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宏  钟翠平 《解剖学杂志》1998,21(6):507-511
用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对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化作初步探讨。以酵母菌,HRP吞噬实验测试树突状细胞的内吞能力;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的免疫刺激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细胞分层剂密度梯度离心辅以细胞贴壁和花环沉降法,分离和纯化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通过Et花环形成细胞测定,荧光染色镜检和FACS分析表明,分离的细胞纯度可达40% ̄60%,残留的其他细胞多为NK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FACS分析还显示:所分离的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的阳性率达97.34%,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独特的细胞形态,将此类细胞加入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系则呈现明显促进作用,提示:分离的细胞  相似文献   

3.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滨 《现代免疫学》1993,13(3):169-171,168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其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和超微结构均与单核细胞不同。无吞噬能力,也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NK细胞所特有的标志。它是T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辅助细胞。并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和某些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观察外周血中DC的质和量的变化,将为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最优方法。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CD40L、LPS、TNF-α、细胞因子鸡尾酒法(TNF-α、IL-6、IL-1β、PGE2)诱导成熟,24小时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HLA-DR和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MTT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CD40L、LPS、TNF-α、鸡尾酒法均可诱导DCs的成熟,其中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效果最优,CD83的表达率为66.91%(P〈0.05);成熟DCs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明显下降;成熟DCsIL-12分泌量明显高于未成熟DCs,其中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DCs的IL-12分泌量最高,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细胞因子鸡尾酒法是诱导DCs成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的变化,并进行免疫机制探讨。方法:就诊于我院2008-11/2009-08的结核病患者32例(实验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1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结核病患者(包括19例初治患者和13例复治患者,以及痰涂片结果不同的19例肺结核患者)和对照组中外周血中DCs及其亚群的变化。结果:实验组DC1亚群的比率和DCs的总数分别为(0.28±0.13)%和(0.42±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DC1亚群的比率和DCs的总数(0.47±0.23)%和(0.65±0.22)%(P0.01)。痰涂片阳性患者外周血中DC1亚群的比率和DCs的总数分别为(0.16±0.04)%和(0.24±0.06)%,明显低于痰涂片阴性患者DC1亚群的比率和DCs的总数(0.28±0.14)%和(0.43±0.12)%(P0.05)。初治患者与复治患者外周血中DCs的总数及其亚群的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s可作为结核病传染源初筛和抗结核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反映不同结核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6.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吉才  缪继武  杨宁 《免疫学杂志》1996,12(4):241-242,246
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树突状细胞,体外观察了其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5×102~1×104/ml树突状细胞对LAK细胞活性起增强作用,而5×104~1×105/ml树突状细胞却抑制LAK杀伤活性。这说明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LAK细胞活性起双相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免疫磁珠技术在分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细胞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分离主要根据各种细胞的不同的物理性状及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分离技术。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IMB)技术是由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兴起的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新技术。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尤其是在免疫学的检测、细胞的分离以及蛋  相似文献   

8.
成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成熟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体内树突状细胞具有成熟和未知成熟两种形态。前者是早期免疫应答的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后者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且能诱导免疫耐受。本研究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利用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培养出比较均一的未成熟及成熟阶段的树突状细胞。第一阶段:从外周血分离出能粘附塑料的单核细胞,在GM-CSF+IL-4存在条件下培养6-7d;第二阶段,加入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仅经第一阶段培养 的细胞主要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然表达单核细胞的表达标志CD14,具有活跃的内,骐 MHC-II分子主要分布在胞内的MIIC器官;经第二阶段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则具有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全部特征: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悬浮生长,MHC-II分子主要分布在包膜表面,.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83,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强,并在脱离特定细胞因子环境3d后仍能保持该性状不变。由于该途径培养成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完全受外部因素调控,可能是获得均一的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供科研和临床应用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LAK抗HPBALL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立华  缪继武  杨宁 《解剖学报》1998,29(3):279-283,I013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LAK抗HPBALL细胞中的作用,采用多因素、多水平的杀伤试验,同时以光镜、电镜观察DC、LAK、HPBALL相互作用的形态特征及DNA断端标记法检测瘤细胞是否凋亡。结果表明:(1)DC无直接杀伤HPBALL作用。(2)5×105~1×107/LDC有增强不同E/TLAK杀伤活性的趋势,而1×107~5×107/LDC对LAK活性有抑制趋势。(3)DC、LAK杀伤HPBALL的最佳组合条件为:DC培养4d、浓度5×106/L,LAKE/T=10/1,rIL-2=0。(4)光镜、电镜下均可见DC的突起与LAK、HPBALL细胞紧密接触形成细胞簇。(5)DNA断端标记法显示瘤细胞呈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阳性反应。结论:DC对LAK杀伤HPBALL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人脾脏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新方法。方法 人脾脏细胞悬液培养 2h后获得贴壁的单核细胞 ,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 10 0 μg/L或rhGMCSF 10 0 μg/L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 (rhIL 4 ) 5 0 0k/L ,体外培养 1周 ,收集悬浮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抗原内吞能力 ,alloMLR检测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结果 以细胞因子培养 7d生成的悬浮细胞 ,2 0 %~ 80 %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志CD1a ,表达高水平的MHC Ⅱ、B71、B72分子 ,具有较强的抗原内吞能力 ,抗原内吞能力及T淋巴细胞活性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获得的DC相似。结论 从人脾脏获得的贴壁的单核细胞 ,体外以rhGMCSF +rhIL 4培养 ,可以获得极其大量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1.
