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99年12月~2004年5月收治的24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其中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肉瘤1例,均行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术后平均随访2.8年。结果 24例无术中死亡,20例功能恢复满意(83.3%),术后发生尿失禁直肠损伤各1例,术后复发4例(16.7%),术后5年内死亡4例(16.7%)。结论 积极手术切除是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判断术中出血,坚持后继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2例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患者,其中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1例。均行肿瘤切除,术后放疗或化疗。随访5~7年。结果:1例脊索瘤及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其他患者经随访术后局部及全身未见复发。结论:脊索瘤在原发性骶骨肿瘤中的发病率居首,患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0例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间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肿瘤的性质、分布、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本组良性粘液瘤39例(97.5%),恶性肿瘤1例(2.5%);男性12例(30.0%),女性28例(70.0%);肿瘤位于左心房38例(95.0%),右心房2例(5.0%)。正中开胸手术切除肿瘤37例,电视胸腔镜下切除肿瘤2例,恶性肿瘤未能切除1例,手术切除率97.5%。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2.5%),死于肺栓塞;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随访2个月~4年,均无复发。结论本组心脏肿瘤中多为左心房良性黏液瘤,女性多见;外科手术彻底摘除瘤体是治疗心脏肿瘤的主要手段,电视胸腔镜手术可作为治疗左房粘液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骶骨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文献报道在骨肿瘤中其发病率为 3 %~ 4% [1] ,较常见的原发性骶骨肿瘤为脊索瘤 ,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和神经鞘瘤。本文 3 2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 ,均接受了手术切除 ,并进行了随访。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从 1 985年~ 1 996年 ,治疗 3 2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1例 ,最小年龄 1 3岁 ,最大年龄 5 7岁 ,平均 42 .3岁 ,脊索瘤 1 5例 ,骨巨细胞瘤 8例 ,神经鞘瘤 5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 2例 ,骨母细胞瘤及软骨肉瘤各 1例 ,均行手术切除 ,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进行放疗 ,4例脊索瘤…  相似文献   

5.
骶骨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骶骨肿瘤的诊断依据,评估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58例骶骨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步骤,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可初步诊断,51例获得随访,术后5年内死亡8例(15.7%),无术中死亡。术后复发15例(29.4%),术后发生尿失禁、直肠损伤各3例,51例中42例功能结果满意(82.4%)。结论:全身状况较好的骶骨原发肿瘤、原发肿瘤已切除的骶骨转移瘤均为手术适应证,术后复发与手术不彻底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入院前误诊25%(5/20)。入院后6/7例保守治疗有效,3/6例经股动脉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后止血,11/11例手术止血成功,2例于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Ⅰ期肿瘤切除者3例,Ⅱ期肿瘤切除者2例,术后存活5~21月,未切除肿瘤者及未手术者出院后存活时间均为1~7个月。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易误诊,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而肿瘤无法切除者与非手术治疗者的疗效差异相似。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肿瘤,由于其发生的位置在直肠后间隙,因此也称为直肠后肿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骶前肿瘤的病理类型、手术治疗要点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9年4月间我院骨科、普外科及妇产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33例(男20例,女13例)骶前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切除方式:前路经腹入路10例,后路经骶骨切除18例,经腹经骶骨联合入路5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4~123个月(平均45.1个月)。对此类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症状、组织学诊断、手术类型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手术时年龄平均48.5岁(18~71岁)。病理类型:表皮样囊肿6例,畸胎瘤5例,平滑肌瘤3例,神经纤维瘤9例,神经鞘瘤5例,肠源性囊肿1例,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血管肉瘤各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无围手术期手术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获肿瘤完整切除,1例血管肉瘤患者因与直肠粘连术中直肠损伤而行直肠造瘘术。术中出血400~11000 ml(平均2400 ml)。4例(12.1%)在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其中2例为皮样囊肿切除后引流不畅形成积液,再行手术切除引流治愈;l例畸胎瘤手术后复发,再行经骶切除后成功,1例血管肉瘤发生局部复发同时发生肺部转移,术后7月死亡。 结论:(1)骶前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原则为完整切除肿瘤。(2)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完整切除骶前肿瘤至关重要,应当肿瘤部位、性质、皮肤软组织条件及患者体型等决定手术入路,并强调多学科协作完成。(3)骶前肿瘤的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大量出血、骶神经损伤、直肠损伤等,强调术前24小时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纱布填塞、术中仔细分离,轻柔操作、术中肛肠指诊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大骶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原发性巨大骶骨脊索瘤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探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手术出血,肿瘤切除范围和骶神经的保留及内固定重建。结果:原发性巨大骶骨脊索瘤6例患者,保留S2以上神经,保留至单侧S3神经。术中出血600-2300mL,平均1250mL,有效保护骶神经,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行放疗减少复发。其中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大小便功能障碍,随访1-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术前制定恰当的手术策略,前后路联合治疗,完整切除巨大骶骨脊索瘤,保留骶神经,恰当内固定,能有效提高原发性巨大骶骨脊索瘤疗效。  相似文献   

9.
