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依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95例,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依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分为:碎裂QRS波27例,病理性Q波3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50例,单纯ST段改变16例;对比在STEMI、NSTEMI患者中碎裂QRS及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碎裂QRS波者低于病理性Q波者,但碎裂QRS波者特异性高于病理性Q波者;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敏感性皆高于碎裂QRS波者、病理性Q波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STEMI发生率为76.0%、NSTEMI发生率为24.0%;95例STEMI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为15.8%,低于病理性Q波的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患者30例中,碎裂QRS波者发生率为40.0%,高于病理性Q波者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诊断依据情况下,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有QRS波终末变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及梗死相关冠脉再通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2 38例初发AMI患者按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及非PCI组 ;两组中根据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分为QRS +(qR型导联的J点抬高 >5 0 % ,R波或Rs型导联的s波消失 )及QRS - ;PCI组中又分为急诊PCI(起病后 12h内行PCI)及择期PCI两亚组。比较QRS +急诊PCI亚组与其他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及随访期间 [平均 (12 .6 5± 1.4 6 )个月 ]死亡率、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 (LVEF)、LVEF <4 0 %的例数、左室舒张期内径 (LVD)等。结果 :急诊PCI的QRS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非PCI的QRS+患者 (P <0 .0 5 ) ;前者随访期死亡率明显低于、LVEF明显大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且LVEF <4 0 %的例数及LVD值明显低于择期PCI及非PCI的QRS +患者 (均P <0 .0 5 )。结论 :QRS波终末变形的AMI患者的预后与相关冠脉是否及时再通有关 ,如能及早再通仍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借以探讨WL和HCECG对真假异常Q波的辨别能力及对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取4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另取40例陈旧性心梗死组,两组均采用ML2000数字化24道全同步心电仪记录常规导联和头胸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常规导联心电图中出现异常Q波率明显高于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异常Q波率.两者之比常规导联:头胸导联心电图=34.77%:8.86%,有显著性差异;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异常Q波在两组导联中出现率基本相等,p>0.05.结论①头胸导联心电图对常规导联心电图出现的异常Q波具有校正作用,即具有辨别其真伪能力.②对于诊断心肌梗死(无论是急性或陈旧性),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意义。方法入选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92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PCI后72 h内是否出现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患者在术后1年MACE显著高于非fQRS组[15(31.2%)vs.4(9.1%)]。生存分析显示,fQRS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减低(P<0.004);Cox风险分析显示,fQRS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2.19,95%CI 1.38-3.50,P=0.023)。结论 fQRS波可能是判别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发MACE的一种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三组,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166例,出现碎裂QRS波105例,出现病理性Q波和碎裂QRS波87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和碎裂QRS波两者联合分别为83.0%、52.5%和43.5%;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0.0%、87.0%、99.0%。结论碎裂QRS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明显低于病理性Q波,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略低于病理性Q波,两者结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 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接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Ⅰ组Q波心肌梗死54例、Ⅱ组非Q波心肌梗死12例和Ⅲ组不稳定心绞痛38例)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Ⅰ组占75.55%,Ⅱ组占3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前壁心肌梗死多于下壁(32/54:22/54),发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Ⅱ组:广泛持续性ST-T改变或以T波深倒置演变特征或Q波迅速消失,ST-T动态改变。Ⅲ组: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或伪性改善,不发作时ST-T正常或仍有改变。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无Q波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心电图的易变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3 0天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心功能KillipⅠ级组 91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3 8例 ;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 77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44例。分别比较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患者死亡率。