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凯 《开卷有益》2010,(12):58-58
12月7日与22日分别为“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顾名思义,这时雪量加大,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发,民谚有“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之说,即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  相似文献   

2.
南凯 《开卷有益》2010,(5):64-64
5月5日立夏,5月21日小满。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曰:“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在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相似文献   

3.
《开卷有益》2010,(4):64-64
4月5日和20日分别为“清明”与“谷雨”,是春季最后两个节气,俗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这时天气逐渐转暖,草木萌发,杏桃开花,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4.
南凯 《开卷有益》2010,(1):64-64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新年伊始,1月5日、20日分别为小寒和大寒节气。这两个节气是全年最冷的时候,俗话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  相似文献   

5.
《开卷有益》2010,(8):64-64
8月7日与23日分别为"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树木开始落叶,"落一叶而知秋"嘛。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相似文献   

6.
南凯 《开卷有益》2010,(3):64-64
3月6日和21日分别为“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民间有谚语云:“惊蛰至,春雷动”。  相似文献   

7.
南凯 《开卷有益》2010,(10):64-64
10月8日与23日分别为“寒露”与“霜降”两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变得寒冷,“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冬交替,气候干燥,一天之中温差变化很大,为“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  相似文献   

8.
《开卷有益》2010,(11):64-64
<正>11月7日和22日分别为"立冬"与"小雪"两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以"护阳温补"的养生方法进行保健。  相似文献   

9.
南凯 《开卷有益》2010,(2):64-64
2月4日为立春、19日为雨水两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俗称“打春”,标志春季的开始。春季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木有生发的特性,肝恶抑郁而喜调达,主疏泄,  相似文献   

10.
《开卷有益》2010,(9):64-64
9月8日和23日分别为"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此时阴气渐重,天气渐凉,民间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此时昼夜温差较大;过了"秋分"之后,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医之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养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将其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6月6日和21日分别为"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芒种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将要收割;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开始进入暑热天气。这时,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使人感到四肢困倦,委靡不振。  相似文献   

13.
杨秉煌 《肝博士》2017,(3):57-58
“三七”,中药名,在医疗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近年来又流行用于养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精神调节、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药物调理4个方面,谈论了养生的方法,以及对于促进病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4月5日和20日分别为"清明"与"谷雨",是春季最后两个节气,俗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这时天气逐渐转暖,草木萌发,杏桃开花,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象征着湿、暑、热、寒。在自然界中.人若想适应春、夏、秋、冬,湿、暑、热、寒的变化.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生理变化。中医学利用升、降、沉、浮来描述.以求于“平”。“平”的含义则代表着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世间诸般事,对于身体健康,皆可用“有利”或“有害”概括,与之相应,养生活动不过见利而为,见害而不为两端而已。其中,见害而不为尤为关键,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当然,即使老子喜讲“无为”,也不曾抹杀主动而为的必要,否则,又何来“为之于未有,  相似文献   

18.
从道家、儒家、佛家3个角度出发,对《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出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深意进行了探讨,认为不仅《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法则,而且儒释道三家也到处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论断中有所体现。能够时时刻刻不脱离这一点,自然会使自心长期处于一种虚静平和,心胸开阔、坦荡状态,从而获得祛病健身,长寿延年的养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道、释两教,一直把“虚静”、“静心”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并视此法为人体养生之要诀。所指“清”与“清虚”的含义,医道两家亦有辨析。其“清”,明·高濂在《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中引证:“《仙经》:‘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真仙直指》说:“清谓清其...  相似文献   

20.
从道家、儒家、佛家3个角度出发,对《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出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深意进行了探讨,认为不仅《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法则,而且儒释道三家也到处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论断中有所体现。能够时时刻刻不脱离这一点,自然会使自心长期处于一种虚静平和,心胸开阔、坦荡状态,从而获得祛病健身,长寿延年的养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