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难度大 ,术中出血多且止血困难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我室自 1989年 1月至1998年 6月共行骶尾部肿瘤手术 40例 ,术中大出血 2 7例 ,发生率 6 8.2 % ,其中急性失血性休克 10例 ,术后死亡 1例。现将我们在麻醉手术中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 ,男 2 5例 ,女 15例 ,40 d至 5岁 11例 ,16~ 18岁 2 9例。肿瘤类型包括巨细胞瘤 15例 ,恶性畸胎瘤 11例 ,骶骨脊索瘤 6例 ,软骨肉瘤及骶骨浆细胞瘤各 2例 ,尤文氏瘤、骨母细胞瘤、恶性淋巴瘤、骶骨神经鞘瘤各 1例。1.2 手术体位及时间…  相似文献   

10.
解乃昌  卢军峰  覃新干 《广西医学》2011,33(10):1325-1327
目的总结小肠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总生存时间。结果完全切除术29例,术后随访26例,随访期12~84个月。其中低度恶性4例,中度恶性6例,均无复发和转移,无1例死亡;高度恶性GIST16例术后2年内总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1.2%(5/16)、50.0%(8/16),病死率分别为25.0%(4/16)、43.8%(7/16)。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小肠GIST肝转移2例,其中1例伴肺转移和大量胸腔积液,服药6个月肿瘤无进展,1例服药3个月后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内部液化坏死区增大,15个月后因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与是否获完全切除术和间质瘤的恶性度有关,且常在术后2年内出现。恶性度高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随访,诊断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1.
Primary sacral tumors and their surgical treatment. A report of 87 cas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om 1958 through 1988, 87 patients with primary sacral tumor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he lesions consisted of benign tumors (17 patients) such as neurofibroma, chordomas (41), giant cell tumors (21), and malignant growths (8). Fifty-nine patients sustained destruction of S1-3 vertebrae, and 28 had the neogrowth below S3. A total of 99 operations including 13 total and 17 subtotal excision of the sacrum, as well as 12 for recurrent tumors in 99 cases were performed. Ten operations for primary tumors resulted in 3 intraoperative and 7 postoperative deaths. Thus, 89 surgical attempts were stood by the patients. Sixty-sev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5.5 years. Sixty patients showed good functional results and resumed normal life and work, whereas urinary incontinence, constipation and weakness of ankles and feet occurred in 7. The factors conducive to surgical success were stressed. We conclude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frank malignancy, surgery should be advised and actively adopted for primary sacral tumo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肿瘤研究所肝胆外科2008 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生化检 查提示所有病例在发作期均有血糖降低及胰岛素升高,影像学检查有术前超声、增强CT、MRI、超声内镜(EUS )及术中超声(IOUS).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6.3%(9/16),77.8%(7/9),80.0%(8/10),100.0%(2/2),100.0% (5/5).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局部切除6例,单纯胰体尾切除3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 切除2例.所有病例在肿瘤被切除后血糖均明显上升.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胰岛素瘤的定位 诊断首选CT和MRI,术中扪诊联合术中超声检查是术中定位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5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0例相关资料。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40例,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31/40)、60.0%(24/40)、50.0%(20/40)。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胰胆管引流术5例。术后16个月死亡1例,其余均生存至今(超过3年)。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患者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14个月复发死亡。结论十二指肠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会因部位的变化而不同,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应当依据诊断结果进行选择,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主,但术后死亡率仍较高,应当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1996 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异位ACTH综合征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1~68岁,平均32岁。