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所引起的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随访4~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肛管直肠测压参数。结果患者术后每天1~2次软便,自觉排便梗阻感明显缓解,手术前后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各项感觉阈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力排压与肛管舒张压力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术是一种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对36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便秘症状及肛门直肠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经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后:(1)治疗患者便秘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77.8%,治疗后大便性状、排便次数、伴随症状等有所改善;(2)肛管静息压、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反射阈值降低(P〈0.05)。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满意,是一种无创、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直肠套叠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1例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经排粪造影发现为直肠套叠,9例再次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通过Longo出口梗阻型便秘评分、Cleveland临床便秘评分及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评估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1例男性患者吻合口狭窄,瘢痕松解后仍不能置入吻合器,1例女性患者为瘢痕体质,2例均放弃吻合器直肠切除术。9例患者术后Longo、Cleveland及GILI评分均优于术前(t分别为7.074,9.197,7.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6个月,1例效果不佳,无重大手术并发症。结论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直肠套叠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PPH治疗直肠前突以及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出口梗阻型便秘36例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治愈26例,好转8例.治愈率72.2%,有效率94.4%。结果表明.PPH操作简便.创伤小.对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对5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行PPH治疗。50例患者均合并中、重度痔,除痔外,单纯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27例,合并中、重度直肠前突加直肠黏膜内脱垂18例,合并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并直肠黏膜内脱垂5例。结果显示,本组治愈42例。好转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0%。无效的3例均为重度卣肠黏膜内脱垂合并耻骨直肠肌肥厚者。结果表明,PPH治疗以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内脱垂为主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显著,但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单纯行PPH矫治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挂线疗法治疗出口梗姐型便秘的疗效.将55例因耻骨直肠肌痉挛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人分为两组。采用挂线30例(治疗组),采用部分耻骨直肠肌切断术25例(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均恢复排便顺应性,肛门指诊肛管直肠弹性良好,肛门自制功能正常,术后疼痛径,往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无术后感染,复发率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挂线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术式简单、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PPH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PPH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黏膜内脱垂型320例,直肠前突型80例。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年,复查排粪造影,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显示,术后治愈39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98.0%,有效率99.5%。结果表明,PPH治疗直肠前突型和直肠黏膜内脱垂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肛管减压松解术为主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采用肛管减压松解术同时配合针对其病情的治疗方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100例,结果痊愈8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有效率96%.结果表明,以肛管减压松解术为主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病因是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套叠脱垂[1].目前有多种手术方式治疗本病,但总体疗效欠佳.2004年Longo[2]采用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stapled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我们自2007年1月始,应用STARR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3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肛TST36吻合器直肠切除术(TSTstarr+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32例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采用TSTstarr+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Longo便秘评分、直肠肛管压力。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6~9个月),术前至术后6个月Longo便秘评分从(15.49±3.16)分降至(3.91±2.61)分,术前至术后2个月直肠最大耐受阈值从(205.3±29.5)ml降至(174.3±2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改善率87.5%(28/32);肛门坠胀改善率31.2%(10/32),急便感改善率43.8%(14/32)。结论 TSTstarr+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经肛门后正中切扩并全皮瓣成形术治疗因肛管直肠角偏小、骶尾间隙过大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67例人组病例的资料,其中46例行经肛门后正中切扩并全皮瓣成形术(治疗组),21例行经肛门侧方切扩术(对照组),并对两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经肛门后正中切扩并全皮瓣成形术治疗因肛管直肠角偏小、骶尾间隙过大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确切、疗程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改良双PPH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采肘改良双PPH治疗以直肠前突和(或)直肠黏膜内脱垂为主的出口梗阻型便秘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奉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100%。随访6个月至1年.均无复发.无肛门失禁、直肠狭窄及直肠阴道瘘发生。结果表明.改良双PPH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的发病机制,为PPH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寻找理论依据。方法19例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以及对照组均接受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结果各组肛管功能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病例组术后15d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术后90d最低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显著回升。精神评价方面,HAMA及HAMD总分术后均呈现先降后升的改变。结论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障碍和精神心理障碍.PPH手术治疗可改善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结肠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对348例顽固性便秘根据其临床表现、结直肠及盆底动力学等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对结肠冗长症采用结肠全切除及次全切除术治疗,其中327例伴有出口梗阻型便秘者于结肠切除术同期或前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显示,病理检查示结肠壁内神经丛均有变性.94%(327/348)伴有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8例,均行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每天大便次数为5.7次(3~10次),呈稀糊状大便.术后6个月平均每天大便次数为3.4次(1.2~4.3次),成形软便.术后1年平均大便次数为1.6次(0.8~3.2次),成形软便.结果 8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患者发生储袋炎,经治疗缓解,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能有效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常见原因 ,普通用泻药或生物反馈治疗均有利有弊 ,手术治疗因效果不佳临床很少采用。肉毒毒素A是一种神经毒素 ,通过抑制突触前乙酰胆碱的释放而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的肌肉收缩过度 ,近年来应用于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目的 :本研究在于评价肉毒毒素 A注入耻骨直肠肌的疗效。方法 :2 5例( 1 5例女性 ,平均年龄 2 3.2岁 )有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的患者接受肛管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 ,所有患者在两种检查中均发现耻骨直肠肌紧张 ,所有患者都不能排出直肠气囊。每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耻骨直肠肌的局部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对56例经排粪造影证实存在直肠前突和(或)直肠套叠脱乖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28 min,术后3 d内VAS疼痛评分平均3.2分.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有轻度肛门失禁;2例患者分别随访2、4个月,吻合口有轻度炎症,致排便时肛门部轻度疼痛.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各项出几梗阻症状发牛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尤其是排便困难及排便梗阻感的发生率均下降5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化评分后比较,术后便不尽感积分较术前下降65%,其余症状积分下降幅度均达7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冶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将25例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分为治疗组15例,采用PPH治疗;对照组10例,采用经直肠切开修补术(Sehapayah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67%和60%(P〉0.05).但两组间的术后疼痛程度、创口愈合天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使秘时,PPH与传统经直肠切开前突修补术相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治疗直肠前突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经会阴补片修补加耻骨直肠肌部分离断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对34例重度直肠前突伴耻骨直肠肌肥厚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行经会阴补片植入修补直肠前突加经肛周耻骨直肠肌部分离断术,并对疗效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痊愈30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33/34)。结果表明,经会阴补片修补加耻骨直肠肌部分离断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便秘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志苏  钱群 《腹部外科》2008,21(3):134-136
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re constipation,OOC)和混合型便秘。最近出版的罗马Ⅲ的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指结肠运行功能缓慢、肠内容物排出延迟所导致的便秘,而直肠排出及盆底功能正常。主要表现为没有便意、大便干结、需依赖泻剂进行排便。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直肠和肛管的功能和形态异常所导致的便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