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总结了12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肿块局部情况及治疗等。着重强调了直肠类癌的预后与肿块体积大小及局部浸润情况等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上采用妥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分析了26例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结果26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75%。结论直肠类癌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直肠指诊触及肿块,确诊依靠病理组织检查。手术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变大小、浸润深度,采取相应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类癌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23例直肠类癌活检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3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3~10cm.其中8例内镜下诊断为息肉,8例光镜下诊断为类癌.15例加做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诊断为类癌。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常位于黏膜下,体积小,临床易误诊为息肉。类癌的确诊依赖于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技术,早期结肠镜检查并及时送检有利于提高类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直肠类癌属潜在恶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直肠类癌罕见,近年来发现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并不少见,可能与结肠镜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直肠类癌具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随访.直肠类癌的诊断有较高的误诊率,良恶性的判断有时较难把握.目前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总结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近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渝军  何双梧 《腹部外科》2000,13(2):124-125
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嗜银细胞肿瘤。近20年来,类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多发生于胃肠道。Modlin等[1]总结了8305例类癌病例,发现类癌发生于胃肠道者占73.7%,而胃肠道又以小肠(28.51%)、阑尾(18.9%)和直肠(11.38%)为多。本文仅介绍近年来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情况。一、临床表现与诊断直肠类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青少年少见,男性多于女性。过去认为其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普查发现其并不少见。类癌起源于肠粘膜隐窝深部的Kulchitsky细胞(肠嗜铬细胞),因具有嗜银性,故也称嗜银细胞癌。早期临床表现为粘膜和粘膜下结节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回顾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岁;肿瘤位于距肛缘8cm以内直肠为21例(80.8%);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坠胀不适(4例)、大便带血(10例)、排便习惯改变(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无症状者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5年生存率76.9%(20/26)。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影响直肠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及早期个体化的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无特异临床症状 ,往往以肛直肠其它疾患就诊而得诊治。笔者于 1 987年 7月至 1 998年4月收治直肠类癌 1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6 4岁 ,平均 48.8岁 ,40~ 6 0岁占 81 .7%。1 .2 临床表现 :间歇性大便带血 5例 ,肛门疼痛 6例 ,肛门不适便急频繁 2例 ,便秘 1例 ,粘液便 5例 ,面色潮红心动过速并肝转移 1例。无临床症状 ,肛诊发现 5例。1 .3 诊断与治疗 :本组病例术前确诊直肠类癌 3例 ,3例术前活检诊断直肠腺癌 ,另 6例术前未能确诊 ,术后病理确诊直肠类癌。 7例行局部楔形…  相似文献   

9.
直肠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术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  相似文献   

10.
11.
为提高直肠类癌的诊疗水平,同顾分析46例直肠类癌患者资料,通过访问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尤其是指诊和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明确诊断,最终行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肿物局部切除42例;3例直肠镜下活检完整取出病灶;经腹会阴根治术1例,尔后病理检查显示类癌恶变.有淋巴结转移,死于肝转移。45例健在。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属于肛肠疾病中较少见的一种,可以恶变,因此提高早期对该病的认汉和及时行相关检查并处理至关重要,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低位直肠类癌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8例患者中,除1例多发类癌患者外,其余肿瘤均距肛缘7cm以内;肿瘤直径〈1cm者7例,≥1cm者1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无复发。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类癌早期肿瘤局限,瘤体小,行局部切除术预后较好;对于瘤体较大者需要谨慎对待。术后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类癌的诊治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消化道类癌临床表现不典型。54.1%的病例类癌浸及肌层,18%的类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随访3年以上的89例类癌其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7%、66.7%和44.4%。结论:肿瘤直径<2cm者应行局部广泛切除术,>2cm者行根治术。结肠及胃部类癌切除范围应相对较大,而阑尾及空回肠类癌手术范围应相对较小。消化道癌早期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类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报告18例支气管类癌的临床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旨在提高对支气管类癌及其合并症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施行肺叶切除10例,楔形切除3例,支气管腔内肿瘤摘除3例,开胸探查2例,无手术死亡或住院死亡。病理报告14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4例系不典型支气管类癌。经2~13年随诊,术后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2%、78%和70%。支气管类癌常被误诊,确诊需光镜、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合并柯兴综合征的类癌手术效果好。依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病人的心肺功能决定手术方式。不典型支气管类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的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是否辅助治疗,对病人的长期存活似乎没有明显影响。决定预后的因素是肿瘤的病理类型、发现的早晚和适当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选择标准。探讨影响直肠癌保肛手术适应证选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4月至2004年12月721例直肠癌外科治疗经验,肿瘤部位:直乙交界69例,直肠上段141例,直肠中段199例,直肠下段312例。经腹会阴切除手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227例,保留肛门括约肌(sphincterpreservationoperation,SPO)手术481例,其中Dixon手术449例;拖出保肛手术12例;“J”Pouch20例,Hartman手术13。SPO组与APR组比较:性别、年龄、肝脏转移、肿瘤长径、浸润深度、Dukes分期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有无合并低位肠梗阻、癌肿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侵犯周径、淋巴结转移以及根治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治性切除660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1·54%,SPO481例,保留肛门率为66·71%,低位直肠癌中SPO为135例,低位直肠癌保肛率43·69%(135/309)。手术死亡率0·42%(3/721),并发症发生率4·2%(30/721)。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为5·41%(39/721),SPO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5·00±6·87)个月;5年生存率为59·26%;AP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2·23±5·63)个月,5年生存率为42·3%。Longrank检验Chi-Sqare为18·14;P<0·001,Overallcomparisons检验Wilcoxon为22·42;P<0·001。结论:直肠癌在确保根治前提下首选SPO,低位直肠癌根据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手术者经验选择SPO适应证。低位直肠癌中选择部分病例进行SPO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肺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直肠癌肺转移的预后因素。方法1973年9月到2007年9月,我院共诊断43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并行45次肺转移瘤切除手术,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36~77岁(平均58岁)。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pTNM分期、肺转移瘤数目及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直肠癌原发灶切除至发现肺转移的时间即无瘤间隔时间(disease-free interval,DFI)、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量、术后化疗等。用Kaplan Meier法统计生存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可能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1~103个月(中位数54个月)。术后因合并心脏并发症早期死亡1例(2.3%),患者中位生存期42.6个月,术后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56.4%和32.2%。DFI为0~144个月(中位数28.6个月),9例发生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CEA〈5ng/ml为42.6%,CEA≥5ng/ml为18.0%(P=0.009);DFI≥3年患者5年生存率为53.3%,1年〈DFI〈3年患者为32.3%,DFI≤1年患者为15.1%(P=0.036)。术前血清CEA水平和DF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3,0.016)。结论对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CEA〈5ng/ml和DFI≥3年的患者长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