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风险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1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术后第3个月采用颈部超声、TCD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中,10处采用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短时间内并发眩晕2例;术后第3个月颈部超声及TCD随访均未见支架术后再狭窄.结论 采用血管成形术处理基底动脉狭窄具有侵袭性小,手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TCD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9例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的颅内血管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结果 所有患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术后临床TcD随访6个月,无血管再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可以改善狭窄远端的供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未再发生,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TCCD)观察11例MCA狭窄患者术前狭窄及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形态,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局部狭窄处及狭窄后血流速度(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和平均流速)并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11例MCA狭窄患者术后10例支架形态良好,1例伸展未完全.②术前颅内动脉狭窄处局部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狭窄后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9%流速恢复正常,1例伸展未完全者略增高,11例患者支架后流速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恢复正常.结论 TCCD可观察MCA狭窄及植入支架的形态,评价MCA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闭塞1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犦(europeanstrokescale,ESS):53.6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91.65±15.36。6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75%~99%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14%。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置入国产内支架6枚,进口内支架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选用Wallstent、Memotherm及Symphony,国产血管内支架类似Wallstent。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成功地完成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中的6条病变血管中置入6枚国产血管内支架,5例患者中的5条病变血管中置入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病变血管开放获得满意,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因导丝穿破血管进入纵隔而放弃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6~39个月,其中1例置入血管内支架在5个月复查时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后16个月复查血管开放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有望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32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术后30天、3个月和1年随访采用Malek评定法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显示21例狭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7例血管残余狭窄<10%,4例血管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0天时32例Malek评分均为1分;3个月时随访18例,Malek评分1分16例,2分2例;1年时随访随访15例,Malek评分1分9例,2分3例,3分3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6例血管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46例均成功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及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28例恢复正常管径;18例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30%。在平均12个月的随访中,34例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2例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并再次发作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症状,2例发生脑梗死,2例出现TIA,均非支架植入部位,1例发生脑出血严重并发症,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nous stenosis,CV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目前CVS的首选治疗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PTS)。本文报告3例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短期复发性中心静脉狭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33例患者,对临床症状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结果 33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92.36±3.23)%,术后即刻平均残余狭窄率为(9.13±2.57)%.术后2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d后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9例出现头晕、头昏等不适症状,其中29例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残余狭窄率为(19.27±5.62)%,3例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50%,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明显缓解脑缺血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1支颅内狭窄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1处颅内动脉狭窄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共置入支架42枚,术后狭窄血管均得到明显改善,病变血管狭窄率由术前70%以上降至〈10%。其中,术中1例因微导丝弹跳刺破小血管导致出血,经治疗后有对侧肢体轻瘫。1例在球囊扩张时发生血管内膜撕裂,立即中和肝素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后第2天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过程中大脑中动脉撕裂,出血较凶造成颅内血肿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见支架将大脑中动脉刺破,夹闭大脑中动脉,患者术后12h死亡。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2例患者均随访3~14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无缺血性卒中发生,TCD复查未见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及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5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TCD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M1、M2段支架成形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TCD检查,发现3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科常规及血管支架内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5例经CT或MRI及临床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自内科常规或血管内支架成形置入手术。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短暂脑缺血(TIA)或脑梗塞。术中采用球囊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充盈球囊至5至6个大气压,支架释放后造影确认展开良好,回撤球囊。结果:所有病人都完成内科常规治疗或支架置入,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有14例,有3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置入治疗后TIA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残余狭窄均低于50%,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行急诊动脉溶栓1例,未成功,患者死亡出院。内科常规治疗随访有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反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再发脑梗塞。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有效、安全的方法,而内科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但对于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其远期疗效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超声在锁骨下动脉(SCA)及椎动脉(VA)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观察32例患者SCA、VA支架术后狭窄血管处支架位置、支架内及远端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支架内有无血栓及再狭窄等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支架置入术后超声示狭窄处血管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PSV、RI减低,100%狭窄改善,无一例≥50%的再狭窄发生。结论超声是评价SCA、VA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疗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徐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11-12
目的:探讨对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42条血管置入42枚支架,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刘红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723-4724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术后第3月采用颈邵超声、TCD随访.结果 100例患者中,治疗病变105处,其中1处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104处采用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短时间内并发眩晕10例;术后第3月颈部超声及TCD随访均未见支架术后再狭窄.结论 采用血管成形术处理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具有侵袭性小,可重复进行,可同时处理多处病变等优点,近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42条血管置入42枚支架,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的经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全部病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7枚,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总结颈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椎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伴有缺血性脑血管病颈椎动脉狭窄 6例在DSA下行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6例均成功植入支架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DSA影像学显示血管形态恢复 ,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 ,严密观察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通过对26例确诊为MCA狭窄的患者,经药物抗栓治疗期间仍有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患者自愿做支架治疗的患者,行MC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应用TCD观察对比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6例MCA狭窄患者均成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MCA平均血流速度为(184·4±15·57)cm/s,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MCA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为(77·6±7·8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CD显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可缓解MCA狭窄程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而改善脑组织的功能,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MC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不宜MRA及DSA检查,TCD对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