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实则阳明以“胃家实”为纲;虚则太阴,以“腹满,食不下,自利”为纲。李东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外而皮毛,内而脏腑,无不依赖脾胃化生之气血以煦之濡之。而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而隶属阳明,任主胞胎而联系太阴。因此,妇科病从脾胃论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特点的关系妇女的生理特点为经、孕、产、乳。而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又以血为用。然血赖气生,又赖气行,所以,气血是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而  相似文献   

3.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  相似文献   

4.
脾经腧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足太阴脾经隶属脏腑为脾,故脾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疾病;脾主运化,司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官窍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后天气血的濡养,气血生化有源则五脏六腑得充。脾经的腧穴可通过调理脾运而达到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膝关节以  相似文献   

5.
肺癌虽病位在肺,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阴,二者皆属太阴,肺与胃相助为用,皆主通降,且肺阴的充盈和不足与胃阴的充足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肺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临证治疗肺癌必须以调理脾胃为第一要途.  相似文献   

6.
治病勿忘理脾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新社 《北京中医药》2008,27(7):561-562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胃主受纳、消磨水谷.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依赖于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输布.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脾胃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田新社 《北京中医》2008,(7):561-562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胃主受纳、消磨水谷。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依赖于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输布。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脾胃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有急、慢性之分,病位在脾胃。脾胃五行属土,互为表里。脾为脏,属太阴而多湿;胃为腑,属阳明而主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邪,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即可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种种胃脘痛。现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结合文献资料,对湿邪相关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篇题解释] 本篇从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经脉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论述,故以“太阴阳明”作篇名。高世栻注:“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腑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论脾胃的表里关系及脾胃因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的区别而发生的疾病也不同。二、阐述脾主四肢、旺于四时的道理。三、强调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及脾病的病机和病侯。以下分兰段讨论: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脾胃位居中州,其经脉互相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因此,在针灸临床上,调理脾胃具有许多功用,能治疗诸种疾病。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张卫星  郭小平 《陕西中医》2007,28(9):1203-1205
1与脾胃关系密切 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喜湿而恶燥,其味甘,其色苍,至阴之类也。黄疽者,土湿而感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也。惑邪而卫闭,湿淫内生而不外达,脾土湮郁,水谷不消,谷气于浊,故有倦怠乏力、纳差、腹胀、食后尤甚、恶心厌油腻等脾胃症状。仲景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其辨脾胃,而“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则是指病在脾,  相似文献   

15.
文颖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290-2291
从因脾胃功能失常而引发的肿、胀、虫积腹痛、积痛、吐泻、呕吐六类病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等方面探析了明代著名临证医家万密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认为将脾胃病证分为因浊邪阻滞导致气血郁滞之实证和因中气不足而导致气血亏虚之虚证;治疗实证以祛除浊邪、发散郁滞为主,治疗虚证以补脾、和中、益气为主是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而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强调调乳母、节饮食、适寒暑、慎医药更是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导引法原文风身体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  相似文献   

17.
程志强教授指出冲任失调乃妇科病首要病机,而冲任二脉总由阳明统控,且脾胃生化有源冲任气血乃可满溢,提出妇科病多从脾胃论治的治疗法则,即"调脾胃即是调冲任"的学术思想,并从妇科病最常见的4个基础证型即阳虚、肝郁、血瘀、痰湿方面介绍了以平调脾胃为基础治则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淑娟  艾群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8-2130
三穴均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均可调理脾胃,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太白为脾经原穴,凡有脾胃之疾皆可取之.但以虚证最为适宜,同时也可通络止痛;漏谷除健脾和胃外又有利水除湿之功,脾失健运之小便不利、水肿多取之;地机为脾经之郗穴,既可治疗急性腹痛、肠鸣、泄泻,又可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相似文献   

19.
从两方面阐述了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对脏腑生理病理,注重脾胃中气升降顺逆,谓心肺肝肾之气同升降,皆取决于中气,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及赖以升降之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脏腑各安其位而履其职,气血充旺,精神交泰。中气升降窒塞,脾土下陷,胃土上逆,则阳化匮源,阴生乏本。胃土上逆则火炎金逆,气为之滞而神为之飞;脾土下陷则水沉木陷,血为之淤而精为之遗。诸般上逆、下陷、左淤、右滞四维病变,悉归居中气升降乖违。故论治首重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顾四维。于内伤杂病,宗仲景“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之旨,谓“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基于此,论治血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以燮理中气升降立法,环顾四维。文章对血淤、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的病机及立法、遣方,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脾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易变生他证或加重原有病症,因此调理脾胃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临证时喜用归脾汤补益气血,调理脾胃,治疗各类慢性病,现抛砖引玉,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