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神经瘤在进展过程中常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累症状,而手术摘除听神经瘤时常易损伤面神经。听神经瘤根据其体积和症状可分为四期: 一期:肿物位于内耳道之内。二期:肿物超出内耳门进入桥小脑角,但尚未接触三叉神经或脑干,直径约20mm。以上两期为纯耳科类型,仅表现纯耳蜗和前庭症状。三期:肿物侵及桥小脑角并累及三叉神经、脑干等。四期:肿物累及Ⅸ、Ⅹ、Ⅺ、Ⅲ脑神经、脑干等,常伴有颅内压增高。后两期为耳神经学类型、有耳及神经学症状。任何病期面神经均能受累,尤其是三期和四期。面神经是面听束的组成部分,手术时常发现  相似文献   

2.
由迷路进路行听神经瘤切除术已被许多神经耳科学家所采用,为充分暴露小脑桥脑角去除较多骨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该作者所在中心医院有600例小脑桥脑角肿瘤手术,其中100余例听神经瘤采用扩大经迷路手术,发现有35%的病例乙状窦前移、硬脑膜下垂或高位颈静脉球。其中24%颈静脉球相当高,4%的病例直接与内听道底板接触或紧连其后壁,手术中容易造成颈静脉球损伤。高位颈静脉球,采用如下手术处理:首先用电钻磨去面神经垂直段骨质,磨时注意始终保持与面神经平行方向,然后用大号金刚钻磨去颈静脉球顶部骨质,注意不损伤骨膜,因其对颈静…  相似文献   

3.
肌电图常用于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监测,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较少。由于面神经走行临近耳蜗、卵圆窗、半规管、砧骨等耳内重要结构,同时解剖异常,面神经骨管缺损等都易导致术中面神经损伤。中耳乳突修正性手术。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破坏,可能存在面神经骨管缺损,或胆脂瘤骨质破坏等均易发生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以往听神经瘤手术的进路选择,在便于全部切除,并保存面神经和有用听力及减少并发症。常用的三种术式各有利弊。经迷路的优点如House所述,可避免对小脑的大量操作和牵拉,颅骨切开小,可直接到达桥小脑角,显露迷路段面神经,还可避免不舒适的颈部切口,住院期短。缺点是牺牲听力,术野小,遇到大肿瘤要向后延伸切口。枕下进路的术野宽,有利听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是内耳道、桥小脑角区域最为常见良性肿瘤,约占桥小脑角肿瘤90%,颅内肿瘤10%,多来源于前庭上神经分支[1~8].早在1777年Eduard Sandifort首次确切描述“听神经瘤”这一专用名词[9],1890年yon Bergmann尝试第1例听神经瘤手术[10],但是长期以来听神经瘤仍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手术.20世纪90年代术后死亡率仍高达6% ~ 14%[11],且致残率极高,术后耳聋、面瘫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负担.近年来听神经瘤治疗目标已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逐渐转向神经功能完整保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向.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长期治疗听神经瘤的经验,目前听神经瘤全切率高达99%,术后死亡率小于0.3%,面神经解剖完整率95%左右,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8.8%,保听手术听力保留率62.1%[12].本文针对目前听神经瘤诊疗过程中的一些新进展和方向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听神经瘤治疗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耳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耳内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肌电图常用于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监测 ,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较少。由于面神经走行临近耳蜗、卵圆窗、半规管、砧骨等耳内重要结构 ,同时解剖异常 ,面神经骨管缺损等都易导致术中面神经损伤。中耳乳突修正性手术 ,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破坏 ,可能存在面神经骨管缺损 ,或胆脂瘤骨质破坏等均易发生面神经损伤。将肌电图针电极插入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 ,术中连续监测自发肌电活动及机械刺激对面肌电图的影响 ,必要时给予一定电刺激 ,记录诱发肌电活动 ,判断面神经功能或是否临近面神经。该作者回顾分析接受中耳乳突手术的 2 6 2耳 (2 2 5例 …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瘤手术中听觉损伤及听觉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听神经瘤 (acousticneuroma ,AN)为原发于第Ⅷ颅神经鞘膜上的肿瘤 ,为神经膜瘤 ,属良性肿瘤。它主要来自于位听神经的前庭神经分支 ,故又有“前庭神经鞘瘤 (vestibularschwannoma ,VS)”之称。早期 ,肿瘤位于内听道底 ,逐渐长大后 ,侵蚀内听道各壁 ,致使内听道口扩大并向小脑桥脑角方向扩展。在生长过程中 ,压迫和推移了面神经、耳蜗神经 ,造成面瘫、听觉损伤 ;压迫小脑、脑桥、延髓 ,造成颅内高压、小脑功能障碍及后组颅神经损伤等症状。听神经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8%~ 10 % ,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 80 %~ 90 % ,其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内镜辅助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在行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在内镜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12例,术中行面、听神经监测,手术前后面听功能评估,并与未采用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后径路手术进行综合比较。结果:12例听神经瘤完全切除,手术完成顺利,术后无并发症。术中面听神经均获解剖保留,术中神经监测以观测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情况,术后半年面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听觉功能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内镜辅助下手术组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听觉功能改变与未采用内镜辅助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乙状窦后径路手术中应用内镜辅助能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精确的信息,在避免后半规管、颈静脉球损伤的前提下,完全切除内耳道底的肿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对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效果及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0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1岁,平均39.6±4.2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首发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12例,头痛、恶心、呕吐10例,行走不稳4例,面部麻木7例,三叉神经痛2例,面瘫6例。30例术中均行面神经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毕刺激面神经的脑干端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本组30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面神经完整保留29例(96.67%),无死亡病例。肿瘤切除后,面神经刺激阈值的大小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刺激阈值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结论熟练地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技术,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结构及面神经功能,并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面神经颅内手术已广泛开展,虽然在显微镜下作了细致的操作,桥小脑角区某些肿瘤如听神经瘤、面神经神经鞘瘤、脑膜瘤、原发性胆脂瘤等疾病,经手术切除后引起的面瘫往往仍难避免。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以及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密切协作等原因,不仅桥小脑角肿瘤死亡率降低,而且使重建颅内段面神经已成为可能。颞骨外面神经分颅内和颅外二部分。颅内段面神经位于桥小脑角区,它起自脑桥,位于听神经前内方,至进入内耳道的全程始终与听神经保持密切关系,寻找此段面神经起始部,也可自颈静脉孔追踪舌咽神经在脑干的分出部位,面神经在舌咽神经起点上方4mm和向内2mm处。颅外段面神经全干长约7~12 mm,穿出茎乳孔后,向前、向下并稍微向外侧分布,与外耳道至下颌角连线平行,它位于茎突外侧,被腮腺覆盖,居下颌后窝深部,迂回向上、向前约105°角而达  相似文献   