血ACTH显著升高,平均77.6 pmol/L(16.5~365.6 pmol/L,正常值为<10.1 pmol/L),垂体MRI未见占位,CT检查双侧肾上腺均有不同程度弥漫性或结节样增生。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选择分为3组:A组25例,未发现异位肿瘤的异位ACTH 综合征,行双侧或单侧肾上腺切除的手术治疗;B组16例,发现异位肿瘤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C组16例,非手术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结果:57例患者中有40例随访6个月至10 年,A组因病情凶险程度不同、术中情况各异,采取的治疗方式也有差别,部分为分期双侧肾上腺切除或仅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其中4例死于严重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导致的糖尿病、肺部感染,18例存活至今,3例失访,存活率为81%(18/22)。B组16例行异位肿瘤根治性切除者,5例术后0.5~6.0年死于肿瘤复发, 3例存活至今,8例失访,存活率为37.5%(3/8)。C组4例放射疗法加化学药物治疗者1年内均死于肿瘤转移、糖尿病或肺部感染, 6例单纯化学药物治疗者均于1年内死于肺部感染,另6例失访,无1例存活。结论:异位ACTH 综合征的治疗难度大,靶腺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库欣综合征临床症状严重而原发肿瘤无法定位者。  相似文献   

15.
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治疗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29例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9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皮样囊肿1例。术后脑积水8例,其中6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颅内感染9例,2例死于颅内感染。随访27例,随访时间10天至7年,18例恢复正常生活,4例肿瘤1年内复发,2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 术前MRI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积极处理术后脑积水,预防颅内感染等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组(23例)和良性肿瘤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发病年龄以2—10岁的患儿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腹膜后肿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肠管损伤、术中大出血、输尿管损伤、胰漏、肾衰等,所有患儿随访1年,恶性肿瘤组的复发率为39.13%(9/23),良性肿瘤组为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860,P〈0.05);恶性肿瘤组的死亡率为30.43%(7/23),良性肿瘤组无死亡例数。结论:小儿腹膜后恶性肿瘤多见以2-10岁的男孩,其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积极提高手术技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的策略和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7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实施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4 例、女性 3 例,平均(44.1±11.5)岁(28~60岁),右侧6例,左侧1例。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1)肿瘤切除后复发的病例2例;(2)肿瘤体积大并与血管关系密切,首次手术未能成功切除肿瘤的病例3例;(3)术前未诊断出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而没有进行药物准备,首次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而中止手术的病例2例。所有病例都进行了影像学评估、儿茶酚胺检查和充分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准备。手术方式包括经腹开放手术4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后腹腔镜手术2例。应用的创新技术包括翻肝技术、下腔静脉切断再吻合技术、左肾静脉切断技术。结果: 肿瘤平均大小 (8.0±3.2) cm (3.6~13.9 cm)。二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的中位时间9个月(四分位数间距:6, 19个月)。二次手术中位手术时间407 min(四分位数间距:114, 430 min),中位出血量1 500 mL(四分位数间距:20, 3 800 mL)。5例手术成功,1例术中仅做探查未能成功切除肿瘤,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中输血5例,中位输注悬浮红细胞800 mL(四分位数间距:0, 2 000 mL),术后淋巴漏1例,保守治疗自愈。切断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切除再吻合病例,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2±3.3) d (4~13 d)。存活6例患者中位随访33.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4.8, 48.0个月),手术未成功病例仍带瘤生存,余病例尚无复发。结论: 首次开放手术不能成功切除和复发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手术风险高,存在手术失败和围手术期死亡风险,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底肿瘤患者采用不同入路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8例。前中颅底肿瘤13例,侧颅底肿瘤5例。结果:18例患者经1~5年随访,良性肿瘤10例中9例无复发,1例带瘤生存。恶性肿瘤8例中,2例鼻咽癌分别随访1年1个月和2年,生存良好。余6例分别随访3年和5年,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6),33.3%(1/3)。死亡原因是局部复发、肺部转移,颅内侵犯。结论:根据颅底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性质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既能充分暴露和切除肿瘤,又能保护重要的解剖结构,减少或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