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梅毒螺旋体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AA)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梅毒螺旋体poly 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组合优化,筛选建立梅毒螺旋体RAA检测方法,利用质粒标准品评估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检测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评价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梅毒螺旋体RAA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0拷贝/反应,在最低检测限仍有较好的重复性,检测时间少于20 min,最快2~3 min即可观察到扩增信号,与HIV、HBV和HCV及正常血液样本无交叉反应。结论 建立的梅毒螺旋体RAA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好,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和口岸现场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  相似文献   

2.
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密螺旋体(T.pallidum,TP)。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梅毒只感染人类.人是人类的惟一染传染源.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此外.梅毒又能以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在实验室以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该病有诊断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讨这一方法在梅毒病中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梅毒致病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宿主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比较复杂;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以及一些梅毒相关性免疫蛋白质分子的发现,对梅毒螺旋体的机体分子免疫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此文对梅毒螺旋体分子结构及功能基础,机体免疫与梅毒致病性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关节液中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对两例骨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和关节液检测。采用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梅毒核酸DNA的PCR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实验室诊断的方法。方法:梅毒螺旋体病原体的检测以及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非特异反应素抗体检测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的方法。结果:感染梅毒后可检出阳性结果的试验顺序通常是FTA-ABS试验→非特异性试验→TPHA试验,但在以早期诊断为目的情况下,可以几种方法同时进行,常用的是一种或两种非特异性试验和一种特异性试验联合检查。结论:一般选用VDRL和RPR试验与TPHA试验配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小而纤细的螺旋体状微生物,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所以又称为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可以产生两种抗体,即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和针对类脂质的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通过测定病人血清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并分析某医院入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为梅毒感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对2010年到2013年锦州地区31343例住院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结果 31343例住院患者中,梅毒螺旋体阳性者502例,阳性率1.6%;2010年-2013年各年度梅毒螺旋体阳性率分别为1.3%、1.4%、1.8%、1.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各年度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2.813,P0.01);年龄分层比较,统计学也有显著性差异(χ2=6.700,P=0.035),其中45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6%、45岁~59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4%(最低)、≥60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8%(最高)。结论早期筛查、控制梅毒螺旋体隐性感染是降低性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3种试剂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  孙波  隋丛强 《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2):108-108,110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研制快速、简便、灵敏且特异的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抗心磷脂抗体,即非特异性抗体,也称反应素,主要检测方法有性病研究室玻片试验(VDRL)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这种抗体滴度与梅毒活动有关,临床上主要用于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另一种梅毒螺旋体抗体,即特异性抗体,主要有IgM和IgG。IgM抗体有助早期诊断和判断疗效;IgG抗体出现较晚,即使患者经足够的抗梅毒治疗,血清反应仍保持阳性。主要检测方法有荧光螺旋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等,用于梅毒的确认试验。上述方法有的受试验条件限制,有的操作复杂,实际推广较为困难。笔者采用酶免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旨在寻求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可用于诊断早期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4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对4种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筛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方法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乳胶凝集试验(TPLA)4种方法对76份可疑梅毒抗体阳性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RPR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TPPA敏感性稍差;TP—ELISA敏感性最高。结论 TP—ELISA敏感性高,适合大批献血员筛查;TPLA与其他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且操作简便,适合作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梅毒血清学试验常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根据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作以临床常用的快速血浆凝集实验(RPR)和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为代表,时上述两大类梅毒血清学试验进行探讨,通过时1500例初诊未经驱梅治疗的高危人群同时检测RPR和TPPA,其阳性率分别为31.3%和30.27%,经过配对资料x^2检验,P<0.05,有显性差别。鉴于两种检测方法临床上各有其实用性和局限性,如何合理结合应用将有助于患的诊疗和病程监测:  相似文献   

1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按照临床病程将梅毒分为三期。一期梅毒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二期梅毒常是因为一期梅毒没有经过治疗或治疗不规则,螺旋体由生殖器皮肤黏膜的“初疮”部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播散全身,常以皮疹为主要症状。三期梅毒又叫晚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超过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现状与特征,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0年珠海市医疗机构检测的梅毒螺旋体阳性孕产妇及新生婴儿信息, 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接受梅毒螺旋体检测的产妇共195 414人,筛查率为99.50%;总阳性检出率为0.1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共44例(19.38%),其中死胎6例(13.63%)、死产2例(4.55%)、早产22例(50%)、低出生体重19例(43.18%)、新生儿先天梅毒1例(2.27%)。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时期为产后(OR=4.884)与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结论 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的筛查工作,并进行规范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并分析某医院入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为梅毒感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对2010年到2013年锦州地区31343例住院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结果 31343例住院患者中,梅毒螺旋体阳性者502例,阳性率1.6%;2010年-2013年各年度梅毒螺旋体阳性率分别为1.3%、1.4%、1.8%、1.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各年度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2.813,P〈0.01);年龄分层比较,统计学也有显著性差异(χ2=6.700,P=0.035),其中〈45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6%、45岁-59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4%(最低)、≥60岁梅毒螺旋体感染者阳性率为1.8%(最高)。结论 早期筛查、控制梅毒螺旋体隐性感染是降低性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播性疾病。妊娠期梅毒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己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关注。妊娠合并梅毒不仅危害孕产妇健康,而且可通过胎盘将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晚期流产、早产、死产或分娩先天梅毒儿,是高危妊娠的重点监护对象。2005~2006年,本院收治26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梅毒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引起,梅毒病人是其唯一的传染源,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根据丹阳市1998~2002年浴室、美容美发厅、舞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性工作者感染梅毒的检测资料,笔者对其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决定了其临床症状与分期。但由于梅毒螺旋体体外培养困难及缺乏合适的免疫动物模型,对梅毒免疫学和病原学的研究一直受到限制。此文就近年来梅毒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梅毒合并HIV的免疫学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大多是通过输血、性接触、接吻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感染的。螺旋体从皮肤黏膜损伤处侵入机体而感染,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属无症状携带者。为了解临安市梅毒感染情况,从1999年至2002年,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检查梅毒感染情况。现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梅毒 (syphilis)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近年来在我国 ,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对梅毒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其蔓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梅毒检测方法有助于梅毒的诊断。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pallidum ) ,190 5年由Schaudinn Hoffman发现 ,为纤细的密螺旋体 ,运动活泼 ,又称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含有表面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两类抗体。一类为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另一类抗体能与广泛分布于生物组织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  相似文献   

19.
韩松梅 《工企医刊》2004,17(6):47-48
梅毒(Sr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所引起的一种传播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选择好的检验方法可直接影响到梅毒的治疗和预防。目前我国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体血球汇集试验(TPHA)、梅毒微粒汇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吸收试验(FTA-AbS)lgs-lgm-TPHA和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印迹试验(W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梅毒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梅毒患者,分别运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0%和92.0%,特异性分别为94.O%和100%。结论在梅毒阳性检出率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高,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