结果 :在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明显下降 ( 6 8%vs.18 2 %、9 1%vs.12 1% )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心功能KillipⅠ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下降 ( 2 6%vs .5 7%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无显著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1个月内行PCI治疗能减少死亡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多种非心肌梗死性Q波、ST-T改变的机制及鉴别点。方法 回顾分析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39例,急性胰腺炎6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主动脉夹层3例,心脏原发性肿瘤3例,急性肺栓塞4例,早期复极征3例,Brugada征2例,预激综合征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胸部外伤2例。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改变29例(74.4%)、异常Q波18例(46.2%)、T波改变28例(71.8%)。结论 异常Q波、ST-T改变等心电图改变非急性心肌梗死独有特征,多种疾病也可出现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相关疾病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电图与心脏超声联合检诊非心肌梗死(心梗)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探讨非心肌梗死异常Q波常见病因,总结诊断经验。方法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部、门诊或体检中心,开展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若见异常Q波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共检出非心肌梗死异常Q波63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结果入院时,已明确诊断占38.1%,入院后明确诊断58.7%,未明确诊断3.2%;肺气肿24例,预激综合征7例,心肌炎7例,左心室增厚20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肥胖2例,原因不明2例;不同原因患者心电图异常Q波表现、伴随情况、变化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各不相同。结论心电图与心脏超声联合检诊非心肌梗死异常Q波可基本明确诊断病因及各类早期不典型心脏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腹痛于外科急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以腹痛于外科急诊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以腹痛急诊于内科的老年AMI患者30例和以腹痛急诊于外科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0例作对照组。结果急诊于外科的老年AMI组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史比率高于外科急腹症组,伴胸闷占43.4%、心悸17.4%、心前区不适感者30.4%,均高于外科急腹症组(P值分别为0.005、0.035、0.005);有外科腹痛史者高于内科急诊组(56.5%VS26.7%,P=0.028);伴恶心、呕吐占60.9%,症状重,但腹部阳性体征少,心电图表现Ⅱ、Ⅲ、avF多见,常合并V7-V9改变;有就诊心电图记录者占78.3%,高于外科急腹症组、但低于内科急诊组(P值0.036、0.027);行腹B超、立位腹平片检查高于就诊于内科组(52.2%,26.1%;P值0.006、0.015)。结论以腹痛急诊于外科的老年AMI患者有其临床特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时查心电图是避免延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wave changes in V5 and V6 during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described. Methods We studied 70 patients with a first anterior AMI, in whom the electrocardiogram (ECG) showed either disappearance of the normal septal q wave (n = 24) or presence of pathological Q wave in V5 and V6 (n = 46) during follow-up. The ECG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findings were correl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culprit site proximal to S1 (46% vs. 36%, P = 0.405), but the culprit site was more frequently located proximal to D1 in the group with abnormal Q wave (21% vs. 67%, P = 0.001). Patients with disappearance of the septal q wave more often had a large obtuse marginal branch (46 % vs. 22%, P = 0.037)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r wave in V1 (88% vs. 7%, P = 0.001). Patients with abnormal Q-wave more often had a large LAD (42% vs. 71%), small r wave or tall or wide R wave in V1 (0 % vs. 89 %, P = 0.001) and abnormal Q waves in the inferior leads (33% vs. 59%, P = 0.044).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first anterior AMI, q wave changes in V5 and V6 correlated with the morphology in V1 . Emerging abnormal Q wave in V5 / V6 predicted the culprit lesion in a large LAD proximal to D1 , but disappearance of the septal q wave could not predict the culprit lesion proximal to S1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对老年AECOPD合并AMI(A组)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收治的单纯老年AECOPD(B组)164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有咳嗽、咳痰、气喘;A组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100%比3.7%,P〈0.01),多伴有冷汗(81.8%比0,P〈0.01)、晕厥(22.7%比0,P〈0.01)、消化道症状(36.4%比10.4%,P〈0.01)和低血压(18.2%比3.7%,P〈0.05);A组动脉氧分压/氧浓度(PaO2/FiO2)显著低于B组(313.52±126.68比361.86±120.82,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加重、冷汗、晕厥、低血压,应警惕合并AMI,追踪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变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资料,记录其入院后一般情况及PCI治疗后3d内和12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e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心房容积(1eftatrialvolume,LAV)、左心房容积指数(1eftatrialvolumeindex,LAVI)等。