛切除。18例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中,2例直接修复,10例巴德补片修复,1例自体腹外斜肌腱膜修复,3例下肢纤维瘤病病人行人工血管置换或肌肉功能重建,2例肠系膜纤维瘤病行消化道重建。其中,5例病人作了术后放疗。随访19例病人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外科广泛切除和外科重建是治疗韧带样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对切缘较近者可以补充放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多见于血糖控制不佳的中老年患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脓肿液化不完全.易合并多种疾患。用冲洗、烧灼、填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冲洗、烧灼、填塞方法具有痛苦少、恢复快、一次性治愈的特点,适用于糖尿病合并的单发及多发肝脓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研究EHCC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07例EHCC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107例手术治疗的EHCC,根治性切除47例(其中单纯骨骼化切除7例,联合各类肝叶切除12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5例),姑息性切除12例,内或外引流术45例,探查性手术3例。EHCC总体生存率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30.0%和13.1%。其中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44.7%和22.7%;姑息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5%、27.3%和9.1%,无5年存活者。引流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2.1%、17.2%和8.6%,无4年存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内或外引流组及非手术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2=15.67,P〈0.00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浸润、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7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骨骼化切除联合肝叶切除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点。淋巴结转移、切缘癌残留是EHCC切除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内镜、B超和CT或MRI检查诊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结果:肿瘤直径2.5~12.0 cm,平均6.2 cm.低度恶性潜能2例,中度恶性潜能8例,高度恶性潜能6例.1例失访,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肝转移,14例已健康存活6个月~10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应根据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阴茎弯曲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阴茎弯曲矫形术及术后并发症,其中15例为先天性阴茎弯曲类型,采用阴茎皮肤袖状脱套+可吸收缝线单纯阴茎白膜折叠术矫形弯曲;5例为继发性阴茎弯曲患者,采用斑块切除+膀胱黏膜补片矫正阴茎弯曲。结果:2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血肿,感染,尿瘘,阴茎感觉改变,勃起疼痛及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矫正率90%,2例术后矫正阴茎稍弯曲<15°,1例术后阴茎缩短约2cm。结论:根据阴茎弯曲的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矫正阴茎弯曲,保证有效的勃起功能及一定的阴茎长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本术式治疗的62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下肢痛及腰痛缓解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部功能恢复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判断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入组患者,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和脊髓损伤,伤口术后甲级愈合,随访均在1年以上。术后3个月感染指标,均正常。术后3~12个月行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显示:VAS分值为(3.05 ± 0.65)分、(1.88 ± 0.55)分和(0.31 ± 0.42)分,较术前(6.67 ± 1.85)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1.21、P= 0.012);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较术前均显著好转(Z= 2.01、P= 0.022);ODI分值为(21.15 ± 5.35)分、(12.26 ± 4.55)分和(5.31 ± 3.12)分,较术前(37.87 ± 4.85)分均显著降低(F= 9.31、P= 0.031)。
结论本术式能够对腰椎椎管和神经根管做到有效减压,且疗效确切。长期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是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现代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究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9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术。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随访2~17年,平均8.5年。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有缓解,其中17例疼痛完全消失,其余22例有时轻微疼痛。下肢神经功能除1例感觉障碍加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20%~100%,平均75.6%。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血沉从术前平均73mm/h恢复到术后平均29mm/h,而C反应蛋白全部恢复正常。无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病原学结果:19例(48.7%)患者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0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绿脓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结论]患者本身的基础疾患是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致病,某些条件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以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C反应蛋白比ESR及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可用于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判定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MRI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更为敏感、特异及准确;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治疗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分析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3例,保守治疗9例,开放手术14例,其中微创手术5例。采用VAS疼痛评分及脊柱0DI评分评估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并发症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脊柱功能得到改善,手术组与保守组患者0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椎体高度恢复值[(8.56±2.31)mm]高于开放手术组[(6.13±1.08)mm]及保守组[(6.74±0.9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治疗方式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有明显神经症状及进行性畸形患者需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更有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Summary Four patients with ha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spine which was treated surgically are presented. Two were male and two female, mean age 30 years (range 5–60). All tumours were sited in the thoracic spine between T5 and T10; three were primary and one metastatic from a hepatic haemangioendothelioma. Each patient had a significant neurological deficit at presentation; three were paraplegic. A diagnosis of vertebral neoplastic disease was suggested on plain radiographs, and in three cases this was suppor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wo patients underwent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ed stabilisation, on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one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followed by tumour vessel embolisation and then anterior decompress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a significant feature despite the use of hypotensive anaesthetic techniques and local haemostatic agents. Three of the tumours were tested for Factor VIII (a tumour for vascular tumours), and all proved positive. In these, sufficient histological material was available to grade the tumour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ampanacci et al. [1]. All were grade II. Three patients recovered completely from paraglegia; one had residual mild spasticity which required the use of a walking aid. The mean improvement in Frankel grade was 2.5 (range 1–4). In two the tumour recurred outside the spine within 18 months; one has subsequently died. The presen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ults of surgery for ha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spine are presen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neurological status at presentation,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tumour embolisation and the dramatic recovery that can be achieved in these patients following surgery.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方式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UC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手术方式及转归,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1.9%(23/32)手术病例为重型UC;初发型占21.9%(7/32),慢性复发型78.1%(25/32);广泛结肠病变占93.8%(30/32),其中全结肠受累占81.3%(26/32)。手术原因: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或维持缓解26例(81.3%);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上皮内瘤变(IEN)5例(15.6%);并发肠穿孔1例(3.1%)。手术方式: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59.4%),回肠永久造瘘术或长期保留造瘘口7例(21.9%),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肠吻合术6例(1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6%(16/23),分别为肠梗阻9例、吻合口狭窄2例、盆腔感染2例、直肠阴道瘘1例、切口疝1例、储袋炎2例、残余直肠UC复发2例。25例(78.1%)患者接受随访2个月~22年,21例UC治愈,2例因残余直肠UC复发继续药物治疗,2例因UC-CRC广泛转移死亡。结论手术是药物难治性及出现并发症UC的治疗选择,多数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时机、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随访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