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70岁。以腹痛、腹泻稀便伴乏力、消瘦2年,便秘1周,于2006年3月13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004年3月开始出现腹痛、腹泻伴黄色稀便。腹痛位于脐下,为隐痛,每次排便后腹痛消失,伴乏力。曾于其他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缺铁性贫血、浅表性胃炎”,给以“补充铁剂、输液”等治疗。入院前一周大便秘结,乏力加重。  相似文献   

2.
杨梅 《中国科学美容》2014,(7):89-90,9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和对照组(美沙拉嗪治疗)各40例。连用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DAI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x2=4.973, P<0.05)。治疗前两组D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DAI 明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37、2.89,P<0.05),且观察组DAI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t=2.972,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奥硝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最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分为A组(内科治疗)57例,B组(内科+抗病毒治疗)80例,c组(内科+抗病毒+人工肝治疗)124例,D组(内科+抗病毒+人工肝+中医治疗)41例。观察患者治疗基线、治疗第1、4、8、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胛A)、HBVDNA等指标,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观察其存活情况。应用Kruskal—Willis H检验比较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四组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213,P=0.360),治疗12周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22,P=0.033)。四组1年病死率分别为36.84%(21/57)、32.50%(26/80)、26.61%(33/124)和24.39%(10/41)。C组治疗方法的死亡风险是B组的0.566倍(P=0.036);D组治疗方法的死亡风险是B组的0.396倍(P=0.016)。结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药物及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术可明显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CSP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收治的15例CS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9例(药物+吸宫+子宫瘢痕妊娠处注射甲氨蝶呤),对照组6例(药物+吸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HCG、术中术后出血量(称重法)、住院时间及出院1周血HCG等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术后5d血HCG下降、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出院1周血HCG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吸宫+子宫瘢痕妊娠处注射MTX组效果优于药物+吸宫组,且安全可靠,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结Ⅱ号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溃结Ⅱ号方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总有效率差异。结果:两组4项症状都呈明显减轻趋势(P〈0.05);观察组第8周、第12周腹泻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第12周脓血便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溃结Ⅱ号方能明显减轻轻中度溃结的主要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α(rh-TNFαD3α)、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γ-IFN)对肾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联合应用TNhα3α、IL-2和γ-IFN治疗肾癌术后患者30例,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接受联合生物治疗前后2周的细胞免疫功能,并比较其变化。结果:应用联合生物治疗2周后,患者的CD3^+、CD4^+、NK、CD4^+/CD8^+比值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癌术后应用联合生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治疗肝癌后瘤区连续注射超抗原生物制剂高聚生局部的免疫应答。方法选取46例肝癌患者,均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位灭活后第3周、第4周和第7周瘤区局部注射高聚生,每次注射1600U。分析比较注射高聚生治疗前后治疗区CD3^+、CD4^+、CD8^+、CD57^+和CD68^+浸润变化情况。结果CD3^+、CD4^+、CD57^+和CD68^+局部浸润较注射高聚生前有明显增高(P〈0.01),且持续至注射后第五周仍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注射高聚生能够有效地增强肝癌患者局部抗肿瘤细胞免疫,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复发和降低肝癌复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3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32例MHD患者,交叉对照设计,每例患者每隔4周随机接受LFHD、HFHD、HD+HP3种之一治疗,每种治疗持续12周,清洗期4周。治疗前、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比较3种治疗对血清hs-CRP、IL-6、TNF-α、β2-MG的影响。结果:(1)3种治疗方式治疗前hs-CRP、IL-6、TNF-α、β2-MG、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LFHD组hs-CRP、IL-6、TNF-α、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HFHD组及HD+HP组hs-CRP、IL-6、TNF-α、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HD+HP组较HFHD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Al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次治疗前后,每两组之间相比hs-CRP、IL-6、TNF-α、β2-MG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D+HP组下降最明显。结论:HFHD、HD+HP可以降低MHD患者的血清hs-CRP、IL-6、TNF-α、β2-MG水平,改善微炎症状态,以HD+HP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等。方法:报告1例前列腺导管腺癌疾病的情况,并结合文献对之诊断治疗行进一步探讨。1例82岁男性患者主因“尿频、尿急7年,加重3个月”入院,误诊为其他疾病。血清总PsA为2.38μg/L,行TURP后方明确诊断。后行根治切除和相应药物治疗等。结果:病理报告:前列腺导管腺癌,Gleason8分。免疫组化染色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低分子角蛋白(CKAE)(+),高分子角蛋白(CKHW)(+),雄激素受体(AR)(-)。患者术后恢复可,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结论:前列腺导管腺癌在前列腺癌中罕见,难于早期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可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3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各20例。血液透析组每周行血液透析治疗3次;血液透析并滤过组每周行血液透析并滤过治疗3次;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每周行血液透析治疗2次,血液透析并滤过治疗1次。观察治疗4周和8周后血压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组治疗4周和8周后和治疗前相比,患者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中,治疗4周后两组血压都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与治疗4周时相比,两组患者血压均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进一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及血液透析并滤过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而且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比血液透析并滤过方式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92例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龄20~57岁,病程3个月~6年。均有下腹、会阴疼痛,排尿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前列腺液(EPS)常规白细胞异常或细菌培养阳性,符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的前列腺炎诊断标准。92例患者分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A组,46例)和单纯西药治疗组(B组,46例),治疗前2组患者年龄、病程、症状评分(NIH-CPSI)、生活质量评分(QOL)及EPS检查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采用EPS培养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α受体阻滞剂及温水坐浴等物理治疗;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每次1剂,每日2次。