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3-4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年脑梗死76例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2例与不稳定斑块组52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4例、中度狭窄组42例、重度狭窄组38例;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群做对照.测定各组Fg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不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各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差异显著(P<0.05),随着狭窄程度越重,IMT及Fg含量越高.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狭窄程度均与Fg水平相关,Fg可能通过增加IMT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史分为初发组(n=95例)与复发组(n=37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同时检测血清MMP-9水平,分析组间指标差异。结果与初发组患者比较,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患者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再发脑梗死风险密切相关,而MMP-9水平可作为反映的斑块稳定性及再发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改变,结合测定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综合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方法对6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56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类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水平,并A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组IMT高于B组(P〈0.05)。与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相比较,易损斑块患者在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较高(P〈0.05)。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均高于B组(P〈0.05)。易损斑块者血浆hs-CRP水平与MMP-2、MMP-9呈正相关;MMP-2水平与MMP-9、CD40L呈正相关;MMP-9与CD40L呈正相关。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查结合检测血浆炎症介质水平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数目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强  凌芳  聂德云  熊涛 《重庆医学》2012,41(16):1598-1600,1603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影响,观察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8)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8)。抽血检查后再随机分为小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17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17和MMP-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及4周,大剂量组中血清LDL-C、TG、TC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P<0.01),治疗后4周,大剂量组血清hs-CRP、IL-17和MMP-8均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月,两组IMT值和斑块厚度较治疗前降低,且大剂量组两项指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脑梗死患者26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ted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4例)?IMT增厚组(62例)?稳定性斑块组(110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64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9?TIMP-1水平并行组间比较?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依次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 (P < 0.01)?以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为因变量,与其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lgMMP-9呈正相关?以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为因变量,与其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BMI?TG?lgMMP-9呈正相关?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TIM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