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治疗治疗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原位肛门再造采用结肠折叠重建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两断端交叉缝合重建外括约肌,结果:110例行此手术,1例术后死亡(死于冠心病),3例术后再次手术改为腹壁造瘘术,106例完全成功,根据席式再造肛门术后节便功能评定四分法评定节便功能,优69例,良25例。一般12例,结论:采用Mile′s根治术后,重建内外括约肌1期原位肛门再造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较为理想,符合生理的术式,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人工肛门重建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别。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70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EORTC的QLQ-C3O和QLQ-CR38问卷调查。其中42例患者行ISR(ISR组),28例患者行人工肛门重建(人工肛门重建组)。结果:QLQ-C30问卷结果显示,ISR组总体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人工肛门重建组(73.41 vs 63.39,P=0.03);在社会功能方面,人工肛门重建组优于ISR组(78.57 vs 66.67,P=0.03);人工肛门重建组失眠、腹泻、疼痛、经济问题等出现概率较ISR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其他功能、症状领域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LQ-CR38相关领域内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上ISR更优,社会功能方面人工肛门重建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间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28例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术后排便功能良好,泌尿及性功能正常。(3)复发率14.3%(4/28)。(4)5年生存率为92.1%。结论: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保留外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癌 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因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已被外科医生普遍接受.现对我院 1990年 1月至 2000年 2月 5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低位直肠癌切除即时原位肛门重建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后即时行原位肛门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用股薄肌移转和乙状结肠末端套叠法重建肛门外,内括约肌,辅以人工直肠瓣,并建立直肠角。结果 原位重建肛门32例,功能优良率达90.63%。结论 本法适用于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术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肛门功能丧失者。  相似文献   

7.
对应用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4例作回顾性分析。5年生存率81.25%,局部复发率8.62%。讨论了手术方法的依据,手术适应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表明,对适当选择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木的生存率和病人生括质量都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人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7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3例。36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24~60)个月。3例(8.33%)吻合口复发,其中1例死亡;1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4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1例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越来越多的直肠癌病人要求避免永久性腹部肠造口。因此,在不影响根治的基础上,如何合理选择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外科医师面临的问题。笔者等在Bacon’s术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保留肛门外括约肌的术式,共治疗低位直肠癌36例,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低位直肠癌根治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的腹壁人工肛门(腹壁粪袋),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生活和工作也极为不便。我们采用结肠折叠再造内括约肌,耻骨直肠风和会阴浅横肌再造外括约肌术式为20例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功能优14例,良4例,一般1例,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期间对13例患者施行该手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53岁(41~69岁).肿瘤距离肛缘均小于5 cm.结果 13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时间为1~30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1例盆腔复发,1例肝转移;无戳孔种植转移,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达优良者9例.结论 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肛门括约肌功能满意的较理想保肛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直肠癌治疗中的难点。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特点是低位直肠癌和年轻患者多见。低位直肠癌患者无法实现保肛。手术后腹部永久性肠造口给患者生活和社交带来的不便以及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临床工作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行低位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会阴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临床研究工作,1962年天津滨江医院的张庆荣等首先报道了股薄肌移植肛门括约肌成形术[1],之后相继有王平治[2]、席忠义[3]、范桢[4]、高春芳[5]和徐忠法[6]等报告了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后重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各种手术方法,均在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会阴人工肛门重建的理论基础1·1解剖和生理基础在直肠与肛管中,直肠横襞的作用是支持直肠内粪块,并使粪便回旋下行以减慢其运动至肛门的时间。而肛管,即外科学/功能学肛管,则具有独特的解剖学和复杂的生理学特性,在排便节制中起关键作用。直肠肛管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下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支配。肛垫的神经是肛门反射中重要的感受装置,并对直肠内容物的性质有精细的辨别能力。在盆底的肌肉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经骶骨旁路保留肛门的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在十八世纪,Morgani就提出可经后位切除直肠内肿瘤的设想,但由于经后位只切除了直肠内的局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从而使这种手术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1~4〕。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化疗药物和其它抗癌技术的不断更新,近来不少学者提...  相似文献   

14.