治疗6~8周后,比较2组患者起效时间及治疗前后NIH-CPSI、QOL及EPS检验结果变化。结果A、B 2组患者治疗后起效时间分别为(11.2±5.4)d和(18.1±6.7)d(P〈0.001)。A组治疗后NIH-CPSI和QOL评分分别为4.5±4.7和2.3±1.7,B组分别为7.8±4.1和3.7±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治疗前后NIH-CPSI与QOL下降幅度均较B组明显(P=0.02和P〈0.001)。A组治疗前EPS-WBC计数分类为:(-)19例、(+)17例、(++)5例、(+++)5例,治疗后(-)30例、(+)14例、(++)1例、(+++)1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B组治疗前EPS-WBC计数分类为:(-)13例、(+)21例、(++)4例、(+++)8例,治疗后为:(-)19例、(+)21例、(++)4例、(+++) 2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治疗后A组白细胞下降程度明显好于B组(P=0.02)。A组治疗前EPS细菌培养阴性18例、阳性28例,治疗后阴性34例、阳性12例;B组治疗前EPS细菌培养阴性19例、阳性27例,治疗后阴性34例、阳性12例,2组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间EPS培养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A组总显效率(治愈+显效)71.7%,明显好于B组(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协同功效,可迅速改善症状,与单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132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口服氟他胺(250mg,3次/日)综合治疗。结果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后患者排尿困难、血尿症状明显改善,血PSA由(70.8±50.6)ng/mL下降至(38.9±28.1)ng/mL;48例术前发现有骨转移者,术后3个月35例行ECT扫描,均提示骨转移灶减少、缩小,浓集影部分变淡,46例骨关节疼痛减轻;12例患者术后1—2年出现PSA升高,全身骨转移灶加重,病情加重死亡。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口服氟他胺的综合方案,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艾滋病患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36岁。于2005年6月12日入我院消化内科。2005年4月曾因腹痛、腹泻于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治疗后症状缓解。6月以来,腹痛加重,以脐周及左侧腹部明显,解黄色黏液便6~7次/d,纳差、乏力,伴发热,体温在38℃左右。体查:全身皮肤色暗,少光泽,脱水貌;腹部平,上腹部压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期应用人类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法洛四联症(TOF)病儿根治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TOF病儿分为常规组(20例)和rh-GH组(10例,rh-GH 0.2 U/kg,每周3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4周);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表型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应用rh-GH后,异常升高的IgG、IgM、C3、C4、CD8^+和CD19^+于治疗后第1~3周开始下降,异常下降的IgA、CD3^+、CD4^+、CD4^+/CD8^+、CD3^+/HLA-DR^+和CD3^+/CD^(16+56)于治疗后1~2周开始逐渐升高,且上述指标均于治疗后4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于治疗后1~2周开始逐渐下降,于治疗后4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rh-GH可明显改善TOF病儿术后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组合型人工肾技术(HD+HP)对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皮肤瘙痒程度的改善及生命质量(QOL)的影响,探讨护理干预在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年以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HD组20例,HD+HP组20例,HD组采用常规透析治疗3次/周,HD+HP组在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1次/2周。两组患者予开始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分别问卷调查,利用瘙痒程度评分表及SF-36量表调查对患者皮肤瘙痒程度改善及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方面的影响,评价使用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分析护理干预在其中的作用。结果:组合型人工肾技术治疗后,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SF-36量表PF、BP、GH、VT、RE、MH六项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健康指数均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P组在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程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方面优于HD组;给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感情指数、生活满意度、健康指数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凡士林应用时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肛周皮肤保护的效果。方法将106例溃疡性结肠炎、肛周皮肤完好的新入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立即涂搽凡士林保护肛周皮肤,并在每次排便后继续使用;对照组在患者肛周出现烧灼痛时涂搽凡士林。结果观察组肛周皮肤烧灼痛、皮肤潮红、皮肤破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应用凡士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肛周皮肤进行保护,能有效减轻肛周皮肤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FMT)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肠道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轻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组15例,重度LARS组28例,取健康供体新鲜粪便与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液保留灌肠,1次/d,连续灌肠6d。1个月后再次重复6d粪菌移植。采用LARS量表评估治疗效果。结果:43例中41例完成FMT,2例重度LARS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后4周、8周、12周和24周,轻度LARS患者在气体失禁、便频、密集排便和急迫排便评分方面均明显改善(P <0.05),在稀便失禁方面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26例重度LARS患者总体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在随后的随访中症状明显改善,评分差异显著(P <0.05)。治疗和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6例患者在研究结束后要求继续使用FMT治疗。结论:FMT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肠道功能紊乱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浮肿10个月,复发1个月”于2009年4月1日入院。10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四肢水肿,活动后明显。尿量减少。外院查尿常规:尿蛋白(++++),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60mg/d”,利尿等治疗,8周后病情无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及左心室质量(LVM)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2.5mg,4-8周不达标者剂量加倍,治疗12个月,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治疗前后MBPS的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LVM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1)经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后,MBPS(+)的患者减少,MBPs(-)的患者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MBPS(+)患者晨峰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收缩压(SBP)差值(16.1±1.8)mmHg(1mmHg=0.133kPa)比(29.4±2.8)mmHg,舒张压(DBP)差值(10.2±2.3)mmHg比(21.2±2.2)mmHg,P〈0.01],而MBPS(-)患者晨峰程度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SBP差值(11.2±2.4)mmHg比(10.1±1.2)mmHg,DBP差值(5.9±1.9)mmHg比(6.8±3.2)mmHg]。(3)MBPs(+)和MBPS(-)患者治疗后LVM相关参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且MBPs(+)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后壁厚度、LVM、LVM指数与MBPS(-)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能有效遏制MBPS的发生,降低晨峰程度,并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