根据LAVI变化分为两组:Ⅰ组为降低组,Ⅱ组为升高组,并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LVEF、LAV、LAVI的基础值和12个月后的随访值均比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2个月后LAV、LAVI较基础值降低,LVEF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12个月后LAV、LAVI较基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EF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9/61)vs. 1.8%(1/55),P〈0.05;16.4%(10/61)vs. 1.8%(1/5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直接PCI治疗后,LAVI升高预示随后发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及其狭窄程度。方法选择AMI患者325例,按年龄分为3组,<70岁组63例,70~79岁组140例和≥80岁组122例。3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无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降低,斑块数≥3个、斑块厚度≥0.19 cm及稳定斑块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结论多数老年AMI患者的颈动脉为轻度狭窄和不狭窄,多为不稳定斑块。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较斑块的数量及其狭窄程度更重要,应高度重视对AMI惠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年龄≥ 6 0岁的老年 AMI患者 (老年组 )及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包括 2 5 8例老年AMI患者 (平均年龄 6 8.5± 6 .6岁 )及 117例非老年 AMI患者 (平均年龄 5 1.2± 6 .8岁 )。与非老年患者比较 ,老年AMI患者更多患有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7.8%与 18.2 % ,P <0 .0 2 )及高血压病 (43.6 %与 5 8.1% ,P <0 .0 1)。表现为无 Q波心肌梗死 (NQMI)的老年患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13.1%与 6 .0 % ,P<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在老年组则显著低于非老年组 (1198.7± 132 2 .1U /L与 15 70 .4± 15 0 7.0 U /L ,P<0 .0 2 )。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中有更多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 (8.5 %与 2 .6 % ,P<0 .0 2 ) ,心房颤动 (14 .7%与 5 .1% ,P<0 .0 1)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及 0 % ,P<0 .0 0 1) ,死亡率也显著增高 (13.5 %与 5 .1% ,P<0 .0 2 ) ,但老年患者却较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0 .1%及 4 1.9% ,P<0 .0 0 1)及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13.5 %与 33.3% ,P<0 .0 0 1)。结论 本研究提示老年 AMI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更多表现为 NQMI,更多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及 RBBB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490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223例,血糖水平<6.1 mmol/L;轻度增高组150例,血糖水平6.1~7.8 mmol/L;高血糖组117例,血糖水平>7.8 mmol/L。对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糖组女性患者比例较多,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血压低、心率快,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9.66%,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的8.07%、14.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增高(P<0.05)。结论急性高血糖可能是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 3年内收治的AMI 643例中 30 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1 94例老年 (≥ 60岁 )组与 1 0 8例非老年组之间比较 ,其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 (67.0 % ,73 .1 % )和出血及并发症率 (7.7% ,5 .65 % )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所有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比不溶栓者的病死率 (7 0 % ,1 4 .7% )、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发生率 (1 7.5 % ,30 .5 % )等明显减低 (P <0 .0 1 ) ;高龄 (≥ 80岁 )AMI2 9例中 ,8例溶栓者比不溶栓者的病死率低 1 6 .1 % ,中度以上心力衰竭低 32 .1 %。结论 AMI溶栓治疗在不同年龄组均安全、有效 ,而高龄患者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PⅡ<P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运动的方法增加受检人群交感神经张力后观察心电图Ⅰ、Ⅱ导联P波振幅的改变.结果 运动前后PⅠ振幅改变甚微,PⅡ振幅改变显著(p<0.01).结论 在描述正常窦性P波时应该统一加上PⅡ>PⅠ,PⅡ<PⅠ者可归入房性心律.  相似文献   

20.
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心电学新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 (LCX)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为 2 4%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为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特异性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特异性为 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而Ⅱ型QRS波群变化是RCA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