对人血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Giemsa染色两菜态似;但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Lysozyme阴性,细胞表面光滑,有各种突起,细胞器很少。而单核细胞呈Lysozyme阳性,S-100蛋白阴性,细胞表面有微绒和微皱褶,细胞器发达,特别是有大量溶酶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也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分离、培养人循环纤维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接种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对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电镜观察,并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研究其胶原合成能力.结果 细胞培养9d后CD34、CD45、Ⅰ型胶原分子阳性,其中Ⅰ型胶原分子阳性细胞含量为83.5%;电镜下观察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特征;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为11.17mg/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8.07mg/L (P<0.01),表明培养细胞具有胶原合成能力.结论 成人外周血中存在成纤维细胞的前体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分化为循环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3.
张锦坤  王骏 《解剖学杂志》1997,20(2):160-160
观察了分离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别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于37℃,5%CO2饱湿条件下共有育形成的细胞簇,以4-25个细胞聚集计为一簇进活细胞计数。结果发现:经16小时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共育24小时比共育4小时形成的细胞族明显增加,而与共育28小时者无明显差异;培养36小时的树状细胞与培养16小时的树突状细胞相比,以上结果表明,人血树突细胞与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形成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测了南京地区431例人体发育各阶段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白细胞总数1天新生儿最高,以后随增龄而降低。淋巴细胞总数30天新生儿显著高于1天新生儿,以后随增龄而减少, 老年组最低。中性粒细胞1天新生儿最商,30天新生儿显著下降;以后呈波浪状增加。淋巴细胞1天新生儿最低;30天新生儿最高,以后呈波浪状下降。嗜酸和嗜硷性粒细脆均在正常范围。单核细胞1天组最低,青年组最高,中年和老年组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方法。研究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之融合细胞的形态及表型特征。方法 用PEC法将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株LTEP78融合,瑞氏一姬姆萨染色观察树突状细胞、LTEP78细胞及其融合细胞的形态结构,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融合细胞的分子表达。结果 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能高表达HIJA—DR分子,而LTEP78细胞则不表达;将树突状细胞与ITEP78细胞按10:1比例融合后,两者的细胞膜、细胞质依次融合,获得的融合细胞仍能表达HLA-.DR分子。结论人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将两者融合,人肺癌细胞获得了人树突状细胞表达的HLA-DR分子,从而增强了其免疫原性,为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卵巢上皮癌中CD1c、S-100树突状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及癌局部微环境中细胞表型抗原的变化,探讨其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结果:在卵巢上皮癌中,CD1c^ 、S-100^ 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卵巢上皮癌中D1c、S-100阳性细胞表达强度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明显减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临床分期和病理 分级相关。结论:人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表达总量下降,说明树突状细胞在抗卵巢上皮癌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取15~20周人胎周围神经,放在冷冻的含DMEM(40%)、DMSO(10%)及小牛血清(50%)中。细胞活性为91%。雪旺氏细胞经过分离、培养、保持了活性。经3~6月液氮保存后,细胞活性为94%,雪旺氏细胞在4℃下经24小时,活性仍有92%。从新鲜周围神经取得的和经冷冻保存的以及单个培养的雪旺氏细胞,在培养时生长缓慢,但在培养液中加牛脑垂体提取液后,细胞增殖加快。取自新鲜或冷冻的周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用S-100蛋白抗体染色的特性相似。本文还报告了分离出的雪旺氏细胞在扫描及透射电镜下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照射全血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B波段紫外线(UVB)照射全血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全血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利用1.5J/cm2的UVB对全血进行照射,结果发现照射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明显升高(P<0.05),而红细胞C3b受体(RCR)花环率升高更为明显(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及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在照射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照射后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紫外线照射能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全血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用定性定量组织细胞化学方法,对正常及不同降温条件冻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糖原含量进行测定。在程序降温过程中,未消除样品融合热释放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碱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糖原含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