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 MBPS 组(173例)和非 MBPS 组(149例),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 QT 间期、校正的 QT 间期(QTc)、QT 离散度(QTd)和校正的 QT 离散度(QTcd)。结果 MBPS 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 MBPS 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 组的 LVMI、CCA-IMT、ICA-IMT 指标均高于非 MBPS 组[LVMI:MBPS:(170.1±16.4)比非 MBPS:(143.5±14.8)g/m~2;右侧 CCA-IMT:MBPS:(1.5±0.1)比非 MBPS:(0.9±0.2)mm,右侧 ICA-IMT:MBPS:(1.3±0.2)比非 MBPS:(0.9±0.3)mm,P 均<0.05]。MBPS 组的 QT 间期、QTc、QTd 及 QTc...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缬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比较两组患者QTcd和室性早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与依那普利组比较,缬沙坦组QT间期[(389.45±55.85)ms比(339.58±50.58)ms]、QTc[(366.58±48.98)ms比(319.58±46.58)ms]、QTcd[(34.55±5.08)ms比(21.85±3.87)ms]降低更明显(P均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室性早搏次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但是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缬沙坦组室性早搏的次数明显少于依那普利组[(619.85±202.45)次/d比(949.55±198.85)次/d,P=0.001]。缬沙坦组室性早搏发生情况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r=0.101,0.089,0.104,P均0.05),而依那普利组室性早搏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631,0.599,0.591,P均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和血压,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效果比依那普利好,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猝死(SCD)与老年非心脏病猝死(NSC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死亡的49例分为SCD组(29例)与NSCD组(20例)。SCD组冠心病19例,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10例,20例NSCD组恶性肿瘤9例,其它疾病并肺部感染8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3例。测定QTd和QTcd(心率校正QTc)。结果老年SCD组QTd(70±19)ms,QTcd(79±21)ms,NSCD组分别为(27±7)ms,(38±9)ms。老年SCD组较NSCD组QTd、QTcd显著延长(均P<0.01)。老年SCD组病因多为冠心病。结论老年SCD患者,QTd延…  相似文献   

6.
耿光三  吴瑶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46-274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处理的方法,观察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比索洛尔治疗前后的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QTd及RR间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Bisoprolol治疗后冠心病患者QTmin延长〔(390±32.7)ms vs(357±21.2)ms,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428±34.7)ms vs(427±33.6)ms,P>0.05〕,QTd、QTcd则显著缩小〔分别为(39±11.8)ms vs(72±28.6)ms,(42±10.7)ms vs(78±24.6)ms,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均无改变(P>0.05)。结论 Bisoprolol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延长冠心病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度,促使心肌细胞复极化趋向同步进行,此种机制有利于防止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62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缩短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QTd和心率校正后QTd(QTc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d ratio数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6)ms,P<0.01,(45.7±15.3)ms比(64.9±16.3)ms,P<0.01和4.94%±2.1%比8.08%±1.5%,P<0.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可以明显的缩短QT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和PCI后24h内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监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PCI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8例术前有恶性心律失常,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70±18)msvs(52±15)ms,P<0.01];术后QTd降至(45±16)ms(P<0.01),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结论急诊PCI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和QTcd,降低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QTcd、及QTc的资料。结果心脏事件发生组CHF病人(Ⅰ组)QTd、QTcd、QTc、QTcd/QTc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组(Ⅱ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0.01、<0.05、<0.001)。结论QTd、QTcd、QTc、QTcd/QTc是心衰病人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QTcd/QTc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心率校正的QT间期(heartrate-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和QTc离散度(QTc dispersion,QTcd),并评价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因初步诊断为PH而进行右心导管术的患者。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手工测量QT间期并用Bazett公式进行校正。根据平均肺动脉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轻-中度PH组和重度PH组。结果:共入选201例患者。男性患者的QTc和QTcd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重度PH组的QTc比对照组高〔(436.1±39.4)msvs.(407.6±24.8)ms,P=0.037〕,重度PH组的QTcd(68.5±20.9)ms高于对照组(45.1±12.6)ms和轻-中度组(58.6±14.7)ms(P=0.002;P=0.003)。此外,女性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r=0.207,P=0.03;r=0.236,P=0.012)。结论:本组资料中女性PH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且在重度PH患者中显著增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