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与"六郁"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中的“五郁”到朱丹溪“六郁学说”的创立,体现了医学发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注重临床实际的求索过程。《内经》云“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肾病也。”朱丹溪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认识到《内经》五郁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痕迹,临床中很难使用,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相似文献   

3.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4.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5.
读经拾贝     
《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临床思路,今举一例以印证《内经》启迪之功。“木郁达之”出自《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论为五郁之甚者,各循其性而调其气,达到过者折之,以复其常的治疗目的。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达即疏达、畅达,气机通调畅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相似文献   

6.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五郁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自然界气候异常,在人应五脏,郁则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结聚不通而生郁病,篇中详列其常见临床表现,并提出五郁的治疗原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虽未阐述五郁的具体治疗方法,但为后世五郁治  相似文献   

8.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9.
阐述《内经》五郁治法理论及其临证应用情况。认为五郁,既反映风、热、湿、燥、寒五气的郁发,又指人体五脏之气的郁滞。五气郁发者,治当折其太过;五脏气郁者,治当调其气机。并列举了五郁证治实例,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郁症     
一、定义郁症乃七情郁结造成之疾病也。严格言之,即肝气郁结,是内因病。它和《内经》所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等外因形成的五郁,有所区别。二、原因肝喜条达。其性善怒。人遇到不适意的事情,既不得伸,则郁而成病,是为肝郁。但也有当时不表现病态,迨忧愁郁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14.
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医郁证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医郁证体系的形成不是沿着传统认为的线性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吸收历代中医情志病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医《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神经症的理论,重新构建的一个全新体系,是“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的过程。不可否认,在现代郁证理论体系中,包含有《黄帝内经》五郁、丹溪六郁等理论的“成分”,如在论述病机的时候,提到“气郁”“木郁”,在治疗中,依然会使用越鞠丸,但是现代郁证的理论体系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其中所存在的来源于《黄帝内经》、朱丹溪的“成分”均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当时的原意。  相似文献   

15.
肝气郁结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此证多与情志有关,属实证、郁证的范畴。关于郁证,《素问》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说。后世朱丹溪根据病因将其划为气郁、热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六类。张景岳又提出了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肝气郁结系属《内经》中的木郁,与张景岳的情志之郁也相吻合。 本证的病因多为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使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升发受阻,导致肝经经气阻滞而产生,当然也有因其它病邪侵扰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16.
陈与丰  王洋 《西部医学》2018,49(5):46-48
本文通过理论阐述,深入探析"土郁夺之"的理论内涵,认为"土郁夺之"是《黄帝内经》中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一条高度凝练的治则。"土郁"多因湿热、气郁损伤脾胃,破坏脾胃正常运化环境,导致各种脾胃系疾病的发生,需从"夺"字出发,通过清利湿热、调畅气机等"夺"法恢复脾胃,发挥其运化功能环境的正常。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郁”的发展源流,从理论探讨广义之郁与狭义之郁的区别与联系,辨析“郁证”“郁病”的含义,阐明“因病致郁”“因郁致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提出“郁-病-郁”与“病-郁-病”乃是临床常见的恶性循环现象,只有认识证与病在“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中的不同内涵,才能发挥中医“形与神俱”“病郁同治”的优势,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的经验。[方法]以《程原仲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内经》、丹溪、河间等名家论著,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归纳、总结其辨治思路及特色。[结果]程氏认为,凡人身之滞而不通,皆为之郁。诊法上,程氏四诊合参,重视脉诊,擅于凭脉辨证。辨证论治方面,程氏认为,诸因皆可生郁,当各求其属,随证治之。虚可致郁,郁久易虚,解郁补虚须审察标本,谨守病机,同时重视脾胃中土的枢机作用。治疗时,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治以开郁养心;若误用寒凉、血郁邪伏,治以开郁逐邪;若误用温补、气血郁滞,治以行气开郁。程氏临证善用古法而不泥古,常有独创之见,脾胃中土,畏其壅淤,郁则夺之,有硝黄下之,有桂附温之,亦有平胃散燥之,皆为“土郁夺之”之发挥。对于儿科患者的辨治,程氏重视气的生理作用,提出“幼无七情,惟气滞则诸病生焉”,治疗则重在调畅气机。[结论]程氏临床诊治郁证,善从脉证入手,治疗上注重调和脾胃中土和全身气机。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及其辨治特色,可为现代临床中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严海艺  郭瑞  郭朋 《中国医药导报》2022,(28):124-127+131
中医学认为“土壅木郁”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结合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极有可能是“土壅”(脾失健运)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胆汁酸代谢失衡则可能是“木郁”(肝失疏泄)的微观表现。西医视角下“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导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与中医视角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土壅木郁”为主要病机相契合。本文基于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互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土壅木郁”病机的生物学内涵,以期为研究“土壅木郁”的病机实质及推进中医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