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的根治效果及肛门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距肛缘<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因为远切缘低于齿状线,需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称之为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此类手术的根治效果和肛门功能结果目前研究较少.本文介绍13例ISR的手术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a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4—2019-12间在濮阳市人民医院接受La-Ta TME治疗的3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La-Ta TME,其中31例(86.11%)患者成功保肛。手术时间(257.31±17.96)min,术中失血量(63.15±12.05)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3±0.32)d,住院时间(8.74±1.02)d。成功保肛的31例患者中,1例(3.23%)于术后第4天发生吻合口瘘,经充分引流愈合。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La-Ta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创伤小、保肛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近期疗效较好、安全和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翻脱出式内括约肌切除的直肠癌根治术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研究证实,选择局限于直肠壁内(或内括约肌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内括约肌切除(ISR),结肠肛管吻合,既可避免永久造口,又能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和较低的局部复发率。本研究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脱出式ISR,手术操作简便实用,获得了较好根治效果及肛门控便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何为功能外科?笔者理解,即最大限度切除病变组织器官,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近年来,从事肿瘤外科的学者对于功能外科理念的认识逐渐深入。以2007年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 NOTES )的产生为代表,不断有新术式应运而生[1]。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壁无瘢痕手术(scarless surgery)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其基本入路是经自然腔道手术,即通过自然腔道的切口进入腹腔进行手术,达到腹壁无瘢痕、美观以及术后疼痛小的效果。笔者于2010年成功实施2例经阴道入路直肠肿瘤切除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2]。尽管由于NOTES技术难度较高,且存在空腔脏器穿刺口的安全闭合、腹腔感染和内镜缝合技术以及不适合普遍开展和推广等问题,但其依然代表了微创外科以及功能外科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微创理念下手术的最高境界。为降低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减少功能障碍和疼痛,并努力达到腹壁无明显瘢痕即美容效果等,我们近期尝试开展了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这是微创理念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又一尝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纵向部分括约肌切除术(PLRAs)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后直肠癌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将9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LRAS组n=23)和ISR组(n=76)。于术后6、12及24个月,采用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量表评估术后的肛门功能,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特为结直肠肿瘤患者而设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R29)评估术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吻合口狭窄:与ISR组比较,在术后6个月,PLRAS组的吻合口狭窄程度较重(P〈0.001);在术后12个月时改善并不明显,狭窄程度仍较ISR组重(P=-0.003);在术后24个月,2组患者的吻合口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②Saito功能问卷结果:术后6个月时,PLRAS组存在排便截断(P=0.016)、存在排便困难(P=0.008)及能分辨排气和排便(P〈0.001)患者的比例均较ISR组高;在术后12个月,PLRAS组能分辨排气和排便患者的比例仍较ISR组高(P=-0.017);在术后24个月,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Wexner得分结果:各时点2组患者的Wexner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生活质量:在术后6个月,PLRAS组患者的会阴部疼痛得分(P=0.031)和性交困难得分(P=0.006)均高于ISR组,而排气失禁(P=0.003)、排便失禁(P=-0.043)和女性性功能(P=-0.023)得分均低于ISR组;在术后12个月,PLRAS组患者的排气失禁(P=0.012)和女性性功能(P=0.017)得分均低于ISR组,而性交困难(P=0.012)得分高于ISR组;在术后24个月,2组患者各项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RAS术后12个月内的肛门狭窄情况和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均较ISR术更为严重,但到术后24个月,其可达到同ISR术相似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Kan YF  Liu J  Gao ZG  Qu H  Zheng Y  Yi B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573-575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PIDCA)联合术前后放疗和化疗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2年6月到2004年10月,对19例患者施行该手术。男性1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岁(41-74岁)。肿瘤分期T,4例、T2 10例、T14例、L1例,肿瘤距离肛缘平均4.4cm(3.5-5.0cm)。经肛门在直视下从距离肿瘤下缘2cm全层切断直肠或肛门内括约肌,通过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向上方游离直肠并与经腹完成的直肠游离汇合切除直肠及其系膜,经肛门行结肠肛管吻合,全部患者均未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结果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2例(10.5%)。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1例盆腔复发,复发率5.3%。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结论对经过选择的距离肛缘≤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结合术前后的盆腔放疗和化疗,PIDCA术是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较理想、安全的术式,有较好根治性治疗效果,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