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对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67例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和同期67例非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存活率、死亡原因和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77.61%,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65.67%;而对照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91.04%,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09%,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P<0.01)。心血管病是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透析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病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老年尿毒症血透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病和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RP对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意义. [方法]测定13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前后的超敏CRP,随访3年,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超敏CRP的关系. [结果]维持性血透尿毒症组患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性血透尿毒症患者中hs-CRP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总死亡率与hs-CRP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患者危险死亡度显著相关.维持性血透尿毒症组hs-CRP阳性率为54%. [结论]hs-CRP是维持性血透尿毒症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危险因素,hs-CRP的检测也有助于判断该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对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67例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和同期67例非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存活率、死亡原因和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77.61%.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65.67%:而对照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91.04%.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09%,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P〈0.01)。心血管病是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透析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病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老年尿毒症血透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病和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李明玉 《现代保健》2011,(36):104-10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48例维持性血透的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1个月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β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组头晕、骨痛、皮肤瘙痒、高血压、嗜睡、贫血等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β2-MG、PT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b升高。常规血液透析组WH、β2-MG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方式增加对尿毒症毒素,尤其是中分子毒素的清除具有明显的效果,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彤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10-4111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记录其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C反应蛋白、首次血液透析前血清肌酐、原发病是否是糖尿病肾病等,并将以上因素数量化,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03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43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体重指数低、贫血、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住院天数延长,是造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其P值均小于0.05。[结论]低蛋白血症、体重指数低、贫血、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住院天数延长可能是造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约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1].其中动静脉内瘘作为患者的"生命线",由于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及护理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易出现血栓、感染、出血和血管瘤等并发症[2],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响透析效果,使病情恶化.因此,预防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对保护动静脉内瘘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院对2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死亡原因及防治时策。方法:对6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高龄、血透开始过晚、透析开始时即有严重并发症、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等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等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与平时存在的严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时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44例,医院感染率49.43%;血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发生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52.27%),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00%)、尿路感染(15.91%)及肠道感染(6.82%);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越严重,白蛋白越低、年龄越大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血透室及相关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加强对血透室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减少血透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的变化及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遵从K/DOQI指南给予贫血治疗8周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血红蛋白值分为重度贫血组(12例)、中度贫血组(18例)、轻度贫血组(18例)、无贫血组(20例),血液透析前检测血常规、IL- 17、IL-6、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对照组(20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血液透析贫血各组较对照组血清IL-17、IL-6、CRP水平升高;中、重度贫血组血清IL-17水平较轻度贫血组升高;血清IL-17水平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贫血患者血清IL-17、IL-6、CRP水平升高,存在微炎性反应状态;IL-17可能作为炎性反应因素参与贫血发生机制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胡晓光 《中国保健》2006,14(14):69-69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主要猝死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11例尿毒症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猝死病例中, 3例为脑血管意外猝死,心血管事件8例.结论心血管病变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次为脑血管意外.对血透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在规律透析的基础上,应加强对高血压、贫血、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的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HD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刘凌汐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994-995,100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肝素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血脂变化情况的比较。[方法]选取某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肝素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低分子肝素组),观察比较两组透析前后血脂变化,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后血脂水平较透析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透析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透析器及管路方面凝血、透析后出血倾向方面有明显差异(P﹤O.05)。B组复用次数明显增多。[结论]低分子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脂变化较肝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与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1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统计其生存期。根据5年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1年、 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93.97%、 75.00%、 50.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及Hb、 Glu、 Alb、 HDL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压、 Glu、 Alb是影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随着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存率逐年降低,且患者年龄、血压、 Glu及Alb水平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脓毒性休克死亡,为早期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某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休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脓毒性休克患儿62例,其中存活31例(存活组),死亡23例(死亡组),放弃治疗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儿病死率为4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蛋白降低、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大于3个、血糖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有效复苏时间超过6 h、血压需药物维持、细菌培养阳性、6 h乳酸清除率低是脓毒性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存活组复苏后6 h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1.4(1.2~2.1)mmol/L VS 5.6(3.5~8.7)mmol/L],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0.23~0.52)% VS-0.16(-0.39~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治疗24 h降钙素原水平低于死亡组[1.1(0.5~1.6)ng/mL VS 23.5(12.9~55.1)ng/mL],降钙素原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7(0.27~0.69)% VS-0.9(-5.5~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病死亡高,早期监测脏器功能,动态测定乳酸水平和有效液体复苏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35例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检测患者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红蛋白达标组和血红蛋白未达标组,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且研究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的影响因素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35例患者中,血红蛋白达标率为35.56%,铁蛋白达标率为90.15%,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1.17±9.67)%。血红蛋白达标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与未达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达标组患者八年内生存率和心脑血管生存率高于未达标组,(P<0.05);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透析龄(OR:1.918; 95%CI: 1.204~3.037)、血清白蛋白(OR:0.401;95%CI:0.178~0.852)、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OR:1.848;95%CI:1.535~2.748)。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需要定期监测,以利于干预治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脓毒性休克死亡,为早期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某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休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脓毒性休克患儿62例,其中存活31例(存活组),死亡23例(死亡组),放弃治疗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儿病死率为4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蛋白降低、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大于3个、血糖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有效复苏时间超过6 h、血压需药物维持、细菌培养阳性、6 h乳酸清除率低是脓毒性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存活组复苏后6 h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1.4(1.2~2.1)mmol/L VS 5.6(3.5~8.7)mmol/L],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0.23~0.52)%VS-0.16(-0.39~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治疗24 h降钙素原水平低于死亡组[1.1(0.5~1.6)ng/mL VS23.5(12.9~55.1)ng/mL],降钙素原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7(0.27~0.69)%VS-0.9(-5.5~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病死亡高,早期监测脏器功能,动态测定乳酸水平和有效液体复苏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理想膳食模式评分法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膳食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无锡市某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的79例患者,进行膳食情况及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采用理想膳食模式(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DDP)评分及评价方法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的膳食质量。结果79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DDP分值为79.8分,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的摄入量超过了最大允许值(动物性食物58。s50,食用油10vs10)。从食物类别的分类看,谷类、蔬菜类及水果类的DDP得分均低于理想得分(谷类28vs40,蔬菜水果类5vs10)。按透析年数、透析频次、体重控制情况、知晓饮食情况及饮食控制程度不同比较,食用油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理想膳食模式评分法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膳食质量存在结构不均衡及总能量摄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薛龙  童利伟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0-2881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84)、透析时间(OR=1.536)、高血压(OR:2.940)、心脏病(OR=6.030)为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752)、血清白蛋白(OR=0.708)、血钙(OR=0.004)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越大、透析时间越长、高血压、心脏病、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血钙浓度低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终末期肾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5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Cox模型回归法分析透析开始时各临床指标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截尾和未截尾组中年龄、白蛋白、糖尿病病程、并发症个数等级、截尾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并发症个数等级、肌酐、白蛋白在Cox模型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结论年龄、并发症个数等级、白蛋白可能是糖尿病终末期肾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镁(Mg2+)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46名某科进行MH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资料,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以Mg2+中位数(0.865 mmol/L)为界值,将其分为高镁组(Mg2+≥0.865 mmol/L)和低镁组(Mg2+<0.865 mmol/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镁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低镁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低镁组为参照,高镁组是MHD患者全因死亡(HR = 0.226,95%CI:0.072~0.705,P = 0.010)、CVD死亡(HR = 0.327,95%CI:0.119~0.895,P = 0.029)的保护因素。结论 血清镁与MHD患者的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相关,可作为评估MHD患者死亡风险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