12.
在小脑桥脑角肿瘤手术时,面神经暂时损伤率为45%,永久损伤率为26.7%。用脑干听诱发反应(BAER)来监测这种损伤,结果不理想,因为常规的诱发反应住手术室电干扰环境下延迟和不敏感,另外不能反映面神经(内功能情况,当肿瘤引起同侧听力损害时,刺激患侧诱发的BAER很弱或缺如。而利用交叉声反射,给对侧声刺激监测同测面神经,用最适数字滤波法,监测实际时间内引起的脑干面神经诱发反应(BFER)是可行的。作者利用脑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局限于内听道和桥小脑角的面神经肿瘤临床诊治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收集7例局限于内听道和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入路:迷路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2例。面神经修复方式:2例术中保留了面神经连续性而未行修复,面神经改道吻合1例,耳大神经移植2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行面神经肿瘤全切,术后随访1-14年均无复发。病理检查面神经鞘瘤6例,面神经血管瘤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House-Brackmann(H-B)分级:II级1例,III级1例,IV级3例,V级2例。结论局限于内听道和桥小脑角的面神经肿瘤术前难以与听神经瘤相鉴别,因此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制定预案,术中仔细甄别肿瘤来源。手术时机和方式需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面瘫程度和听力情况个性化制定。  相似文献   

14.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是最常见的桥小脑角良性肿瘤,手术可引起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术前定位面神经、耳蜗神经可降低其发生率。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颅内神经显影技术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于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耳蜗神经定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在迷路后进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侧颅底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9岁,其中颅神经疾病27例(梅尼埃病20例,面肌痉挛5例,三叉神经痛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听神经瘤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完成,术后均随访1~5年,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颅神经病变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其中20例梅尼埃患者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术后眩晕控制率100%;5例面肌痉挛患者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部痉挛症状完全缓解;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症状消失。以上27例颅神经病变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所有病例听力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下降,无并发症,随访1-5年,无复发。3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胆脂瘤均彻底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听力丧失,2例保存实用听力,随访1-5年,胆脂瘤无复发。2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均保存实用听力,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随访1-5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的迷路后进路,在功能性颅神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清晰显露责任血管和V~XI颅神经,手术效果好;在桥小脑角胆脂瘤及听神经瘤手术中,内镜可以多角度无死角地观察,并做到微创全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的基本症状是单侧听觉与前庭机能和舌前2/3味觉障碍,其间接症状也有一定意义。面神经在大脑基底部经桥小脑角入内耳道,在此处骨性管道内的听神经瘤将压迫面神经,并可侵犯桥小脑角区,造成面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产生各种症状: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鼻翼肌活动  相似文献   

18.
CT现在已成为检查听神经瘤最重要的方法,它能较容易地显示出从内耳道突进桥小脑角的大于1cm的肿瘤,但对1cm以下之肿瘤,即使是新型的CT,经静脉给予造影剂的CT也无能为力,不能扫描出内耳道内的肿瘤。作者经腰穿注入少量空气,使之集结于小脑桥脑角,然后进行CT扫描,称之为空气CT;并用“目标成像法”(target imaging),描出了突进桥小脑角微小之肿瘤和局限于内耳道之肿瘤,此外还可辨别位于桥小脑角的面神经和听神经,可描出肿瘤和神经的关系。方法:受检者取坐位行腰穿,注入5~10ml空气或氧气。注入空气时侧头,患耳稍向上,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104例桥小脑角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重点分析了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结果 104例桥小脑角手术中,13例出现并发症,占12.5%,包括术中发生小脑肿胀2例,神经性聋1例,面神经麻痹1例,颅内感染5例,脑脊液漏3例,脑梗塞1例;经合理治疗,除1例神经性聋和1例面神经麻痹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合理规范的桥小脑角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病例均完全切除,术后可测听力保留率(AAO-HNS听力评级A、B、C级)为66.7%(6/9),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I-II级),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颅脑并发症,随访中未见复发。颅神经疾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均保留可测听力,面神经功能良好,术后无后组颅神经等非责任神经并发症。结论 迷路后入路创伤较小,听觉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在内镜辅助下特别适合功能性颅神经手术及位于内耳道口且直径<15 mm的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